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琴书表演形式与表演技巧

2021-11-14

剧影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琴书双人徐州

徐州琴书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小曲,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为江苏省三大曲种(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之一。徐州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等等,以坠琴(坠胡)、扬琴、手板等乐器伴奏,以徐州方言说念演唱,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流行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徐州地区的主要曲种。“琴书”一词具有两层含义:“琴”泛指这一艺术形式的音乐部分,包括音乐、演唱和伴奏各内涵。“书”则指该艺术形式文本、说唱内容、故事情节等。因各地方言、语言、自然条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的不同及受到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影响等原因,因而产生了音乐风格各异的不同地区的琴书,它们均以产生或流行地区命名,如“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四川琴书”、“徐州琴书”等。名称虽不同,但艺术的表演形式上却有共性,即以“说唱结合”、表演者同时身兼伴奏员为基本特征。同其他类琴书艺术一样,徐州琴书的曲本亦由散文和韵文两部分组成,即散文说讲、韵文演唱。徐州琴书的主要表演形式也是由“说”与“唱”两部分组成,肢体上的“手、眼、身、法、步”虽有应用,但因为演员是坐(站)唱,同时还要兼奏乐器,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肢体动作只能作为说与唱的辅助性表演。

徐州琴书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以单人档、双人档和三人档为主。20 世纪80 年代前是单人档和双人档,以演唱中长篇书目为主。80 年代后主要是双人档、三人档和多人坐唱、表演唱,以演唱短篇小段、抒情叙事曲目为主,因此表演手法不同:单人档,即一人手拉坠琴,单脚踩梆打节奏,无他人配合。拉琴、踩梆演唱者俗称“脚蹬板”。演员在右前方竖一根一米左右的木杆,木杆上端开一竖长孔,置一个木质梆子。孔中有一横轴,系上一根十几厘米长的硬木棒,木棒一端系线绳,绳下端栓根十几厘米长、二三厘米宽有韧性的木板,木板系绳一头,离地二三厘米高,以头着地,演员踩动它带动上端木棒上下击梆发出响声,以此控制节奏。这种单唱形式限制演员只能坐唱、不能走动,只有在说表时方可站起来走动,坐下说表或演唱到紧张之处,需要踩动脚梆助其气氛,也可手拉空弦助其声威,还可用手势拟出剧中人物所用诸物。还有一种单档表演形式是一人右手敲琴、左手打板,两种表演手法基本相同。这种单人档的表演形式由于时代的发展,观众需求的提高,在20 年代60 年代初期基本被双人档所取代。双人档,多为男女搭档(也有两女、两男搭档)。男拉坠胡居右,女敲琴打板居左(台中),男演员既唱又表,女演员一般只唱不说。在进入角色时可对说、对唱(俗称接口)。男女琴书演员均已主角出场演唱。双人档的表演手法与单人档有所不同,演员在处理人物关系时,几乎完全进入角色,不再频繁地跳进跳出。由于双人档在舞台上给人一种偏台的视觉感,20 年代70 年代末,徐州琴书出现了三人档。三人档的演员在舞台上分为左、中、右,在视觉上有了平衡感。多人(六至八人)坐唱,或称联唱,是根据唱段的内容和演员的条件许可而定,如《水漫金山》《刘邦还乡》等。伴奏乐器除了坠琴、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外,加上了三弦、古筝、琵琶、笙、笛、和小打击乐等,组成的小乐队,阵容较大。每个演员在戏中只担当一个角色,开头、中间、结尾有热烈激昂的场面,也可男女演员合唱。这种表演形式,既不脱离传统曲艺表演程式,还借鉴了戏剧、影视的一些表演手法。

琴书表演唱,基本脱离了传统的自伴自唱、只坐不动的表演程式。伴奏有专职乐队,演员既唱又舞,以徐州琴书的牌子曲为基调,同时借鉴、吸取其他曲艺门类艺术曲调。这种表演形式只适于抒情、祝贺、欢迎等特定场合,不适合演唱有故事性叙事的曲目。

琴书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要点,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官市民、是善是恶,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句道白、一声唱腔,都是要让观众看得明白,分得清楚。

1.徐州琴书的唱功。徐州琴书以唱为主。琴书的唱,不穿插在书里的独立声乐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唱段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根据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的需要。演员唱的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

唱功主要讲究读音准,吐字清晰,声调高低起伏,节奏有快慢松紧。还要讲究字正腔圆和平仄声韵、拖腔送韵,以字行腔,摆字准确,字字清楚,有“吐字不清,等于锉刀杀人”的说法。所以,不仅要使观众听起来感到旋律优美,还要把故事情节滴水不落地交待给观众,把喜、怒、哀、乐各种感情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唱腔旋律变化、音乐伴奏刚柔舒张等艺术处理以及恰当的面部表情表达给观众,从而达到生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徐州琴书的说功。“说”在徐州琴书中占到半壁江山的位置,它以徐州地区方言为基本语调。“说”不是生活中的平口白话,而是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甚至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情感表达而选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节奏等,时念、时吟、时韵(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尽在演员的表演中。有时以第一人称塑造人物;有时以第三人称讲述故事,进行评说;有时一人身兼数角,跳进跳出。戏曲中的韵白也常常予以借鉴,所谓“生旦净末丑,皆凭一张口”。说时虽有文言成语、官方语言、诗样文章,但因徐州琴书更常表现的是老百姓之日常生活及他们喜闻乐见的传奇、伦理、灵怪、公案等故事,所用曲本多为乡土文学、民间口头文学,加之常有即兴表述的情况,所以市民俚语、各种谚语、歇后语也都能入书说唱,均为淋漓尽致地体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

3.徐州琴书的做功。戏曲表演的技法统称为“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做功是四功中的一种。狭义的做功是指舞蹈化得形体动作,即生活中的举手一投足都要赋予舞蹈的美感;广义的做功其实包括四功中的“做、打”两功。

徐州琴书表演中的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包括身段、形体动作和表情。琴书中的“做”是从戏曲表演中引进,在前辈艺人对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琴书表演的特点和局限性提炼、加工而成。

4.徐州琴书伴奏。徐州琴书以“坠琴”“扬琴”“手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辅助伴奏可用笙、笛、三弦、软弓京胡、二胡、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打击乐器除手板外,还常用“碰铃”“小瓷碟”等。演唱联曲体唱段时,乐器种类还可根据演奏条件而增加。徐州琴书的传统伴奏手法有唱时不拉、拉时不唱式伴奏、局部强调式伴奏、齐奏式伴奏、和声式与复调相结合式伴奏、对比式复调式伴奏、即兴式伴奏等等。

猜你喜欢

琴书双人徐州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疫散待春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中国第一个双人滑冰世界冠军
———申雪、赵宏博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对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思考
“双人运球”乐翻天
The Rarest Medal in the Olymp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