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徒手攀岩》的纪实美学和人物形象分析

2021-11-14王顺天

电影文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亚历克斯酋长岩壁

王顺天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徒手攀岩》是由金国威和伊丽莎白·柴·瓦萨赫伊联合执导的纪录片,影片从计划拍摄到完成制作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制作周期长达807天。该片于2018年8月31日在美国上映,并不负众望斩获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影片记录了美国攀岩大师亚历克斯·霍诺德2017年6月3日无辅助徒手攻克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914米高的酋长岩的全过程,由此他成为史上首位徒手攀岩并成功登顶酋长岩的人类。酋长岩是全球最大的花岗岩巨型独石,其900多米的垂直落差和光滑如玻璃的巨大岩壁,成为众多攀岩爱好者的攀岩圣地和终极目标。虽然主人公亚历克斯作为大师级的攀岩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已完成了100多次的徒手攀岩,但面对酋长岩这样充满诱惑和危险的“死亡之地”,他还是充满焦虑和压力。本文试从纪实美学风格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视角,来分析《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和独特魅力,进而解读它获奖后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

一、纪实美学风格

后现代电影理论大师巴赞对于纪实美学一直抱有一种期待,“他相信电影的写实主义应提高,即导演要能显露日常人物、事件、地点等的诗意暗示”。《徒手攀岩》单从记录内容来说,就是一个攀岩者征服一块巨型岩石的过程,可一言以蔽之。如果影片将镜头聚焦在这块巨型岩石表面,直接表现这一惊心动魄的时刻的话,影片的主题将会显得单薄而无深层趣味和意义。因此,导演在100分钟的影片中,只用了最后20分钟来记录主人公亚历克斯攀登的全过程,而用大段的时间和镜头记录了亚历克斯心理变化的过程、他与女友的日常生活以及岩石周边的自然风光。通过这三方面的记录,为我们在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同时,展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和生活的全貌,自然风光的拍摄一方面为我们对攀岩环境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体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纪录片的画面美感和观影趣味。

《徒手攀岩》的纪实美学风格,首先体现在记录主人公心理变化的方面。影片刚开始以一个缓缓推进的俯视镜头,为我们展现了穿着红色T恤的亚历克斯,在一块陡峭的岩壁上徒手攀登的过程,他紧促的喘气声伴随着艰难的攀爬动作,营造了一种充满危机却不失美感的画面。紧接着镜头一转,画面切到了一个节目对亚历克斯的采访,他说:“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死去,无保护更让人感到死亡近在咫尺。我并不是在一味冒险,直到发生可怕的事,我并不是这样看待攀岩的。”由此可以看出,亚历克斯并不是一个对死亡毫无恐惧的人,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对死亡依然充满着敬畏。面对攀爬酋长岩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虽然在面对镜头时表现出一脸轻松的样子,但通过他注视那巨大岩壁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此也忧心忡忡。特别是影片不断切换着对攀岩坠亡事故的报道,其中不乏亚历克斯的好友,这也增加了他的心理压力。最关键的还是镜头的介入,这无形当中对亚历克斯的攀岩设置了巨大的心理障碍。虽然导演金国威也是个专业的攀岩者,与亚历克斯的合作也长达十年之久,他的团队也是由攀岩爱好者组成的专业团队。但亚历克斯还是压力巨大,他不想让外界觉得自己在作秀,也不是想通过拍纪录片来宣传自己,博取名利,像他这样吃住都在房车里,只为追寻攀岩的乐趣而四海为家的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另外,在不借助任何保护措施徒手攀岩的过程中,摄影机的介入势必会让他分心,进而增加危险系数。所以在影片前80分钟的准备过程中,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亚历克斯从刚开始的担心犹豫,到几次踩点后的信心满满,再到第一次试爬途中的果断放弃这一系列心理变化。如他面对采访时说;“我考虑爬酋长岩已经很多年了,但每年我看着它都觉得太可怕了,所以我不想爬酋长岩。或者说我想爬,只是总会害怕。”镜头记录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准备过程,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影片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人,而不是超人式的英雄,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危险,亚历克斯表现出了和常人一样的担忧和恐惧。

其次,对于亚历克斯和其女友日常生活的记录,也能体现《徒手攀岩》独特的纪实美学风格。特别是在亚历克斯准备攀爬酋长岩之前的对话,镜头常常对准他们中的某个人记录大段的独白,这一方面体现了两人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亚历克斯对于攀岩执着的追求。正如他所说:“因为我总要攀岩,总要追求一生的成就,对我来说攀岩永远第一,女朋友第二,至少现在是这样。”亚历克斯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爱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这也是他喜欢攀岩的原因之一。因为攀岩时他不用和别人说话,除了孤独的岩壁之外,再无任何干扰。女友的出现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而镜头下这些细微的改变在记录亚历克斯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孤僻性格之外的另一面。以前从未失手的他,在和女友的几次攀岩中受伤,这让他几次都想离开她,避免再次分心。但女友细心体贴的照顾和对他攀岩事业的大力支持,让他最终没有分手。亚历克斯成功登顶后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桑妮,和她分享着自己激动的心情,他征服了冷酷的岩石,也接受了生活的温情。对他们这段情侣生活的拍摄让本来充满危险的故事,变得温暖起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徒手攀岩》的一种价值指向,即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极致追求。

最后,作为《徒手攀岩》的主要场景,酋长岩及其周边环境的拍摄,也是影片纪实美学风格的一种体现。“电影现实主义的这种‘临场’效果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介或呈现方式都强。观众可以不用真正陷入危险却体验到其刺激”。从影片刚开始亚历克斯穿着红色的T恤,在巨大的灰色岩壁上缓缓攀爬,到后来多个视角下对亚历克斯在酋长岩光滑如玻璃般的岩壁上艰难攀爬的特写镜头,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种绝壁上人类超越极限征服自然的震撼。影片以酋长岩巨大的岩壁为坐标系,通过各种对比的数据以及对攀爬路线分段的描述,形象具体地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挑战实况。特别是最后20分钟攀岩的过程,巨大的岩壁就是舞台的中心,亚历克斯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现场拍摄者的心跳,当他冲刺难度最大的几条路线时,摄影师紧张得都不敢看监视器,这也让每一个观众心跳加速,整个酋长岩和亚历克斯共同构成了影片最具戏剧效果的场景。纪录片中还有许多远景拍摄和空镜头,这些画面一方面从多个角度展示了酋长岩的全貌和迷人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构图与人类对于极限运动的追求相对比,凸显出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某种精神特质。

二、人物形象塑造

《徒手攀岩》作为一部记录人物传奇的纪录片,其表现的重点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影片的故事内容就是亚历克斯征服酋长岩的全过程。在这样一个故事主线非常明确的题材中,如何通过纪实的手法再现人物形象,导演金国威给了我们一个可信的答案。纪录片通过对亚历克斯日常生活的记录,以及一些访谈的插入和亚历克斯童年画面的闪回,试图从普通人的视角、他独特的精神追求以及家庭生活对他的影响三个方面为我们塑造一个真实的可信的攀岩者亚历克斯,而不是虚构一个以往影视作品想要表现的被个人英雄主义模式所脸谱化的人物。这是《徒手攀岩》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独特之处,也是亚历克斯所代表的那种追求卓越和极限精神的魅力之所在。

影片中导演尽量多地用镜头记录亚历克斯的日常生活,他也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做演讲、写书、签售,并成立自己的公益组织做慈善。在面对学生演讲时,他也会胆怯。当有人问及他把爱好变成了职业,还因此出名是什么感觉时,他坦言说:“我觉得生命中最棒的事情,就是做自己热爱的事,还能以此谋生。攀岩能赚到钱,我很开心。”这些细节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亚历克斯的形象。特别是他独行九年后遇到女友桑妮,和她相处的日子里他像每一个处于热恋中的人一样,生活充满着甜蜜和幸福。当他成功登顶酋长岩之后,激动地和桑妮分享着喜悦的心情,这些画面的出现让他不再是外人眼中,那种孤傲寡言的“怪胎”,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亚历克斯面对被称为“攀岩界的宇宙中心”的酋长岩,心里和普通人一样充满了担忧和恐惧,也并非毫不惧怕。导演也正是通过这种普通人的视角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

《徒手攀岩》记录的不仅是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心中的目标和热爱的事业,而奋力向前、力求卓越的勇士精神,这也是主人公亚历克斯的精神内核之所在。影片由他准备挑战酋长岩这一事件开始,从他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以及周围人对这一事件和他本人的关注,逐渐为我们建构一个更大的生活图景。“这是典型的结构主义程序,由具体到抽象,将个人置入更为广阔的结构语境中。”正是对人物形象的这种解构,在展现人物全貌的同时,也为我们对记录背后的价值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正如影片中亚历克斯面对巨大的岩壁时所说:“我想成为勇士,为什么而战并不重要。这是你的道路,你就要追求极致,你面对恐惧,是为了达到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勇士精神。”

人的童年成长和家庭生活对于人性格的塑造和未来的发展,有着源头式的深远影响。《徒手攀岩》中通过访谈的插入和亚历克斯童年画面的闪回,为我们解释了亚历克斯性格孤僻以及他喜欢攀岩的原因,这也从更深层次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为我们解构并塑造了亚历克斯的人物形象。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阐释说:“当某些愿望、恐惧、记忆、欲求难以面对时,我们就通过压抑来应付它们,也就是把它们从心灵的意识部分驱逐出去。可它们不会消失,而是潜入无意识部分,就好像深埋入海底的放射性物质,不断寻找机会重返意识之中。”亚历克斯的父亲性格阴郁,在家中不爱说话,沉默寡言。母亲是个法语老师,对亚历克斯要求严格,在她的眼里亚历克斯做得总是不够好。亚历克斯从小缺少鼓励,这就造成了他从小不爱和人说话,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后来女友桑妮说他不会主动表达爱意,甚至“我爱你”三个字都说不出口。而他刚开始喜欢独自攀岩,也是因为攀岩时不用面对任何人,也不用说话,这个爱好也慢慢地成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兼哲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认为,“电影引起思考,最终它不是存在于胶片上,而是存在于观众的意识中,正是这种结果将电影现实化”。纪录片不只是通过摄影机对现实的真实再现,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这种记录背后所要传达的某种思考和精神指向。本文通过对纪录片《徒手攀岩》纪实美学风格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对主人公亚历克斯这种追求极致的勇士精神,以及整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人类对于极限精神的追求和生活图景的思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酋长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攀登,如何去战胜心中的恐惧,追求那个真实的自我,亚历克斯在《徒手攀岩》中给了我们一种可信的答案,这也是《徒手攀岩》获奖后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猜你喜欢

亚历克斯酋长岩壁
山的最高处
我忘了把衣服的价值算进去了
12岁男孩的奇迹穿越
一只鼠兔
岩壁野餐会
途遇大蟒蛇
那些从来没有人告诉你的秘密
大墙之魂
酋长猜谜
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