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举措

2021-11-14蒋溢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生活化笔者

蒋溢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每一名教师需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磨砺人生。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笔者认为,教学生活化的实质就是将教学活动置身在鲜活的生活背景下,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且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幸福地生活,在获得丰富、有活力的语文知识时,陶冶思想、净化心灵。

一、渗透学生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在语文教学改革之前,语文教学的主要落脚点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所以教师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全部,极少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安排教学活动,以至于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为此,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弊端,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的生活。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将相和》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于是,他(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在教学中,笔者抓住“负荆请罪”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在教学中,笔者请几位学生分角色扮演,一位学生表演出廉颇悔过的言行:“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我对国家安危不顾,对您的宽广胸怀不能理解,实在应该受到惩罚呀……”扮演蔺相如的学生说:“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呀!”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是生活情境的主体,他们在自我创设的独特情境里,领悟到了蔺相如不惧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策略和顾全大局、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高尚品质,也领会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虽然笔者没有进行深奥的逻辑分析,但是学生已经比较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皆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反映现实生活。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就是要把这些文字还原成生活,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

2.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复述课文”在说话训练中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笔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将个人独白变为讲故事后,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讲故事的学生说兴颇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形体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融入自己的感受。听的学生也不是单纯地听,而是在听的时候做出反馈,时而用表情和动作表示认可或者否定,时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说的同学沟通……“复述课文”演变成了对话过程,课堂由此生动起来,学生的灵感也被激发出来,纷纷想一试身手,这些都得益于教学生活化理念的落实。语文教师就是要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生活资源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促进语文教学的生动开展。

3.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

在教学《惊弓之鸟》后,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回家收看电视剧《狄仁杰》,学习狄仁杰探案时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线索的良好思维品质。这个作业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饶有兴趣,作业的完成效果也很不错。

笔者曾在班级开展过一项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家庭作业。学生的答案出奇一致,几乎没有人喜欢抄写词语、背诵课文之类的作业,而是喜欢那些需要动手、动脑,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如调查访问、小制作等。

4.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学校有许多课外兴趣小组,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外活动形式:①根据兴趣自由参加兴趣小组。②每天进行短时间的活动。如读一篇短文,讲一个小故事,背一首小诗,抄一条名言,唱一首新歌,提一条小建议,发布一条新闻,发表一篇一分钟讲演等。③每学期指定阅读一部古典名著,可与课本中的名著节选配合进行。④看电视,课外鼓励学生多看动画片、儿童电视剧,并在语文活动课上交流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写下观后感,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⑤配合教学进度的活动。⑥配合时令的活动。⑦办手抄小报。⑧搞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此外,笔者还辅以广泛的读书读报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还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要做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二、把握学生生活,高效生成语文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知识,语文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联系的地方,将生活变为教材。

1.把握学校生活生成语文

笔者偶然了解到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卖过期食品的现象,于是引导学生向消费者协会写信投诉;针对学校放学时校门、道路被接送学生的家长、车辆严重堵塞的现象,笔者引导学生写一封告学生家长书,劝告家长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做到文明言行、规范停车。

学校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师可以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引入语文数学,引导学生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

2.把握家庭生活生成语文

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如有的家长是销售服装的,笔者就让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花草的,笔者就讓学生写一写介绍有关花草方面的文章等。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情趣盎然;另一方面,让家长参与教学,认识到子女是在学有用的知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每个学生的家庭特征,给每个学生设计独特的语文教学。

3.把握社会生活生成语文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在教学《富饶是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做一回导游,向朋友、亲人介绍这些景点。

针对当今社会上许多商家店铺的招牌、各类广告牌、宣传牌、标语有错别字、同音字、同义字的错误使用,笔者引导学生走上大街发现和指正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举措,学生不但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养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优良习惯,而且融入了社会、融入了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总而言之,生活里处处有语文,处处要应用语文,语文教师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走生活化的道路,才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得到推进。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生活化笔者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淘气包马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