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分析
2021-11-14马文彬
马文彬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朔州 036000)
在我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凭借独特的言行举止和文采斐然的写作风格,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张爱玲用漠然的目光俯视着人间百态,也洞彻着浮世的沧桑风雨,用凝练苍凉的笔触书写了男男女女之间的悲剧故事。小说《倾城之恋》不单单只描绘了虚假的爱情、唯利的婚姻,也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生活的残酷,书中各女性,包括主角白流苏,皆为封建专制男权社会受害者,也是命运悲歌的书写者。
一、《倾城之恋》写作背景与内容
(一)写作背景
张爱玲是20 世纪40 年代上海红极一时,十分富有魅力与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最受瞩目的为女性形象的刻画,在凡世中演绎着一幕幕悲剧。在张爱玲冷静的文字叙述中,读者会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抑郁之感。而张爱玲的悲凉风格,无疑是受其身世遭遇所影响默化而成。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十分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是来源其父母的婚姻阴影。幼年父母离异、家族衰败,都对其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创伤。爱情婚姻成为了女性谋生的工具,为谋生而成家,婚姻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悲凉人生的底色。张爱玲极力描绘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并非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只是女性为求生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因此,《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用白流苏结婚作为结局圆满收笔,但却丝毫未消解小说的悲剧性,反而令人更觉悲凉、残酷。
(二)内容概述
《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为当时极富特色的女性代表,敢于挣脱封建男权社会的桎梏。在白流苏身上,可以看出当时女性生存的卑微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她们大多将命运寄托于男性身上,想要摆脱这一现状,就必须不断斗争,经受各种非议阻碍,而白流苏便是当时希望改变自身地位与命运的女性的时代缩影。
《倾城之恋》只从题目来看,似乎是唯美的爱情故事,但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抛弃了两人间的爱情。白流苏希望有简单的生活和尊重自己的丈夫,而范柳原则希望有婚姻外的另一种感情,两人思想并不契合,也坦诚过自己的想法。可以预想到婚后,原本的爱情流逝,变成了利益交易,男性开始占据主导权。两个情场高手在浅水湾饭店斗法,白流苏看似服输了,但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的时候,日军轰炸浅水湾,范柳原回来保护白流苏,经历过生死后,白流苏最终和范柳原结婚。
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命运分析
《倾城之恋》表面看是圆满结局,白流苏成功地和范柳原结婚,而不是成为他的情人,四太太也和无用的四爷离了婚。就张爱玲一贯的悲剧写作模式来看,格外独树一帜。但是,从范柳原又开始拈花惹草的描写与“倾城之恋”因果关系的议论中,可看出仍旧是悲剧底色,这些女性终将走向悲凉的结局。而导致这一结局的,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性对女性的恶意
《倾城之恋》中的四太太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牺牲品形象,不懂得反抗与挣脱,也没有意识和决心。其封建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似乎忘了自己的丈夫与三哥私吞白流苏钱财的事实,也忘了她在白流苏身上看到的一处处伤痕。她没觉得白流苏前夫有什么不是,只觉得白流苏被家暴时反抗、离婚,都是不好的行为,女性就应三从四德,白流苏对婚姻的抗争,在她看来,便是不忠不义之事。对男性家暴进行反抗,四太太并未体会过,所以在谈到的时候,总是嘲讽无奈。但显然,如果她的孩子或她自己受了家暴,她一定是要拼了命去抗争的,吃不得一点亏。可以说,女性对女性的恶意,是导致《倾城之恋》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女性对金钱的无支配意识
白流苏被花完她钱的三爷驱逐的时候,流苏质问:“你把我的钱用完了,就不怕我多心了?”三爷直接反击:“我用了你几个大钱?你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我不提钱,你倒提钱了?”就三爷和四爷用白流苏的钱做股票、金子和允许她在娘家待六七年来看,白流苏带回来的钱无疑是不少的。而三爷的无愧疚反击则直接体现出他潜意识里觉得女性便不该有对金钱的支配权,而三嫂、四嫂虽然管家,但只是“组织者”。“……偏生你四哥不争气……不该挪用公账上的钱。”从白老太太的话可以看出,四嫂管理家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四爷动用公账的钱。可见,在旧式家庭中,男性掌握金钱支配权,女性只负责管理、组织家庭。在长时间的压迫和依附心理下,女性缺乏对金钱的支配意识,就连离婚后的白流苏,本身可以独自占有金钱,但也仍旧选择依附娘家,将钱交给三爷、四爷掌管,放弃自己的金钱支配权。女性始终为男性服务,被其所支配,无疑会导致其悲剧命运。
(三)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下,中国女性普遍是男性的附属,是被支配者,她们被剥夺自主意识、主体意识,被禁锢于家庭宅子中,没有独立的经济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始终背着精神枷锁生活着。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费尽心机抓住了婚姻,获得了物质保障,但也失去了自我,沦为了只为生存的精神空虚者。“女性依靠婚姻获得长期饭票,成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终极奋斗目标。”白流苏在香港见到范柳原后,想要和他结婚,但却被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并不爱他。白流苏的想法被揭穿,同时戳到了痛处,婚姻梦由此破碎。但是,当电报将白流苏再次召回到范柳原身边后,她察觉到自己完全失败了,她成为了范柳原的情妇,认为“总之,没有婚姻的保障而想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白流苏来说,这是无奈的妥协,也是男权社会下女性难以反抗的命运。范柳原要去英国前,给白流苏租了一所公寓,而白流苏并不感到挂念,只觉得解脱,心中想的是——“她走上楼梯去。空得好!她急需这绝对的静寂。她累得很,取悦于柳原是件太吃力的事……可憎的人,可爱的人,她一概都不要。”但是,范柳原走后,战火燃起,炮声连天,这吓到了白流苏,也让她想到了范柳原,范柳原这时出现将她带到安全的地方,就在这绝望的环境下,两个利益至上者终于“相爱”了,文中描写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也从被窝伸出手来握住她……虽是一刹那的彻底谅解,也足够他们一起活个十年八年。”白流苏最后结婚了,似乎获得了婚姻较量的胜利,但实际上仍旧回到了封建社会的禁锢中,仍旧要依附于有地位、有财产的范柳原,没有爱情的喜悦,只有彷徨和孤寂为伴,从这能够窥视到其悲剧性的命运走向。
(四)女性深藏的依附心理
《倾城之恋》中,从“出走”到“回来”,女性一直在依附的怪圈中打着转。白流苏的命运经历概括来说就是待在前夫家——待在娘家——待在范家,一辈子都徘徊于“出走”与“回来”之间。而四嫂也是一样的,刚开始对白流苏的鄙视话语以及苟安现状和其之后的坚决离婚产生了鲜明对比,这不单单是对四嫂的讽刺,也是通过四嫂将白流苏表面“光鲜”而被鼓动的离婚行动和白流苏的实际境地作对照,从而揭露出女性“出走”这一行为背后的欺骗性。白流苏为了安稳的生活而出走和四嫂为了名利而离婚,再对比子君似为了个体解放而出走,满满的都是嘲讽意味,最后从白流苏、四嫂子君似的命运比较来看,则深刻地揭示了因为依附心理推动的“出走”行为注定不会有结果,结果不是“堕落”便是“回来”。借描写这种“希望中的绝望”,不单单透露出白流苏、四嫂这些女性的苍凉处境,更点明了女性存在的依附弱点会导致整个女性走向悲剧命运。文中有一句话是“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从这可以看出文中女性的普遍人生观,女性必须依附男性才能得到地位与价值,在这样的人生观左右下,女性不单单无法摆脱自身的依附心理,更会受他人依附心理的影响。白流苏被赶走后,本想依附自己的母亲,但白老太太只回避式地劝说流苏回去,要她领个孩子,熬几十年便有出头之日。这一劝说遭到了白流苏的反对,白流苏也由此看到了女性的弱小,其本想进行抗争,但却因为重重打击而开始怀疑摆脱依附的正确性,最终重新回到依附的怪圈中。最后,白流苏开始想方设法地依附风流的范柳原,想和他结婚,于是又重蹈了女性不变的悲凉依附命运。
三、结语
《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展现,揭示出了当时女性生活的依附性和压迫性。女性对女性的恶意,女性对金钱的无支配意识,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以及女性深藏的依附心理等都是其悲剧命运的源泉。张爱玲的小说希望唤醒女性,让女性明白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依附他人只能走向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