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推动辽宁省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2021-11-14郝文军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产业化辽宁省

郝文军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由于自然环境、历史进程、地理区位等原因,不少都是国内交通相对落后、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生活较为贫困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就已经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扶贫工作提上日程,而学界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研究也随即展开。最初学者们大多致力于单一扶贫路径的探索,提出发展商品经济[1-2]、实行劳务输出[3]、科技扶贫[4]、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特色商品基地[5]等建议。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又提出文化扶贫[6-7]、旅游扶贫[8-9]等新思路。还有学者在扶贫机制、扶贫绩效、扶贫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21 世纪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共同富裕,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乡村的扶植力度,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攻坚克难、精准扶贫,终于在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生活诸方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毋庸讳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已经取得巨大的、阶段性的胜利,是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短期内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分不开的。但是,从全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板块看,少数民族聚居乡村整体落后的局面还没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要想持续发展,在依赖国家的资金和政策集中支持获得脱贫后,就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能持续发展的产业致富之路。

早在20世纪末,国内就已经有学者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研究。甘晖容认为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0];杨生和聂琴指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应注意市场培育、品牌塑造、产业规模等问题[11];段玮、张福伟论证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建设具有深厚物质基础[12];马楠以中药材产业化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在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及相关路径[13],但她是基于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源优势而不是民族文化差异提出的特色产业建议。此外,赵周华、张璞探讨了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可供选择的模式[14];郭景福、解柠羽从生态学视角探索了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径[15]。挖掘乡村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的产业应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能保持持久动力和优势的致富之路。但目前有关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真正从挖掘民族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视角考虑扶贫开发的成果还较为欠缺。本文试图以辽宁省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为例,探究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辽宁省乡村振兴的策略。

一、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类型、分布及其特点

辽宁省地处东北、华北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区域过渡带,历史上为农耕民族、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流汇聚之地,东胡、乌桓、鲜卑、高句丽、契丹、库莫奚、霫、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登上历史舞台,汇入中华民族发展洪流。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曾经以此作为西进内蒙古、南下华北,进而逐鹿中原的跳板。作为历史时期众多民族交流汇聚之地,辽宁省广大城乡沉淀和保留着大量类型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极具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辽宁省境内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类型可以划分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两大类。物质类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上活动在辽宁的少数民族遗留下来的聚落遗址、生产遗址、建筑、城墙、关隘、塔寺石窟等宗教建筑、帝王陵、贵族墓、散布民间和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的各种文物等,也包括现在辽宁省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村寨、传统住房、生产生活工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民间技艺、传统医药等。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辽宁省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6大类14项,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省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扩展名录)①根据中国非物质遗产网上各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而成。

而收录在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覆盖11 大类60 多项,如表2所示。

表2 辽宁省省级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名录

由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省内各地。辽宁省是国内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和锡伯族主要聚居区,现有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等6个满族自治县,集中分布于东部山区,喀左、阜新2 个蒙古族自治县,分布于辽西低山丘陵地区,若干个朝鲜族、锡伯族自治乡镇散布于分布东部。所以,辽西丘陵山地和辽东山区是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集中区域。

除了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外,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还具有地域性明显、融合性强的特点。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边,黄渤海北岸,总体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南部又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而且由于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气候不尽相同。这也造就了辽宁省境内各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明显。

历史上的辽宁一直是华北、东北与内蒙古往来的通道、交流的枢纽。独特的区位使得这里成为草原游牧民族、中原农耕民族与东北渔猎民族交流融合之地,清代以来内地人民的闯关东、移民东北也是以辽宁为目的地或通往吉林、黑龙江的跳板。所以今天辽宁省各地的民族文化表现为明显的融合性特点。一种习俗,可以是几个民族文化的融合,甚至还包含同一民族不同地域族群文化的融合。如喀左县的天成观庙会,就是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汉族民俗与当地蒙古族习俗融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商贸盛会。其他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录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些没有进入名录,例如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民俗、语言民俗等,也都表现出鲜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特点。

二、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现状

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目前有关辽宁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研究还不算多。部分学者提出将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16-18],但关注对象主要集中于满族,对其他民族关注不够、甚至没有关注;有些学者提出利用辽宁省特色民族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19-22],研究对象也多集中于满族文化资源。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特定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孕育的独特文化是打造特色民族文化产品、发展特色产业的丰富资源,但从总体看,目前学界对于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研究还存在认识不足、挖掘不深、提出建议过于形而上的缺点,缺乏针对性的特色资源产业化对策。

从具体实践看,辽宁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已经在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方面进行有益尝试。最常见的方式为旅游开发,通过建立民俗村、民俗一条街、民俗景点的方式吸引远近游客参观体验发展地方经济。但是因为不重视品牌建设、不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不注重特色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的效果并不明显。其他有关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还比较初级,产品知名度也十分有限,民族文化产品的销售仅限于来往游客,产品销售方式还停留在路边摆摊。而且辽宁少数民族中有产业化前景的特色资源(如特色饮食、特色服饰、特色歌舞曲艺、特色手工技艺)大多还都被束之高阁,没有被真正打造成品牌产品。

三、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策略

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类型丰富,不可能一次性都能开发出来,实现产业化。这里选取其中几类提出产业化策略。

(一)打造特色民族旅游品牌

辽宁省现有8 个民族自治县和众多民族自治乡镇,大多处于山区,工业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低,但自然植被保护较好,民俗风情古朴。这些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应该是: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劣势因素转变为发展特色产业、繁荣地方经济的优势资源。即利用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发展大旅游。遵循全域旅游理念,在民族自治地区选取一批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禀赋都好的村镇,将生态休闲旅游同民俗体验旅游结合起来,通过营造民族文化生境、鼓励民族文化传承、提炼民族特色文化,打造一批知名度高、体验性强、性价比高的民俗村品牌。根据城镇化带来现代人想要逃离生活节奏快、钢筋水泥建筑林立的城市生活的特点,努力打造一种远离城市尘嚣、环境幽静古朴、生活慵懒放松的世外桃源式乡村生活。从而让游客获得特色民族文化体验与慢节奏乡村生活享受的双重满足。利用传统和现代营销渠道多方位向省外、国外传播,以吸引省外、国外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去,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二)打造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产业

民以食为天。智慧的中国先民在饮食文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创造出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饮食文化。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各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激起亿万国民对家乡美味的追忆,也带动了一批特色美食走出家乡,发展成为餐饮产业。代表性的如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川菜馆以及近几年在各地兴起的兰州拉面、陕西凉皮、肉夹馍、岐山哨子面、山西刀削面等等。

作为历史上游牧、农耕、渔猎三大文明汇聚之地,众多少数民族融合之区,辽宁省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饮食不胜枚举。满族有传统筵席八大碗,还有停悸、煮饽饽、林米水饭、酸汤子、驴打滚、萨其玛、年糕、豆包、熏肉大饼等特色小吃,蒙古族有烤全羊、烤羊腿、手扒羊肉的传统美食,喀左蒙古自治县还有饹馇、碗坨、羊杂汤、炉糕子特色小吃,阜新蒙古自治县还有喇嘛糕、荞面驴肉蒸饺、荞面合子等特色小吃,朝鲜族有冷面、大酱汤、打糕、泡菜等特色小吃。此外,锡伯族鞑子饭、回族有老边饺子、老边烧卖等都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但是,在众多的地方民族特色美食中,真的能走出去,广为人知,成长为餐饮产业明星的只有回族老边饺子、朝鲜族冷面等少数。大多数民族特色美食仅流行于地方,满足于当地,没有走出去,不具知名度,也没有形成餐饮产业。

辽宁省要充分挖掘省内特色民族饮食,创设饮食文化品牌,打造饮食文化产业。可以先选取最具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又颇受顾客好评的一批饮食,提炼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成具有地理标志的系列饮食品牌。为了尽快扩大知名度,可以采取传统和现代传媒同时进行宣传。特别是要注意新兴传播媒体资源的利用。如,可以邀请知名网络主播品尝特色美食并进行网络直播,利用知名主播的超强影响力迅速扩大特色民族饮食的知名度,还可以通过参加美食类电视节目扩大传播范围。当然,要想保证特色饮食创得出品牌、立得住口碑,保证产品质量才是第一位的。既要重视品牌的打造,更要重视品牌的维护。

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作物生长期短。历史时期,东北各民族常常会在夏天通过采摘野菜、晒制干菜、腌制肉类、腌渍酸菜等方式解决冬天肉、菜供应问题,还把水果通过晒干、冷冻、蜜饯等方式加以保存,以供冬天食用。茄子、豆角、土豆、黄瓜、西红柿、西葫芦、南瓜等都蔬菜以及各种山野蘑菇、蕨菜、千金针、哈拉海、蒲公英、山柳蒿、金莲花、芍药花等野菜都可以晒干储存。有些蔬菜还可以用盐或酱腌渍以保存到冬天食用。用白菜腌渍的酸菜成为很多人家冬天必备蔬菜。这些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食材都可以成为民族特色饮食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对象。目前辽宁已经注意到干菜的产品开发,创立马家干调食品有限公司,但产品种类少、影响也有限,蔬菜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打造特色民族工艺美术文化产业

辽宁省拥有一大批进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其中有一些知名度较高、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玛瑙和玉雕都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高档工艺品。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都是拥有悠久历史、较高知名度并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岫岩玉雕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从距今8 000多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玦,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玉环、双联玉璧、马蹄形玉箍等,经鉴定多数为岫岩玉。此后本地历史时期各个朝代出土的各种玉器,也大多是用岫岩玉雕琢的玉器。今天的岫岩玉雕,成为岫岩满族自治县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品牌。阜新玛瑙雕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距今8 000年的查海遗址,到了辽代,民间就有采集、加工玛瑙的生产活动。阜新清河门辽墓出土的玛瑙酒杯、围棋、项链等,质地上乘,技艺精湛,已有1 000 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阜新玛瑙遂成为朝廷贡品,宫廷所用的玛瑙饰物和雕件的用料相当一部分来自阜新。玛瑙自古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因为阜新玛瑙兼具瑰丽、坚硬、稀有三大特征,从而荣膺“玉石”桂冠。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都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目前的品牌打造力度还不够,尤其是民族特色提炼不够。应该加强品牌打造和产品营销力度,提升其知名度,使其成为辽宁省特色文化产业主打品牌。此外,辽宁的满族刺绣、剪纸、蒙古族勒津刺绣、回族剪纸以及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民族服饰等都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如将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与现代服饰结合,创造出既时尚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表演产品

杨丽萍打造的云南印象原生态舞蹈品牌获得巨大成功,这说明,只要方法得当,传统民族文化能获得现代人的欣赏和认同的。辽宁省拥有蒙古族的乌力格尔、短调民歌、朝鲜族的盘索里、农乐舞、传统说唱艺术、满族民间歌曲、舞蹈、地秧歌、锡伯族灯官秧歌等众多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可以进行舞台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纳、分类、文化提炼、节目设计,打造成展示辽宁特色文化的品牌,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不受空间和国别限制优势,扩大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扩大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和销售范围。

四、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原则

(一)创新民族传播模式

在保留传统的传播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新媒介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运用。发挥其不受地域、时间、民族、国别的限制,拓展民族文化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认同民族文化。以电影、电视、手机、网络游戏为媒介,以电台、网络、微信、抖音为手段,通过创建各种直播互动平台,传播、展示民族文化,销售民族文化产品,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和接收范围。

(二)实行多元化发展

在目前旅游开发、民族工艺加工基础上,推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乐器、民族体育、民族文学的产业化,在活化民族文化的同时繁荣民族文化产业,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全面繁荣。

(三)发展多种产业结合模式

借鉴国际、国内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东北经济现状和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科学定位产业化类型和路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旅游+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模式。将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相结合,实现单一产业向多种产业发展。结合具体情况可以分别打造民族传统农业生产(或牧业、渔业、林业、狩猎业)与休闲、观光、体验旅游结合,形成传统农业+体验旅游、传统牧业+生态旅游等模式。还可以开发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示范生产基地与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结合模式。

2.文化遗产保护+新兴产业开发模式。重点扶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能够进行产业化的部分,打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市场认可的品牌产品。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民族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的多维共赢。

3.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将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绿色无污染农副产品,塑造绿色农业品牌与民族自治地区的青山绿水、冰雪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旅游,销售绿色农产品。

总之,辽宁省少数民族的特色产业开发不应该局限于单一产业模式,应该打造多种特色产业,并与传统产业合理结合,实行产业联动,合作营销,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产业化辽宁省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