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故事影视演绎与“红船”影视形象塑造

2021-11-14林雪娇

电影文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南湖红船嘉兴

林雪娇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200)

一、建党题材影视剧创作

自1981年以来,建党题材影视剧创作随着献礼热潮的升温和重要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高涨,出现了如电影《开天辟地》(1991)、《建党伟业》(2011)、《湘江北去》(2011),纪录片《少年中国》(2011)《旗帜》(2011)、《筑梦路上》(2016年)、《红船卫士王会悟》(2020),电视剧《青年毛泽东》(2003)、《中国1921》(2011)、《风华正茂》(2011)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时值建党一百周年,挖掘建党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内涵和梳理该题材影视剧创作相关成果具有特殊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一)建党影视剧献礼契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影视剧艺术形式为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历史时刻、历史伟人献礼的创作层出不穷。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献礼片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和叙事风格特色上逐渐发展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类型”电影。《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我和我的祖国》(2019)等一系列大制作将献礼掀起的全民讨论热潮延续至今,献礼片在市场表现和批评研究方面氛围逐渐成熟。尽管如此,献礼片从萌芽到发展的前三十年(1949—1979)期间,创作和研究数据都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相应的关于“中共一大”建党前后题材的影视剧创作非常少。由于革命初期建党重要的文件材料没有得到重视和保存,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多集中反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与伟大的革命家个人传记整体呈现上,造成了中共“一大”这个重要历史事件在影视创作领域献礼的滞后。

真正聚焦中共“一大”建党并把建党作为主要题材进行集中反映的影视剧的出现在“中共一大”相关历史及理论研究兴起并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一大”研究出现一次高峰,这一时期挖掘和整理许多关于建党的珍贵原始材料,包括中共早期文献、评论报告和报刊文章、一大代表回忆录、代表的访问笔记以及国外发现的关于中共建党的资料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建党70周年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和苏联解体新公布的保密资料,为中共“一大”历史重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在1991年建党70周年之际,聚焦建党的献礼电影《开天辟地》登上大银幕。这是第一部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电影,波澜壮阔的建党过程、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珍贵的党史史实、重要的历史人物形象以建党故事的形式呈现并借助大众艺术反映出来。

(二)宏大叙事风格

从1991—2020年期间建党题材影视剧创作情况来看,多以大型系列纪录片、长故事片、大型电视连续剧、人物传记及纪录片、历史风貌记录呈现。创作形态主要分三类:一是客观叙事视角的历史文献片,如献礼建党95周年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献礼建党90周年纪录片《少年中国》(2011)、《旗帜》(2011)等,此类影视创作注重史料的挖掘和呈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二是主、客观叙事结合的个人传记片、纪录片,如《青年毛泽东》(2003)、《李大钊》(1999)等,此类影视剧创作多聚焦重要历史人物的成长,因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严密相关性实现了与建党题材的合流;三是在尊重客观历史基础上进行故事演绎的正剧,如电视剧《湘江北去》(2011)、《中国1921》(2011)。总的来说,建党题材影视剧作品都着重历史性与史诗性、宣传性与政治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叙事风格宏大,表达情感具有颂扬性特征。

在1990年前后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主导力量强化,献礼片的主流意识形态主题的显性表达、宏大叙事风格、官方计划主导创作等特性突出。《开天辟地》(1991)是第一部聚焦建党历史的影片,该片采用全景式角度、史诗与纪实相结合的风格基本上奠定了之后反映建党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基调。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将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反被屈辱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从早期共产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全国各地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三年间革命大事记和建党准备进行了历史场景重现。影片中历史图片、真实影像的加入,历史大事件场景再现配合新闻解说词般的旁白,给早期中国共产党建党活动“提供关于一般历史过程的权威解释”。《开天辟地》把建党活动艰辛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最终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历程进行了展示,也是主流政治文化对建党历史最好的一次大众教育。作为对历史和主流政治文化的映射,《开天辟地》的宏大叙事主题和内容将当前社会政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与之联系在一起。

(三)纪实性与虚构性融合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多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创作,以再现历史作为一条基本准则。建党题材影视创作基于此观念,在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相关历史史料的挖掘,在影像上则表现为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综观建党题材影视创作形态,不管客观叙事视角的历史文献片,主、客观叙事结合的个人传记片、纪录片,还是在尊重客观历史基础上进行故事演绎的正剧,都在刻意追求达到复刻历史和内容的真实感。从作为建党题材影视剧故事基础的史料来源上看,口述历史、公布的档案资料、基于二者的研究观点阐释为主要形式。记载史料的观念性与口述历史的个人化、感性特征,以及历史真实性判断标准的缺失,让绝对客观地呈现历史成为一种奢求。对历史史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让建党题材的现代化、鲜活化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亟须寻求突破。

为解决上述矛盾,近年来,建党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开始出现纪实性与虚构性融合的特点。例如建党90周年献礼片《建党伟业》(2011)较之于同题材的《开天辟地》中新增加了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革命爱情故事线索,大体事实与历史相同,但具体的故事细节场景的呈现使用到了故事虚构的手法。在《建党伟业》《中国1921》等影视剧中的历史建筑重现采用了数字模拟的手段呈现,历史事件尊重基本史实,把重点放在了人物塑造与情节氛围的营造上,纪实与虚构的融合并没有破坏历史本身,在电影艺术中实现了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的效果,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和可观赏性。

二、建党故事创作理念发展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趋势

作为重要历史题材的建党题材影视剧创作,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性取向问题值得深思。一直以来,建党题材影视创作依赖历史史料的挖掘,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符合、尊重历史是建党题材创作的基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影视创作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该题材影视创作历史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开天辟地》中结尾段落插入“赠予粽子”段落,把当时背景下普通平民生活难以为继的困境以缩影展现出来;《建党伟业》中让100多位明星来塑造时代历史人物形象引发热度,并在严肃的正史故事中穿插一条复线演绎伟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叙事策略,把重要历史人物拉到当下,让观众对历史感受更加生动真实;电视剧《中国1921》中青年毛泽东在中共一大结束后上海街头偶遇算卦先生的插曲,以寓言的方式把中国即将发生剧变的期望通过“算卦”的手法展示出来。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确实给水深火热的中国带来了曙光和剧变。这些虚构的故事情节都是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叙事创作的结果,其目的不在以艺术虚构破坏历史真实;相反,虚构穿插的小故事是为磅礴宏大历史史实的铺展接了地气,让历史变得更具有人情味,也更有艺术吸引力,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

(二)宏大叙事的“微化”表达

建党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对历史史实尊重的创作理念,让影视剧艺术担负起了关照历史的任务。建党题材献礼片中故事的叙事,受到历史史实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引导,宏大叙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一条创作“铁律”。从《我和我的祖国》开始,主流献礼片的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影片由“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个故事串联组成,每个故事相互独立,在时间线上完成传承。该片第一次采取了多导演、多明星的创作模式,独立故事中时代历史变成一种背景,抽象的政治意识和文化形态隐藏在了历史“见证人”的故事中,在普通历史见证人的视角看到新中国的成长。是在官方支持下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的“命题作文”,因为叙事视角下沉、叙事线索聚焦和叙事语境的“小中见大”实现了“故事先行”的叙事策略,在长达近70年时间跨度中实现了宏大叙事的“微化”表达。

“微化”表达契合了当下微形态视频平台广泛传播下养成的观影习惯,缩小了重大历史题材献礼片复刻历史产生的时代距离。平民温情故事柔化了献礼片传播政治意识形态任务的官方意味,填平了宏大叙事风格下历史时代与平民记忆不同叙事主体的话语沟壑,成功受到了全民的热烈追捧。主流献礼片《我和我的家乡》中同样采用了主题单元系列短片来讲述2020年脱贫攻坚故事和时代巨变。在电视剧方面,2020年两部抗疫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均采用单元形式,目前正在紧张筹备阶段的《我们的新时代》《理想照耀中国》等一批重点献礼剧均采用了“微化”叙事策略,可见宏大叙事的“微化”表达越来越受主流献礼影视剧的青睐。

三、“红船”影视形象塑造

中国共产党一大时期的嘉兴南湖主要是以“南湖”与“烟雨楼”景观并重,窈窕船娘与诗歌共存的江南文化胜景闻名于世。1921年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因受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作为中共一大会址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嘉兴南湖的这艘游船后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湖“红船”。董必武以亲历者身份题诗将建党与“画舫”联系在一起;宋庆龄称复制的南湖画舫为“革命圣迹”;郭沫若将南湖画舫称为“革命船”。从游船到“红船”,是南湖游船由具体会址到建党精神象征的蜕变。“红船”成为中共一大建党的象征,嘉兴南湖实际上完成了旅游胜地到革命圣迹的转变。

(一)“红船”影视形象与地域文化结合

由于早期对于中共一大建党历史研究得不足,嘉兴南湖作为中共一大会址和党的诞生地,在嘉兴城解放前的几十年时间一直不为人所知,一条小船诞生出一个大党的传奇历史在影视故事上的演绎出现时间相对较晚。1991年,为献礼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的电影《开天辟地》中开始出现“红船”影视形象。

“红船”影视形象的塑造在基本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细节的生动演绎,注重营造积极正面的段落叙事语境。影片中代表们登上了嘉兴烟雨楼歇脚,嘉兴南湖游船特有的“船娘”形象伴随出镜,温婉的船娘曾是嘉兴南湖旅游的一张“活名片”,王会悟作为嘉兴人为尽地主之谊,为代表们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地方名小吃——粽子。作为宏大叙事风格的重大历史题材献礼片,此段落从人到物设置了多个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标志,强化“红船”形象与地域文化联结的同时,也利用这些标志细节推动故事发展。“粽子”是体现嘉兴地方文化特色的小细节,烟雨楼前董必武将粽子递给了饥肠辘辘的小孩,小孩不舍得吃又奔向饥饿困顿的妈妈和年幼的妹妹,一家三口在小小的乌篷船头你推我让。这一幕让人心酸的场景,把生活在困苦中的中国老百姓刻画出来。小家与大国命运与共,发挥家国同构叙事的作用,为代表们即将登上南湖画舫,成立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具体化的理由。虚构穿插的小故事化解历史的时空距离感,也让在历史书中尘封的政治大事件融入人民生活故事不但接地气,也增强了历史的生动感和真实感。

(二)象征化视听形象塑造

《开天辟地》结尾20多分钟是影片的高潮段落,即中共一大的召开。根据历史史实,影片对中共一大上海会议情况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展示,包括代表到会、住宿情况,会议地址、会议内场景、会议议程事项等,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和历史文献记载都尽力做到还原历史,配合画外音介绍历史相关史实,加强了观影者对历史认知的真实感。影片处理会议情况时极尽写实,处理一大上海会议被法国巡捕滋扰、特务跟踪等具有较强戏剧性色彩的情节时线索清晰,矛盾突出,镜头语言以服务叙事的中近景为主体。

会议进程转移到嘉兴南湖,特别是红船外景时,视听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代表们初登“红船”前的“赠予粽子”微叙事语境与“红船”启航后,在视觉画面上大远景逆光展示南湖上行驶的“红船”与出现天空乌云满布中从缝隙射出的太阳光芒相衔接,让叙事语境中小家难以为继、百姓苦难、中国苦难的愁绪得到释怀,让象征着希望和生机的阳光穿过层层阴霾,照射在嘉兴南湖。在听觉上,配以庄严的旁白,宣告此次开天辟地的大事件,逆光拍摄的剪影效果,把湖面波光粼粼上向着太阳前进的一大“红船”全景展示出来,在经过近三个小时影片展示历经艰难曲折革命历史背景和早期共产党人积极寻求救国正确道路的探索后,终于在影片的结尾以一种史诗般恢宏视听形象展示了一大胜利召开的历史意义,在声音画面上达到了一种情绪宣泄高潮统一。由此,这艘会议船也在影视银幕上实现了普通的场景物件转变为象征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阶段的“红船”。

(三)南湖“红船”影视形象塑造嬗变

在2011年的建党90周年献礼影视剧《中国1921》《建党伟业》中,“红船”形象的出现都在结尾部分。但与《开天辟地》结尾处嘉兴南湖场景实景拍摄手法不同,在《中国1921》与《建党伟业》中均采取了虚拟场景,嘉兴南湖的地理、文化标志基本都被隐藏,重点在结尾表现“红船”上的人与行进中的“红船”,“红船”的象征意义在视听上的叙事都表现出了乏力感。

众多建党题材影视剧中,南湖画舫作为视觉符号已经与中共一大会议以及建党历史建立了联结。2005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总结提炼出“红船精神”。“红船精神”作为新时期建党精神理论研究成果,应该成为新时期建党题材影视剧故事演绎的新素材点,以此为素材的影视剧应该主动担负起建立“红船精神”物质投射与精神象征“红船”影视形象之间的语意关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红船”影视形象塑造蜕变完成1921年建党历史对现代“红船精神”故事演绎的主体询唤,让革命历史获得重新讲述的可能。“红船精神”理论研究成果的影视故事投射、被历史轮廓忽略的隐藏视角、新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人物故事、地域文化先进代表等都可以成为建党题材影视剧演绎的新方向。

结 语

基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既有的创作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指导要求,适应影视剧市场化、娱乐化的趋势,新时期建党题材影视剧的现代化、鲜活化创作应该在创作观念上完成转变。建党历史是过去式,但建党故事应该活在当下,打破建党故事历史在现代观念对于当代演绎建党题材影视剧是十分必要的。红船与中共一大建党故事联结、当下最新的“红船精神”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成为建党题材影视剧的新取材点。新素材、新视角的挖掘,“微化”叙事策略的实践,以期实现从历史叙事到建党故事叙事的过渡。

猜你喜欢

南湖红船嘉兴
《初心》
红船
雕红船
南湖的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卷
南湖早春(节选)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