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华伦夫人之职业》到《华奶奶之职业》的改编

2021-11-14孙振虎

剧影月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报时事戏剧

■孙振虎

《华伦夫人之职业(Mrs.Warren's Profession)》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代表作之一。该剧创作完成于1893-1894 年,但是多年拿不到演出许可,在英国仅于1902 年1 月5 日、6 日 在 一 家 私 人 俱 乐 部the New Lyric Club 内部演出过,直到1925 年才得到公演的机会。事实上,该剧早在1920 年10 月即于上海新舞台实现公开演出,但剧名变更为《华奶奶之职业》。该剧演出的效果并不理想,直到目前,普遍还都认为《华奶奶之职业》演出失败,但是却有着重要意义。洪深曾赞赏这次的演出是当时英勇的实践探索:“在实践方面,有两件事是值得我们倾佩的。第一件事是民国十年春间汪仲贤劝说了上海新舞台的夏月润、夏月珊、周凤文等旧戏子,花了资本,下了苦功,去表演萧伯纳底《华伦夫人之职业》Mrs.Warrens’Profession。这是一部在萧伯讷的祖国至今还是禁止公演的戏!汪夏等在中国把它搬上台去,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勇敢的试验,虽然是大大的失败了。”本文试图研究这次“极勇敢的试验”如何从译本呈现为舞台演出,分析从《华伦夫人之职业》到《华奶奶之职业》的改编情况,并进而考察改编后的视听效果。

本文尝试应用戏剧史学(Theatre historiography)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档案、时间、空间、身份和叙事(archive,time,space,identity,and narrative)诸要素对于戏剧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历史研究、描述、分析和写作的必需范畴”(serve as essential categories of historical research,description,analysis,and writing)。在从《华伦夫人之职业》到《华奶奶之职业》的改编研究过程中,这五个要素既体现出了各自的机能,也表现出了高度的协作性。尽管没有看到汪仲贤的改编本,也无法再现当时的演出,时人的言论里依然留下了很多关于从《华伦夫人之职业》到《华奶奶之职业》改编的信息。本文主要采集了上海《时事新报》、民众戏剧社编《戏剧》杂志等刊物上的文章、史料,都是第一手的档案资料。本文主要聚集于1920 年9 月到10 月间,汪仲贤筹备排练和演出《华伦夫人之职业》过程。排演该剧的实体空间虽然是在上海新舞台剧院,但整个排演事件却在当时的舆论空间中造成了相当的反响。从《华伦夫人之职业》到《华奶奶之职业》的改编现象是一次跨文化戏剧的实践,组织者汪仲贤身兼剧本改编、组织者(导演)、演员等多重身份。本文在叙事时,采用将汪仲贤的排演构想与他人的议论相结合的策略,通过改编文本、服装、情节、语言、演员等方面逐一论述改编的概况。

总之,本文应用戏剧史学方法研究从《华伦夫人之职业》译本到《华奶奶之职业》演出的改编概况。

一、汪仲贤的改编本

汪仲贤(1888-1937)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演员,“优游”是艺名,原名汪效曾,字仲贤,笔名有UU、优游、哀鸣、陆明悔等。汪仲贤当时是上海新舞台的职业演员,极力促成了从《华伦夫人之职业》到《华奶奶之职业》的改编,并组织了三场演出。

汪仲贤最初使用的剧本,明确用的是潘家洵翻译的版本(简称“潘译本”)。在《华奶奶之职业》演出广告中曾再度明确剧本出处:“新潮二卷一号载潘家洵君译本”。但是汪仲贤并没有完全遵照潘译本,而是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处理,形成了完整的排练本(简称“汪编本”)。汪仲贤在定下制作计划时,即声明要“改造剧本”:“现在要想将西洋剧本介绍到中国舞台上来,不得不先迁就社会”;“我的主张是取西洋剧本的精意,改成中国事情,则社会一定容易容受些。”除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性,汪仲贤似乎对于潘译本的翻译不满意。虽然他没有明确说明这个问题,但是在公布排演计划的时候刻意说到了剧本翻译的问题。“还有一椿事是要求译剧本的先生们的:以后译起剧本来,不要止顾自己的文章好看;须要将句子译得明白,干净,念得响,不要拗口,不要多用专门名词,只要意思明白透澈,不必字字句句都照原本。这样就可以省却演剧家再费一番改造句子的手脚。”从他的建议中可以看出,汪仲贤事实上主张用意译的办法,应用于舞台的台词应更口语化、更简洁。想必他所说的这些即是他对潘译本重新整理、改编的标准。

汪编本原计划要出版单行本,在广告《华奶奶之职业——新舞台试演萧伯纳名著谨先露出布》中已经公布:“我们已将改造剧本付印。不日出版。”不过,付印的汪编本是否确实得到印制、发行,目前因为没有见到实物或相关信息,只能存疑。

二、改换中国服装

汪仲贤主张译介而来的剧本在演出时“改演中国装”。事实上,在汪仲贤的观念中,服装问题已经远远超出服装本身,而是要把造型部分彻底改编。“所以我们用西洋剧本做材料,采取他的精意,变化形色,存留精神的改造本,以便社会的容纳;这就是用迁就社会的手段,来征服社会。”这些话语的主要部分后来还见于大幅演出广告《华奶奶之职业——新舞台试演萧伯纳名著谨先露出布》中。

汪仲贤力主改换服装和相应的布景、道具,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服饰改穿中国装也有几椿好处:(一)可免礼节上的谬误。(二)戏情容易印入看客脑筋。(三)容易感动看客的同情。(四)容易描写各种社会。(五)演员可以少受许多拘束。(六)布景、道具、服装上的消费,较为经济。”这些方面的好处应该说是有道理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改演中国装”其实就是完全变成“中国故事”。因而改编也关系到情节的改造。

三、改造局部情节

既然考虑到当时观众的接受问题,原剧情节有些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就需要相应地予以改编。他不只一次承认对局部情节进行了处理,“将‘剧情’略为更动”。他也强调没有改动剧本的主题,“但是我们现在排这本戏的意见,与原本的戏情——是戏的情节不是命意——微有不同。”

汪仲贤在情节上的改编主要有如下几处:

第一,改变了华伦夫人让女儿薇薇接受教育的动机。“我们要合中国人的眼光,不得不多加些有刺激性的滋料——就是不得不在华伦夫人身上多加些罪恶。我们现在将华伦夫人教育薇薇的目的,是想制造伊成功(为)一个受过教育的高等妓女;他们此次来见薇薇是想教伊出去做妓女的。”

第二,为华伦夫人仍然经营娼业做了谎言铺垫。“原本(第二幕)华伦夫人对薇薇并没有说明已经歇业不为娼了,(第三幕)薇薇听克劳夫口中说出‘自己母亲仍与克合伙开妓院’,忽而变色。此段戏情也不大明了。我们在第二幕中加入华伦夫人在薇面前立誓说妓院已歇业,薇薇听了这个满意答复,才放心与华伦夫人和好如初。这样一来,则薇薇听了克劳夫的真心话再变色,就分外的有劲了;并可免得看客又误会。”

第三,为克罗夫(克劳夫)向薇薇求婚增加了新的动机。“照原本看来,是克劳夫见了薇薇的貌美,才动了兽欲要想娶伊。那末克劳夫跟华伦夫(人)到乡下来的最初目的何在?我们现在说明克劳夫[人]与华伦夫人合伙投资在薇薇身上,此番来的目的简直是接伊去为娼。第二幕克向薇薇求婚时,便宣布这个计划去挟制伊。这样一来,能使薇薇的环境更加险恶,不得不出走了!”

此外,汪仲贤对剧中某些情节还有一些疑惑,不明他怎么处理。“照原本上对于泼兰地的态度,始终不能令观客明了。若说他与华伦夫人没有关系,则克劳夫为什么要问他‘不要你就薇薇的父亲吗’?(第一幕)若说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为什么被一个淫贱的娼妇‘一呼就到’并肯跟伊到乡间来见薇薇。他在第四幕中对薇薇说:‘我知道你母亲没有嫁过人,可没有因为这个缘故就看轻伊’。那末他究竟可知道华伦夫人是不是做妓女的,仍没有明白说出。这一层是想请诸君指教我们的。”后来在汪仲贤呼应、回复公彦的文章中,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如第二幕中暗藏的‘乔奇’与‘赛密而’饮酒时候说的是什么话:‘泼兰地’与‘薇薇’在山上说些什么;‘泼兰地’既与‘华伦夫人’是老朋友,为什么他说:‘只晓得他没有嫁过人,不知道别的事,——就是不知道她是做娼妓的?并且他既是一个上等人,为什么被一个下贱的娼妓一呼就到,肯跟她到乡下来看‘薇薇’?‘华奶奶’究竟可知道‘富兰克’就是自己底私生子?等等”。这些情况可能得到了改编,但如何予以处理,已不得而知。

四、大量改变台词

为了改成中国故事,除了服装、道具、布景和局部情节需要改编,剧中人物的台词也需要改过一新。“西洋的风俗习惯和说话的‘语气’,都与中国大不相同;若是照西洋剧本一字不易的到中国舞台上来念,则中国人听了一定是莫明其妙。”除了要改换相应的中式“语气”,他还加了一些台词。“我们要把剧中种种暗藏的‘前因’,尽量的说得明显些,便不得不将说白加多。”

对于汪仲贤大量改变台词,劳人在剧评中给出了直接的批评。“演剧底人,第一要信仰剧本,一句句悉照剧本背去,便是代替著作者陈述。否则加了自己底意思,即成著作者与我自己(或数人)合凑的混合物了。那里还能表现著作者一人统一的思想呢?新舞台既改动了剧本底说白,在剧本上既失真相。”

五、男扮女装的表演

剧中薇薇、华伦夫人为女性形象,《华奶奶之职业》都由男扮女装表演。该剧1902在the New Lyric Club演出的时候,薇薇由职业女演员Madge McIntosh (1875-1950)饰演,华伦夫人由职业女演员Fanny Brough (1852-1914)饰演,其年龄、体态特征与剧中人物基本相仿,很好地实现了真实与自然的原则。然而当时中国的舞台上还不通行男女合演,新剧中几乎见不到职业女演员。因而,《华奶奶之职业》中的女性角色也只能由男性角色饰演。可以说,这是无可奈何的表演改编。其效果并不令人完全满意。劳人曾评价汪仲贤扮演薇薇:“表现华薇薇的性格很透,是写实的;是自然的”;评价周凤文扮演华伦夫人:“华奶奶戏重,周凤文对付不下,便处处有破绽,觉得他在台上坐立言动都不自在了。”

结语

总而言之,从《华伦夫人之职业》到《华奶奶之职业》的发生了大量的改编,其中不乏精心的处理。但是《华奶奶之职业》演出依然是失败的。然而面对挫折,汪仲贤依然坚持译介剧本必须改编处理的主张。“据我个人底眼光和经验来看:如果拿西洋底剧本,老老实实一毫不改动地到中国舞台上来开演,是绝对的不能;要求社会容纳,一定要经过一番改造的手续,若怕改造后失却原本底精神,则不妨改变名称不用名。西洋的风俗习惯和说话底口气,实在与中国相去得远,这果然是一种原因,而看戏底眼光不同,尤为重要原因。西洋社会看惯分幕的戏剧和藏头露尾的情节,戏剧底实质虽因作者底见解而有不同,而戏剧底形式是没有什么大分别的;我们既要改变形式,又要考究戏剧底内容,看客当然要加几分的难受。我们不肯替普通看客设想,单怪他们没有看戏程度,那是真的新剧一辈子都不会普遍到民众去的啊!”其中的教训和经验显然都来自从《华伦夫人之职业》到《华奶奶之职业》的改编实践。

注释:

[1]该剧中文版现多名为《华伦夫人的职业》,潘家洵译,见《萧伯纳戏剧三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 Christopher Wixson.George Bernard Shaw: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Chapter2'Unpleasant'.

[3]王晓伟:《论中国现代戏剧的先声——〈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的反思》,《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4]洪深:《〈戏剧集〉导言》,收入刘运峰编:《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洪深记忆此次《华伦夫人之职业》上演时间是民国十年春(1921 年),实是1920年10月。文中“萧伯讷”应为“萧伯纳”。

[5]Canning,Charlotte M.,and Thomas Postlewait (eds.),Representing the Past:Essays in Performance Historiography,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2010,p.9.

[6]记者:《上海新舞台演〈华伦夫人之职业〉的失败史》,《戏剧》第1卷第5期;收入田本相、宫宝荣、周德明主编:《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第5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影印本,第334页。

[7][11]《上海新舞台宣言(续)》,《时事新报》1920年9月13日,第三张第四版。

[8]广告:《华奶奶之职业——新舞台试演萧伯纳名著谨先露出布》,《时事新报》1920年10月12日,演出信息版。

[9][10][12][20]哀鸣:《创造新剧的计划(续)》,《时事新报》1920年9月16日,第三张第四版。

[13][17][18]哀鸣:《排演〈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意见(续)》,《时事新报》1920年9月23日,第三张第四版。

[14][21]哀鸣:《排演〈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意见》,《时事新报》1920年9月21日,第三张第四版。

[15 ][16]哀鸣:《排演〈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意见(续)》,《时事新报》1920年9月22日,第三张第四版。文中“成功”应为“成为”。

[19]仲贤:《我对于公彦先生底新希望》-《时事新报》1920年10月12日,第三张第四版。

[22]劳人:《讨论新舞台底所谓“真的新剧”(续)》,《时事新报》1920年10月20日,第三张第四版。

[23]劳人:《舞台底所谓“真的新剧”》,《时事新报》1920年10月19日,第三张第四版。

[24]陆明悔:《与创造新剧诸君商榷》,《戏剧》1921 年第1 卷第1期;收入《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第50册。

猜你喜欢

新报时事戏剧
时事半月谈
传统戏剧——木偶戏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时事绘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近代传教士与西方期刊概念的中国化
《天天新报》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