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抗与融合:后新闻业时代的职业新闻和民众新闻

2021-11-14陈永强

声屏世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闻业观念民众

□ 陈永强

互联网的诞生,给传媒领域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从信息传播的形式角度来看,相较于传统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即时、分享的属性带来了脱离信息控制的“大传播”,主要表现在传播形式从点对点转向点对面甚至面对面。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领域已开启“后新闻业时代。”从受众的喜好,努力将重要信息以短平快的形式传递给受众,信息消费市场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但是碎片化的诟病也成了这个时代不绝于耳的声音,如何权衡深度与效度的关系,仍需要整个社会的思考。

“后新闻业时代”的主要特征

传播主体泛化。“后新闻业时代”之“后”,在新闻传播主体结构上,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业时代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单一再现、建构社会新闻图景的局面,带来了公共化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的革命性变化。根据杨保军的论述,将三元类型结构主体简单概括为职业媒体机构、普通大众和非专业的平台。在互联网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之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闻信息传播主体从金字塔顶端降维到每一个个体,受众既是信息消费者,也可以同时成为内容生产者,两个角色的定位愈加模糊。

传播手段智能化。自从人类有了信息传播活动到真正意义上新闻事业的产生,技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18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当下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传媒行业似乎始终积极拥抱每一次技术的更新迭代。媒介技术消除了传播的物理藩篱。以大数据新闻和算法推荐为例,新闻信息不仅在传播过程中跳脱了媒介先天缺陷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人为设定的程序,搜集用户行为数据,根据用户兴趣偏好,自动选择并发送信息,甚至是将何种信息推送至何种群体,实现了精准推送。

传播内容碎片化。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指的是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没有将完整的信息图景呈现给受众,受者获得的信息内容是经过“裁剪”和“切割”的。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花费在获取信息上的时间被进一步压缩,碎片化正好弥合了信息冗杂和信息需求之间的裂痕。媒体也在极力在满足和顺

职业新闻和民众新闻的内涵

职业新闻观念。职业新闻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专业”,即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从业者以及专业的新闻传播活动。“专业性”是职业新闻观念的核心。虽然各国的新闻观念和实践理念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从人类宏观角度来讲,对于职业新闻观念的理解都是具有共通含义的。在西方社会,职业新闻观念的核心被表述为职业新闻主义或专业新闻主义,将职业新闻观念放在中国语境之下,可以将其表述为新闻宣传主义。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新闻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新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强调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民众新闻观念。民众新闻观念,顾名思义就是普通民众拥有的新闻观念,核心是民众对什么是新闻和什么应是新闻的看法。随着人们媒介素养的逐步提高以及技术发展对个体的赋权,民众新闻观念不仅只停留在应然层面,新闻传播实践的实然层面也应该纳入考量范畴。随着人类整个新闻传播领域步入后新闻业时代,民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在传媒构建的公共领域内,民众的身影越来越活跃。尤其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关乎社会重大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中,受众的参与热情比以往明显提高,传统主流媒体的“一统天下”逐渐向草根社会的“众声喧哗”转变。

后新闻业时代,职业新闻和民众新闻的关系

当新闻领域随着信息社会前进的步伐进入到新的时代环境中,它变得逐步开放,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民众新闻进入人们视野便是新闻领域边界扩大的标志。但是作为一种非专业性的信息传播活动,民众新闻和职业新闻该如何共处?学界出现了“民众新闻将取代职业新闻”的声音。显而易见,这种论述缺乏理性和辩证思维,过于绝对和单纯。综合当前的新闻实践情况来看,职业新闻和民众新闻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定程度地对抗和持续性地融合。

职业新闻和民众新闻的对抗。首先,对新闻定义的多元解读,新闻价值坐标游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是陆定一给出的新闻概念。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明显的界定:新闻是报道,新闻活动是报道事实的活动,这是新闻媒体的职责。职业新闻观念注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显著性,追求真实客观。在新闻主题类型上往往偏向于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和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大事件报道。进入后新闻业时代,相对统一的新闻观念已经被打破,具有一定后现代意味的多元化、多样化新闻观念普遍流行。多元化的新闻主体拥有各自不同的信息见解,对于什么是新闻的理解,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呈现出的繁荣多样景象便可见一斑。民众新闻在不断拓宽职业新闻定义或者长期固化的新闻边界,不仅关注高大上也热衷于“鸡毛蒜皮”。新闻选择的价值坐标也逐渐游离,传统新闻报道对事件重要性和显著性的要求有所淡化,趣味性和接近性得到强化。

其次,对专业新闻秩序的冲击,造成舆论引导难度增大。民众声音的崛起有助于消除对传统权威的盲从,但是它并没有创造一个新的权威。作为社会舆论工具的媒体在面对众声喧哗时,号召力和引导力明显不足,往往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舆论引导难度变大。新闻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出现的,它是社会的产物,其本身也在日渐体系化和专业化。从19世纪80年代新闻业成为一种职业,专业新闻经过一百四十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它已经拥有成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一条信息从原始信源阶段到成为新闻呈现给读者,都有完备的流程以及原则指导。“全民记者”时代,具有平民性和草根性的大众参与到信息生产过程中,信息在民众新闻那里,不再经过打磨和处理,完全凭借个体的意愿。后新闻业时代,技术飞速发展,且成本降低,技术应用普及到个人,激发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对职业新闻构建的行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最大的表征就是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受众不愿意相信媒体。但其自身由于欠缺专业性,参与信息生产传播时,对信息真伪的辨别以及影响的考虑往往不及专业媒体。

职业新闻与民众新闻的融合。首先,取长补短,职业新闻的反思和民众新闻的改善。一方面,民众新闻可以弥补职业新闻“一只眼睛”的关照不足,民众新闻也可以为专业媒体提供多元化的见解使得信息来源更加丰富,由于民众新闻欠缺专业性,二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媒介素养,职业新闻也可以通过民众新闻以非专业的方式传播自己的影响,从而重新树立权威及公信力。另一方面,民众新闻带来的冲击,也可以让职业新闻反思自身问题,职业新闻需要从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以及话语体系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

其次,通力合作,营造“全”媒体传播环境。另外,从当下的媒体融合大趋势角度分析,职业新闻和民众新闻并不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四全媒体”,其中全员媒体就强调全员参与,无人不用,要求新闻业在打造、传播精品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向全员传播精品内容的意识和观念,同时也要动员用户加入到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来。这恰好契合了个体自由参与的诉求。当下,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合作共赢是未来发展的出路。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个体和组织之间,职业新闻和民众新闻通力合作,营造全媒体传播环境,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

结语

技术赋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生态,公众可以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影响公共事务决策,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民众新闻距离我们所说的理想状态的新闻传播仍有很大差距,群声鼎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社会的标志,只有合理的探讨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专业媒体的职责尤为重要、不可或缺,专业媒体需要树立权威,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新闻的专业性,建立和民众之间良好的互动,让新闻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新闻业观念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维生素的新观念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健康观念治疗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