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践研究
——以凯里市为例
2021-11-14刘吉昌
刘吉昌,徐 润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贵州省委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贵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各项工作中。贵州省凯里市积极响应,结合凯里市苗侗风情浓郁、经济文化较发达、交通区位优势的特点,创造性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中,实现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和谐氛围,并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被命名为贵州省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凯里市的探索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启示。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常住人口约55 万人,世居民族主要有苗族、侗族、仫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5%[1],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县市,在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要地位。十八大以来,凯里市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开展了新的探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一)坚持党的领导,持续推进民族工作的开展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障,是做实做细做好民族工作的钥匙,是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的重心,是团结一方、安定一方、富裕一方的战斗堡垒。就此,凯里市做到了如下要求。
第一,党的领导为保障。凯里市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教育学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现民族工作开展的科学化,不断巩固和提升凯里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推进“八进”活动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再以共建共荣共享的理念,扩大创建的数量,打造更多凯里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精品和样本,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串片、以片带面的创建格局,以实现“十县百乡千村示范点创建工程”,更好地实现“两个共同”的目标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工作责任是要求。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层层目标责任制,切实发挥各基层组织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此,凯里市委市政府成立凯里市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各族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并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列入凯里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三,活动开展有活力。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凯里实践,凯里市持续深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利用图片、广播、宣传栏、电子屏幕、电视台、微信平台、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进”宣讲活动,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理论、民族知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和个人等内容汇编成宣传单、宣传手册、宣传标语并下发到各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寨等进行宣传和学习,以此提高广大凯里市各民族群众的知晓率,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的氛围,展示凯里新形象,逐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深入人心。
(二)繁荣民族产业,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凯里市立足自身优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深挖民族精髓,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繁荣特色民族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凯里市的基本渠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需先行。凯里市把苗侗文化元素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市貌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凯里风格、凯里味道。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凯里到都匀的快速通道和凯里环城高速北段的修建工程,实施一批国省干道、市镇公路基础设施的改造,如火车站至湾水公路改扩建、凯里高速公路出口改造、挂丁至脚高坡公路大修工程、城北客运站修建项目等,不断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实现凯里“五通十有”,打通凯里经济发展的通道。
第二,特色产业打造有亮点。发挥凯里苗侗医药特色,积极打造康养圣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不断做大做强凯里苗侗医药产业。以“医养、文养、动养、住养、食养、观养”为方向,开发一批养生、养心、养老基地,打造出一批集养生文化、健康饮食、疾病疗养为一体的苗侗医药特色康养街道或康养小镇,不断完善多元化康养旅游产品,丰富游客体验。
第三,全域旅游拓展市场。立足凯里苗侗文化元素,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更多的旅游文化精品,如精品美食、精品服饰、精品民族手工、精品民宿、精品客栈等,落实好旅游产业发展“十项工程”,力图把凯里市打造成贵州东线旅游集散中心,不断提升凯里旅游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不断完善凯里市旅游业相关配套的设施,大力发展凯里特有的旅游商品,培育本土化品牌,如手工艺品类的苗绣、芦笙、银饰、苗侗民族服饰等,饮食类的凯里酸汤鱼、血酱鸭、腊味三宝、七彩姊妹饭等,医药类的苗药、侗药等。开展系列评选活动,如开展“凯里十景”评选、“凯里十八菜”评选、特色手工技能大赛、民族歌舞大赛、民族体育运动等,既能保护、传承、发展好凯里各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提高凯里旅游业水平,提高游客体验度,促进凯里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尊重多元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的活力源泉,凯里市的做法有。
第一,培养文化传承人。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途径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壮大各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推动凯里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民族文化传承人对凯里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凯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如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苗绣、凯里酸汤鱼、侗族腌鱼、苗族织锦技艺等,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第二,举办特色民族文化活动。支持鼓励凯里市各族群众办好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凯里市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文化活动的类型更是丰富多彩,如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竞技、民族文艺汇演、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大赛、民族服饰设计大赛等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营造相互欣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民族关系氛围,凸显凯里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第三,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发展黔东南州凯里市各民族民间节庆会展、民族歌舞演艺、斗牛娱乐文化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构建民族文化与民族原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开发体系,立足于凯里特色的手工艺品、饮食文化、文学艺术等,做细做实、做大做强民族文化精品,助力凯里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营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氛围
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家氛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凝聚民族之力、民族之智、民族之心,种出亲情树,结出同心果。
第一,铸牢精神高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凯里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企业、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要求,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抓手,增强各族群众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观念,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第二,发挥多样化媒体作用。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作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实体化、大众化、人文化、家乡化的宣传载体。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栏,结合凯里民族团结进步取得的成效、先进模范事迹等,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资料和产品。鼓励和支持制作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公益宣传片、影视作品等,传播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凯里声音、凯里故事,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加强重点新闻网站、政务新媒体和民族语言广播电视阵地建设,建立民族团结进步专题页面、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专题频道等。
第三,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氛围。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和谐社区氛围。以凯里城市社区、村寨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新区为平台,从居民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入手,开展交民族朋友、学民族语言、穿民族服饰、跳民族舞等活动,鼓励和支持社区内的每一个人参与到互嵌式社区的建设中,加强社区内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五)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建设绿色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凯里市提出“生态立市”,具体实施路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好绿色生态理念的立足点。立足凯里生态环境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绿化、蓝天、碧水、宁静等“四大工程”,全方位为凯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强化“千企改造”,推进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等全面发展,改革和关闭工业污染重的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支持和鼓励发展大数据、大健康、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提升凯里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制造的水平,走凯里绿色发展新型工业之路。
第二,抓好绿色产业发展的着重点。凯里市着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用心打造“绿色名片”,让绿色成为凯里最鲜亮的色彩。处理好居民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倡导凯里各民族群众文明出行,乡镇(街道)、社区、村寨大力进行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并设置醒目的环境保护相关宣传标语,不断提升凯里各民族群众的环保意识。
第三,践行绿色文明行为的着手点。凯里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抓手,在市级、镇(乡)级、村级大力开展宣传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凯里市各民族群众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绿色凯里的建设中,如文明出行、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等,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铸就生态凯里更绿色、更环保、更健康、更活力、更自信。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作用
凯里市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工作,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打造出了一批批先进典型,这些业绩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一)政治上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
凯里市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注重政治引领、价值引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于社区各种工作中。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四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增强“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意识的教育,形成了凯里的实践经验。
第一,示范引领能出彩。坚定党的领导,加强理论学习,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工作的创新实践。在组织开展互观、互检、互学、互鉴的参观考察和培训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体会同为中华民族的温暖和荣耀,增强了各民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比学赶超、感恩奋进的信心和决心,全面推进了凯里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如“浓缩版黔东南”凯里苗侗风情园、互嵌式社区上马石、集农业园区、苗侗文化元素和秀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凯里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等,都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其中,尤其建设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的凯里市第十三幼儿园,凝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共识。
第二,创新方式出成效。深化“八进”活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借鉴、推广的宝贵经验,逐步构建起点线片面的示范创建格局。目前,凯里市获国家级、省级、州级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成绩喜人(可见表1),这是对凯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肯定。此外,凯里市共创共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1个,省级示范点11个,州级示范点24个,市级示范点55个[2]。凯里市构建起典型培育的格局,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探索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使得巩固和提升创建工作取得了实效。
表1 凯里市获国家级、省级、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及个人情况表
数据来源:根据凯里市人民政府网《凯里市答案之:在民族团结进步中》数据整理
第三,组织保障更有力。凯里市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巩固提升工作,成立了巩固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划拨专款423万元[3],做到了机构人员资金三落实,形成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做事,高位统筹推动巩固提升工作开展,始终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实做细。
第四,治理体系更完善。建立健全符合黔东南州情、凯里市情实际的民族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地方民族法规,提升了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能力和水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具体化、科学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切实保障了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一法两规定”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健全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民族法规,全力推进各项民族政策落地落实的常态化、制度化、法治化。
(二)经济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力量
在凯里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了能够推动和促进凯里经济的实体性元素,与凯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结合起来,吸引大中型企业到凯里发展投资,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凯里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物质保障,增进了凯里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增强各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凝聚起党的力量、社会组织力量、人才力量、人民群众力量等,更好地发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凯里力量。
第一,基础设施更健全。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脱贫攻坚战果丰硕。凯里市摘掉了深度贫困村所在县的帽子,81 个贫困村的16 195 户61 691 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年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2.89亿元,带动2.6万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组组通”目标,修建公路达110.2公里,其中,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工程52公里、“四好农村路”66公里。此外,完成8个深度贫困村电网建设项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5%[3],使得凯里各贫困地区摘掉贫困帽,完善了凯里基本配套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凯里发展之路,开启了凯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画卷。
第二,民生福祉显温度。改善了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凯里市城镇新增就业达20 000人以上,为了提升凯里市各民族群众的就业率,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81 期,培训人数达3 282 人,培训后就业率达67%。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近40万元,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超过2 800万元;实施“城市+社区”医联体建设,加强杭州市医院对凯里市医院的帮扶力度,农村医保100%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3.47 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6%和9%;城乡居民养老金人均达每月127.22 元;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使用公租房1 948 套解决5 844 人住房困难等[4]。各族群众生活福祉的显著改善,凯里市成为黔东南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市县。
第三,经济发展显活力。推动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逐年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凯里市2016 -2020 年GDP 稳步增长,如图1 所示,2020 年GDP 总量比2016 年增长了15.76%,凯里经济发展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在2020 年凯里市1-9 月的GDP 达208.27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4.83亿元,第二产业34.28亿元,第三产业159.16亿元,经济发展逐年增长,且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凯里市在2020年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35位,还入选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5];同时,凯里各民族进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完成大数据财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成贵州第一个县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新签约大数据关联企业15家,大数据营业收入近70亿元等[6]。
图1 2016-2020年凯里市GDP情况图
第四,城乡建设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推进,使得凯里城乡经济文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乡村面貌全面提升改版。优化种植结构,蔬菜水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等种植累计种植超过28 万亩;国家4A 级、3A 级景区9 个,旅游村寨18 个,旅游业是凯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凯里市各民族群众收入的增长;凯里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城乡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具体可见图2,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极大提升了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外,对59个村进行了人居环境改善,完成193 个村的规划编制,安装太阳能路灯11 700 盏,农村住房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3]。逐渐打造形成风景美、街区美、功能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凯里美丽乡村,促进了凯里“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凯里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实现凯里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2 凯里市城乡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数量情况图
(三)文化上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
保护、传承、发掘、发展了凯里各民族文化,彰显了深厚的苗侗文化底蕴,如典型的凯里文化象征符号有鼓楼、风雨桥、吊脚楼、银饰、苗绣、蜡染、芦笙、铜鼓、酸汤鱼、苗医苗药等,在凯里市及各乡镇随处可见,且正走出黔门,面向全国;凯里民族文化馆、红色文化馆等清晰的记录了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凯里故事,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高地,构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凯里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进精神、苦干实干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
第一,苗侗文化显底蕴。彰显了凯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凸显了苗侗文化元素,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交相辉映,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扩大了凯里市民族文化的省内国内“朋友圈”,彰显了凯里市以“歌、舞、诗”为精髓,以“绣、染、器”为名品,以“节、赛、会”为平台的民族文化风采。文体事业发展良好,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市乡村三级图书馆(室)全天开放;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6项,268人被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数据库[3];凯里民族风情园、民族文化园面向民众开放,《银绣》成为黔贵大地的一个文化品牌,打造的苗族舞蹈《锦鸡舞》《鼓韵》《踩鼓》《吹起芦笙唱丰收》《苗山彩虹》等民族歌舞剧,已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彰显了深厚的苗侗文化底蕴。
第二,文化自信更坚定。保护、传承、发展各民族文化,增强了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了凯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现在的凯里市是一个独具苗侗民族特色文化魅力的美好家园,民族文化元素和符号随处可见,在城市建筑风格、社区、景区、高铁站、公交站、广告牌、路灯等场所和设施建设上,融入苗族银饰、刺绣、牛角,侗族风雨桥等民族文化元素,如凯里民族体育场、体育馆、博物馆、高铁站等,凯里城市民族文化风情多姿多彩。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开展黔东南州凯里市民族节庆活动(侗族大歌节、开鱼节、抬狗节、舞狮节、谷雨节、三月三、六月六、蚩尤节、甘囊香芦笙节等)、民族文化旅游节活动、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摄影、书法、绘画、舞蹈等)、民族饮食文化活动(酸汤鱼、鸡稀饭、侗家油茶、麻鸭、香猪等)等,给各民族群众带来视觉效果体验,亲身感受黔东南州凯里市民族文化的魅力,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增强其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强化“五个认同”,增强了民族间的情感归属和认同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意识形态上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思想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根到凯里市各族人民心中,促进了“三交”“三和”,构建起共居共学共事共享共乐的社会环境,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手足情谊,厚植了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传播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凯里声音。
第一,民族情谊更深厚。多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活动,培育和加强了凯里市各族人民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的情怀,培育民族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兄弟情结和深厚友谊。每年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苗年侗年之际,突出红色主题、民族文化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凯里党史馆、凯里民族博物馆、苗妹非遗博物馆、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学校思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活动,强化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意识,促进各族人民情感交融、相亲相爱、水乳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培育各族人民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营造凯里市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宣传方式更多样。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家园”为抓手,在各族人民中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国家认同。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活动,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宣传标语、LED 滚动屏,不断加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利用多媒体进行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变化、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报道,强化了凯里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在凯里高速公路、高铁站口制作大型高杆广告宣传牌,在工地围墙、城区主干道、中间隔离带、公路两旁灯杆悬挂设立宣传标牌等,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氛围。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民族节庆活动相结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举办各类民族政策培训班,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生活。在凯里市形成人人看见、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中。
(五)生态文明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靓丽名片
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构筑了绿色生态屏障,凸显了绿色凯里的城市形象,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凯里名片,生态凯里名片、绿色凯里名片等,描绘出凯里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棵“参天大树”上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第一,自然环境更美丽。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凯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凯里市35 条河流,共310 公里河段全部落实河长制;凯里市森林覆盖率达56%左右,森林实施林长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成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等五项绿色工程,环保能力持续增强,凯里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凯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均处理垃圾600 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百分百达标,农村建立起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体系等[7]。保护了凯里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尽显大美凯里生态发展优势。
第二,绿色凯里更靓丽。以生态示范市创建为依托,建设林在城中、居在绿中、行在花中、赏在景中的美丽凯里。目前,凯里市共有34 个公园和广场,城市绿地总面积达1 577 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左右,人均绿地面积8 平方米左右;其次,凯里市相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并荣获国家级、省级、州级的生态示范建设成果,具体见表2。国家级共2个,省级共11个,州级共2个,获文明先进集体的情况如表3所示,全国文明先进集体共6 个,省级文明先进集体共33 个[8]。绿色凯里、文明凯里已成为凯里最闪亮的名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凯里实践,用绿色、生态、健康来践行,强化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表2 凯里市生态示范创建成果表
表3 凯里市荣获文明先进集体情况表
三、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启示
凯里市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府所在地,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工作创新实践,获得了“文明城市”“绿色城市”“卫生城市”等殊荣。在推进黔东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中,打造示范典型,构建起“点线片面”的创建格局,以促进凯里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在凯里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齐心协力的奋进中,民族团结之花,花开遍地,民族团结之果,硕果累累,城市面貌更亮丽,各民族自信心更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更旺,在此基础上,“五个认同”“四个自信”“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凯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启示。
第一,精准学习把握中央精神。强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述和核心要义,精准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做实做全做细做好民族工作的开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必然结果,是尊重历史和合乎国情的正确选择”[9],以此不断“推进政治民主化,促进国家认同”[10]。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把中国56个民族铸造成一个命运相依、政治一体、经济互助、文化共享、历史共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加深各民族的情感皈依,强化国家整体性意识,做到入脑入心、持久深入、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行稳致远。
第二,做好民族工作要素的联系创新。立足民族特色,发挥创新精神,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凯里市民族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民族交融频繁,民族文化涵化显现,是开展区域经济文化类型研究、苗疆走廊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三线文化研究的沃土,加强黔东南州凯里市多元文化研究,挖掘出具有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以不断提升凯里市民族文化知名度,增添中华民族文化多元色彩,永葆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开展黔东南州凯里市民族节庆活动(侗族大歌节、开鱼节、抬狗节、舞狮节、谷雨节、三月三、六月六、蚩尤节等)、民族文化旅游节活动、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摄影、书法、绘画、舞蹈等)、民族饮食文化活动(酸汤鱼、鸡稀饭、侗家油茶、麻鸭、香猪等),给各族人民群众带来视觉效果体验,亲身感受黔东南州凯里市民族文化的魅力,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以文化人,增强其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强化“五个认同”,增强民族间的情感归属和认同感。
第三,狠抓工作目标的实践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凯里市要构建起“点线片面”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格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朝气蓬勃、有声有色、欣欣向荣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如民族音乐舞蹈侗族大歌和跳芦笙、民族工艺苗绣和苗族银饰、民族酒艺苗族米酒、民族医药苗医苗药、民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做出口碑,打响品牌,使之融入市场大环境。同时积极推进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以文化人、以文塑人、以文感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构筑起共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民族的手足情谊,培育各民族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凸显凯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色宜人的自然底色,打造宜居宜业、生机勃勃、包容宽厚、热情好客、前锦殷殷的“幸福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