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对川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掌握和认识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旦角川剧戏曲

陈 杰

(四川省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 四川 自贡 643000)

旦角在其他各地区的戏曲种类(如京剧、粤剧、豫剧)中都有存在,可以毫不隐讳地说,川剧中的旦角与其他戏曲种类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各有各的起源与发展,各有各的语言特色。从改革开放到如今,中国戏曲文化一直保持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势头。长期以来,不计其数的艺术家和研究人员都曾对川剧旦角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对于此意见与看法固然难以统一,因而尤其需要认真琢磨和反复探讨。通过对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也有利于加深对戏曲行业的见解与认识,加强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川剧旦角的分类及其特点

旦角的起源颇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分类也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青衣旦:按照传统来看,青衣在川剧舞台上多为贤妻良母型角色。因她们身着青衣,故而得此名。其出现频率高,是以“唱功”为主的角色。她们往往吃苦耐劳、严肃正派,或者贞洁刚烈、品德高尚。如戏剧《铡美案》中秦香莲这一艺术形象,她和陈世美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其丈夫进京赶考,她上京寻夫,沿途乞讨,是吃苦耐劳的人物典范。

2.花旦:花旦多为性格明快活泼或轻浮浪荡的青年妇女或姑娘。川剧中的花旦是极受大众欢迎的一类角色。她不似青衣旦的严肃凝重,反而热情活泼,聪明伶俐。如《西厢记》中的红娘这一角色,其以婢女的身份出现,但却有血有肉,敢于为主人公“牵线搭桥”,是非常讨喜的一个角色。

3.摇旦:川剧表演中摇旦诙谐风趣,性格泼辣,包括贵妇、媒婆等。在表演过程中“摇”字十分突出,其步法大,腰灵腿活,或单手叉腰,或跷二郎腿。如《拾玉镯》中的刘媒婆一角,她的表演特点夸张、诙谐,营造出了十分强烈的喜剧效果。

4.武旦:在川剧表演中,武旦为勇武的女性,其可为女将,也能是女侠。中国川剧舞台上,武旦重视武打和绝技的运用。武旦在表演中,踩跷常常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这两者的表演难度大,往往需要经过长久持续的练习,但观赏性极佳。

5.老旦:顾名思义,即为老年妇女,基本是扮演老太婆之类的角色。她们以好人为主,往往都善良慈祥,和蔼仁爱,但也存在少部分以老为尊的负面角色。如川剧中的经典大剧《柳荫记》,也就是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母就是老旦的典型。

6.鬼狐旦:鬼狐旦是川剧表演所独有的一种表演方式。鬼狐旦是专演仙、鬼神等化身人物,其性格特点为妩媚漂亮,温柔多情。《焚香记》中就有两场鬼狐旦的角色表演,其中之一《情探》中的焦桂英变身厉鬼向其未婚夫王魁索命,焦桂英就属于典型的鬼狐旦角色。

7.泼辣旦:泼辣旦扮演的是语言犀利、性格泼辣的女性角色。泼辣旦的舞台动作、言行举止都令人不寒而栗。川剧泼辣旦中大多数角色性格都狠毒凶恶,并不讨人喜欢。

二、如何准确把握川剧旦角表演的人物情感

旦角表演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其讲究的实际上是神形兼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与“情感”二字联系紧密的名词有很多,如悲情、热情、激情等等,这些词与情感有关,却又都表达着截然不同的情绪。而在川剧表演中,要把握这些截然不同的情绪,至少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人物命运,钻研人物的重要经历与不同的成长阶段。万事的处理与解决都须得从根源入手。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物特定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这些经历和背景就是人物情感的根源,它造就了每个人物独有的性格和气质。只有将这种性格和气质充分把握,细细品味,塑造出的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才会与本来的角色做到完美契合。另一方面,要做到在脑海中自我创设情境,将自己代入相关情境的角色中,强化对剧目的体验感,引起演员本身与表演角色的情感共鸣,体会角色人物的喜怒哀乐的转变,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情感。共情才能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

三、川剧旦角表演中的“唱”腔及其练习

川剧作为西南地区的特色剧种,自然有其自成一体的唱腔技巧。川剧唱腔包括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川剧的昆腔抒情性强,动作细腻,节奏平稳,通常用于演唱和舞蹈;高腔如今则在各地或多或少地沾染了些地方特色,川剧旦角表演高腔时多采用四川地区方言,川剧高腔为“一字”唱腔,清唱时用节拍自由的散板,而帮腔则是一板三眼,节奏较为缓慢,两腔相互应和,表演效果极佳;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两类声腔的合称,二黄包括正调、反调、老调三类基本腔,其各有各表达的情绪,西皮则具有明朗激越的风格,因两者的主要伴奏乐器都是胡琴这一乐器,故而称胡琴腔;川剧中的弹戏则经过长期的发展,渐渐展现出了浓郁的川蜀地方特色。川剧弹戏高亢而铿锵有力,分为两种曲调,即“甜皮”和“苦皮”,分别表达的是喜和悲两种情绪;而灯调则更具四川特色,其本身就起源于四川民间祭祀祈祷时的歌舞表演,乐曲短小,节奏轻快,给人以律动感。

至于旦角唱腔的练习,主要有两种方式:气息练习和哼鸣练习。气息练习主要为锻炼对气口的把握和控制,通过长期的气息训练做到灵活地换气、偷气等,以便随心所欲地抒发某种感情或展现某种表演张力;哼鸣练习则是花旦演员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方法,哼鸣练习时需使喉部肌肉保持放松状态,然后尝试打开喉咙,稳定喉头,使胸腔内的气息自然向外扩张,使声带能自由震动,再以感叹的感觉发音,便产生了一种哼鸣的感觉,同时也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四、川剧旦角表演的“身法”

川剧旦角表演艺术中的身法,包括步法、指法、眼法等多方面的综合式的形体动作。从步法上来说,旦角的基本脚步有八字步、上步、撤步、马步、别步等。八字步站立时呈八字状,要求挺胸、立腰,两脚脚跟并拢,脚尖张开约30 厘米呈八字形状;上步是指往前一步移动身体的动作,一条腿绷直,勾脚,迈八字步向前走一步,另一条腿随即并拢,恢复上步前的步式;撤步则是与上步相反,即往后退一步移动身体的动作;马步则是骑马的形态,常常出现在有骑马这一动作的表演情节里;别步,又称“踏步”,其是旦角主要的站立姿势。从指法上来看,旦角指法的手势种类有兰花指、云手、佛手指、双指、单指等等。兰花指是大拇指搭住中指根部,食指需用力翘起,小拇指与无名指靠拢,该指法形如兰花;至于云手,不同行当云手的位置各有不同,旦角表演时则需齐乳。旦角演员进行表演时需根据不同的人物特质,对各个指法加以运用和表现,以达到良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五、将川剧表演转变为生活的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川剧表演的观众是人民群众,川剧表演要吸引更广泛的群体成为川剧爱好者。如今很多年轻人对戏曲表演毫无兴趣,对艺术传承置之不理,甚至十分抵触。故而对川剧表演工作者、演员来说,要将川剧发展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演出,贴近生活、不断创新就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方式。要不断尝试用川剧去描绘日常生活,传达相似意境,引发大众感触,产生深入人心的力量,将其转变为生活的艺术。要知道,下里巴人较于阳春白雪,一样能展现出有声有色的艺术形象,引发观众共鸣。

六、结束语

川剧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别具一格的独特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与欣赏。随着行当艺术的逐渐发展与成熟,川剧旦角的分类更加多样、更加细致、更加丰富,一批批优秀的旦角演员脱颖而出,一个个被演绎的角色活灵活现,一场场戏曲表演绘声绘色,让人赞不绝口。旦角艺术家们以他们稳定扎实的表演功底、敢于吃苦的练习精神与对这个行当无穷无尽的热爱给人们以生动优美的视觉、听觉体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在继承故有的优秀表演艺术手法和创造新的表演程序的同时,也丰富了戏曲艺术、旦角行当表演的宝库。如此不断积累,持续突破,积极发扬,川剧旦角行当表演必然被推动着不断前进,也因此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旦角川剧戏曲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川剧版画传四方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