APP下载

把根扎下去

2021-11-14刘芮宁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

刘芮宁

摘要: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以青春之我贡献青春之国家,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而言,实现青春梦想的方式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好不平凡的工作。扎根于农村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坚定、耐心与爱,以积跬步之心,投身扶学攻坚之热潮,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实现我们最美的中国梦。

关键词:教师教学     扎根教育    教育经验

教师肩负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任,我们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教师更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它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己的理论指导,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因此,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让自己变成“富饶的土壤”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试炼,也就是说,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们在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初,我曾经以为小学教学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的事情。但随着工作的不断碰壁,我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艰辛。当我发现,我所说的话,学生在理解起来都有困难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定是我有什么问题。如何将我头脑里的所有想法和知识更好的传递给我的学生,就是我当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上课十多分钟了,学生对我的指令还没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我不得不以大声吆喝或者其他略显极端的情绪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慢慢地,我明白了。

都说教师是园丁,培育的是祖国的花朵。可是养育的作用大于修剪,与其说我是修剪花朵的园丁,我宁愿做养育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土壤。于是,我开始观察我的“花朵”。我发现他们的成长太需要“养分”了。如果我想要让我的学生留心听我的每句话,感受我的每句话,我一定要关心孩子们的情感问题。我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们同别人相互负有义务、相互爱慕、尊重和关心而联系在一起。个人主义就始于缺乏情感教育。作为老师,我绝不希望我的孩子们变成“孤岛上的花”,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于是,在开发我这片“土壤”之前,我先给我的孩子们注入了足够的“养分”。教孩子们用心灵观察、理解、感觉周围的人们——花朵最需要的养分,它的名字就叫做情感教育。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能唤起他们敏感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所创造的一切,服务于人的一切。我坚信,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应该这样来着手:使他们对别人的态度人道化,使这种态度充满一种纯洁、高尚、尊重人的情感。

二、把根深扎进去,让花朵盛放

学习绝不是个人主义性质的活动。身为教师,我们必须做到在充分交流中进行教育、在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下展开教学。因此,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的进行活动,才是学校“学习”的本质。但是对于教师来说,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并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能达到和他人共享,相互欣赏的层次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我记得我在从事教学的第三年,自觉已经是一名小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节英语课上采取了让我的学生(四年级)通过设置问題(question),小组合作讨论(cooperation),解决问题(solution)这样的教学环节,试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以为对于已经学过一年英语的孩子们来说,应该不是难事。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课前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前预习,或者经过预习之后短时间内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在“设置问题”这一环节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同学合作;另外,在讨论问题的环节,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并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去,逐渐形成了每个学习小组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发言的情况,这对整体教学是极为不利的;最后,在解决问题的环节并不主动,少数同学缺乏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单方面“等待”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答案。这样一来,这个我原本设想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就变成了一场充斥着“自由”的大放羊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自由”氛围下,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承担了“老师+学生”的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变成了同组的其他稍微吃力的学生的“小老师”,而原本不能自主学习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丧失了主动思考的兴趣,他们逐渐养成了“等待喂养”的心态,反正总有人会教我的,那么我想不想又有什么用呢?久而久之,这种怠惰心理一定会害了他。

在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开始思考,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兼顾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改变学生“等待喂养”的怠惰心理,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呢?首先,我仔细关注了每个学生在理解上、感受上的差异。在教室中,每天发生的事情中存在无数的契机,抓住这些“契机”,在交流中充分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活动,构筑“在交往中成长”的师生关系。慢慢地,我就仿佛一棵大树,在了解每个学生之后,我就仿佛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我的根,越扎越深。从此以后,课堂对孩子们来说,不再是痛苦的“你听我说”,或者是茫然等待别人的思考成果。因为在充分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之后,我在每节课布置任务的时候都会根据孩子们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兼顾每个孩子个性,这样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有发言的欲望,因为他们的任务都是自己擅长的,完成了之后都想用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仿佛正应了那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结论:每个教室都散发着不同的气息,每位教师也都具备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想成为合格的教师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环境和制度造就的产物。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基层教师应该做一棵树,把根深扎进脚下的土壤,能让学生——我们精心培育的花朵,得以在我们的躯干下遮挡风雨;也能比照我们成长的势头,穿过我们的枝叶,自己长成最美的花朵,酝酿最甜的果。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
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其改善对策
怎样使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学比教更为重要
“追问式评价”评析
如何提高高一学生的化学成绩
反思教学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
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略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