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莫扎特《F 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

2021-11-14王计鹏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再现部展开部呈示部

王计鹏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奏鸣曲的发展及形式

18 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开始从神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反对封建君王和贵族阶层的特权,提倡回到自然、合乎人性的理性思考,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人们因此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这些先进的思想直接影响着那个时期艺术发展趋势。在音乐方面,18世纪中叶以后,作曲家们厌倦了中规中矩的创作形式,要求打破条条框框,开始强调主题和情感的对比,由和声作为主旋律伴奏的主调音乐逐渐代替了繁琐的复调音乐。

18 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等人确立了奏鸣曲3个乐章的形式,其结构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速,采用三段曲式、变奏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奠定和完善了奏鸣曲的形式,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创举,直到今天,奏鸣曲式还焕发着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初学者很容易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Sonata)和奏鸣曲式(Sonata Form)搞混淆。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奏鸣曲式是奏鸣曲第一乐章常用的曲式,也多用于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作品的第一乐章,有时也用于其他乐章。其通常分为3 个部分:呈示部(含主调的正主题和属调的副主题,有时有更多的主题);展开部(音乐在此扩充、展开);再现部(呈示部重复出现,副主题回归到主调,常有一个尾声)。

二、《F 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创作背景

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1756 年出生于萨尔茨堡。他被称为音乐神童,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著名人物。他5 岁便会作曲,他的父亲和身边的亲人们都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在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带着他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莫扎特演奏时能熟练地应用各种高超的演奏技巧。他在音乐中经常营造活泼有趣的氛围,很受听众欢迎;在创作上,他总是不断创新,写出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能使人们演奏起来很舒服、顺畅。

1772 年,莫扎特被萨尔茨堡的大主教聘为宫廷乐队的首席乐师,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当时的大主教把他当成仆人,不停地使唤他。随着与大主教矛盾的不断加深,莫扎特逐渐厌倦当时的生活,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遇到一位开明、赏识他的君主。

1774 年,莫扎特的父亲给莫扎特出了个主意,让他创作几首好的作品,希望他拿着这几部作品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并获得一个理想的职务。这几首作品正是莫扎特与自己的父亲参加慕尼黑首演时受他人委托写下的六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就包括《F 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他非常喜爱这些作品,后来莫扎特拿着自己最满意的这几部作品经常在慕尼黑和巴黎等地进行演奏。这些作品大多数是在他的故乡萨尔茨堡创作的,对于莫扎特来说,这些作品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些作品才算他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早期作品。因为在此之前他所演奏的作品都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感觉即兴演奏的,因此,对他来说,创作的这六首作品也具有转折意义。

莫扎特在这些早期作品的创作中,不断创新,希望自己能够在奏鸣曲式里加入严肃的气氛,确立古典形式。因为从小就可以演奏钢琴,所以高超的演奏技法自然是他的家常便饭,所以他创作出的钢琴奏鸣曲与别人的不同,专业的水平和高超的演奏技法在他的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所创作的这六部作品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巴赫的一些音乐风格,每个乐章相互之间极具平衡性,确立了奏鸣曲的统一性,主题间的对比性更加清楚,过门的技巧更具多样性,展开部素材的处理格外精致,整体的力度有适当的分配,他的音乐开始带有温情的风格。

三、《F 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作品分析

莫扎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世俗化的人。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表达着丰富深厚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可以唤醒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感知,仿佛蕴含着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时而让人哭泣,时而让人欢笑。他创作出来的作品,音符和旋律线看似简单,但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去掉任何一个音符都觉得不合适,尽管他的作品向来以简洁著称。

这首钢琴奏鸣曲在感情抒发和技巧运用上达到了平衡的效果。每一个乐章都采用不同类型的三拍子,节奏上也采用富含变化的节奏型。第一乐章生动细腻而充满戏剧性,表现出莫扎特人物性格和崇高追求;第二乐章采用西西里舞曲的风格,充满田园乐趣,感情抒发较为强烈;第三乐章的急板释放了一种旋风般的轻松,它逐渐发展为一种愉快激昂和富于色彩的声响,同时探索了三拍子作曲方法更多的可能性,音乐上简单而持重,性格上更为内在而抒情,活用了各种可能的对比手法。

这首作品的想象力和个性化的东西非常深远和宽泛,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欢乐到怪诞,从凡俗到超越,从沉思到壮怀。他的音乐背后蕴含着无尽的欢乐,那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莫扎特的音乐最纯朴、最富有人情味。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主题一开始就是田园式愉快的气氛,表现出春天般的生机和活力,是愉快和乐观的象征。呈示部的主副主题对比非常明显,同时由于他受到意大利音乐风格的影响,于是在主题的后面加上了连结句,在主要主题后面增加了半音阶式的变化。副主题欢快、单纯的气氛表达出感人肺腑的情感。副主题后面出现新的旋律,具有呈示部的终止式作用。两个主题并没有本质内容的对比,因相互补充而形成内部的统一。清澈美妙的音色,充分展现了莫扎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境界。

展开部虽然不长,但颇具自由与幻想,这里的音乐优美如歌,也有回声的效果,它较明显地展示了诗意和变幻的生活。再现部的音乐织体很有动力,它受到海顿的影响,有相当的变化。在主要主题与副主题之后,都加上了相当长的而有变化的Ritornello,转到F 大调后直至结束,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激情。

最后的Coda 部分使用另一条新的旋律来作为第一乐章最后的终止,旋律清晰明朗中带着一丝调皮,同时还有一些少女的害羞和饱含深情的凝望,这一乐章的确有不少富于表情的传神之笔。

(二)第二乐章

本乐章是f 小调的慢板乐章,安然静谧、浮想联翩,反映出青少年时期莫扎特内心的复杂感情。莫扎特是一位天才,能够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深邃的思想。

在宁静的旋律中,西西里舞曲式的节奏性质,柔软与抒情带着附点节奏的旋律,一种平滑的分解和弦伴奏。主要主题沉溺于哀怨的气氛之中,音质纯净、感情浓烈,性格比较单一。把音乐的美和力量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感情内聚热度,外呈甜美。副主题在左手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伴奏下,温柔的旋律带着几分无奈,具备质朴盎然的童趣。在那条让人十分舒适的旋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情变化,使其达到一种雅致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展开部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以b 小调展开呈示部的主要主题,第二段是运用了Ritornello 之手法处理了这段过门,第三段又利用主要主题的推移而准备再现。整个展开部适度地运用了弹性速度,以许多细节不断使人感到新奇,以主要主题为基础展开自由进行,其调性由b 小调转至f 小调、g 小调、c 小调再转回到f 小调。音乐具有一种直接而又清晰的线条,是莫扎特式纯洁的表白。

再现部以呈示部完全相同的手法来处理,只是整个再现部以f 小调一直进行到结束。

依照莫扎特的习惯,在钢琴奏鸣曲中并未出现完全慢板或行板的指示,莫扎特比较偏好比慢板稍快点的速度,尤其在早期的奏鸣曲中,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因此,本乐章虽是小调,演奏时仍应表现出“庄重之感”。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代表了莫扎特最快乐的情绪。从开始的主题来看,完全与海顿喜爱的手法一样,两个主、副题富有同样的明朗性与律动性,又快又敏锐。海顿习惯于副主题是从主要主题加以变化的,而莫扎特则不然,莫扎特倾向于塑造自己的样式。由此,从本乐章中可联想到莫扎特早期的作曲手法的变化。

主要主题一开始的前四个小节,右手十分敏锐地如小提琴拨奏般地进入,音乐的气氛精致细微,一切变化转折都经过精密安排,然而又使人感到自然纯真。

富含律动性的副主题中的前四小节用反复两次同样的音型,仿佛在描写莫扎特正在迈动着傲人的舞步,奔走在生活的大街小巷中,整个乐句节奏具有一种严整感。

展开部是以副主题开始的四小节动机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很好地运用了转调手法,比海顿的展开部短一些,并出乎意料地带离A 大调,又回到F 大调的再现部。再现部与前面的呈示部大致相同,只是调性全部回到了F大调。再现部的主要主题及Coda部分比呈示部多几小节。可以看出,莫扎特的钢琴艺术是心灵间缝隙气韵的流动,他非常讲究乐章之间的照应。他用钢琴讲故事的天赋是令人惊异的。

莫扎特的确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奇才,他的这些钢琴奏鸣曲所包含的丰富华丽的色彩都大大超过了他那个时代乐器的表达能力。这首曲子是莫扎特汲取海顿的形式风格写下的。

猜你喜欢

再现部展开部呈示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点的相关研究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浅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传承与引领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在再现部中的改写特点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