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
2021-11-14王振国
王振国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天津 300000)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经历了从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是以人民的质朴生活为基石的,在创作上提炼生活的本真,切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风貌。其能够扎根生活,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因此社会主义文艺就要扎根人民的生活,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文艺不同历史阶段最耀眼的底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性”的文艺,因此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始终坚守以人民创作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并将“人民性”的文艺发展理念贯穿创作始终。“人民性”是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特质,能够在历史与时代的见证之下,展现出其恒久不衰的精神力量。“人民性”的音乐创作切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早期创作内容中积极融入了时代性、民族性、爱国性内容。本文将针对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进行对比与研究,试图通过分析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音乐创作提供部分可以借鉴的创作依据,通过对比与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服务。
一、“人民性”是艺术创作的归属
“人民性”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更是艺术创作的归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性”的文化内涵在文艺创作中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文艺理论品格。早在1842 年,马克思在《莱茵报》编辑部任职时期就曾在报刊行业提出过“人民性”的概念。马克思哲学当中明确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列宁也明确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人民性”的艺术创作是广大群众所需求的,是促进广大群众情感、思想意志升华的重要途径。文艺是时代的轻骑兵,社会主义文艺要与时代同步,感知不同时代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是文艺“人民性”的内在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真正体现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就应该积极地将“人民性”的内容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真正地反映出广大群众真实的呼声,表现出不同时代广大群众真实的需求与渴望。只有“人民性”的艺术才能够让生活的土壤充满生机,这也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应该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孕育出具有“人民性”的艺术作品,真正帮助艺术创作找到归属。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服务于群众,它能为群众带来喜悦、激情、知识、力量等不同的审美文化体验。要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层次。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最终目的是给予广大群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广大群众需要一个载体去承载自身的情感。只有“人民性”的艺术创作才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激发出人民群众的生产创造力,活跃人民群众的情感体验。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创作,其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其都是根植于群众的土壤当中的,能够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文艺创作需要站在艺术的高度进行审视,正确地把握人们的思想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正确地看待与分析广大群众对艺术的期盼与需求,真正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只有真诚地看待艺术、看待人民、看待生活,才能够保障艺术的纯洁性与真实性,艺术才有可能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经典,只有以“人民性”为归属,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地创作出时代之诗。
冼星海与施光南作为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艺术家,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用深刻与真诚的目光来看待艺术、看待广大人民群众,他们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来反映当前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需求,因此他们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可以说冼星海与施光南的艺术创作真正地融入了“人民性”的内涵,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特点,并且他们成为了引领时代思潮的代表,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优秀的“人民音乐家”。
二、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差异
(一)时代背景所造成的“人民性”差异
冼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生于澳门的贫苦家庭,1926 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开始系统学习音乐,1928 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继续深造。1929 年前往法国巴黎勤工俭学系统学习小提琴。1935 年爱国心切的冼星海学成归国,积极投入到抗战事业当中,在抗战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的抗战歌曲,不仅鼓舞了抗战士气,而且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冼星海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冼星海“人民性”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全民皆兵的抗战年代,冼星海结合了抗战时期广大群众的抗战情感、抗战史实,在音乐创作当中融入了“人民性”的创作内涵。可以说冼星海音乐作品的“人民性”,更多地体现在旧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当中。
施光南,祖籍浙江省金华市,父亲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年少的施光南随父母移居北京,并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施光南毕业后先后在天津歌舞剧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任职工作,开始进行音乐创作。可以说施光南是同新中国一起成长、一起发展起来的音乐家,施光南的音乐创作体现了新中国成长的点点滴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施光南从新中国成长的过程当中汲取创作养料,这也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施光南的音乐作品长于抒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新时代的烙印,真切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最美的赞歌献给党》当中,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与感恩;在《立功喜报寄回家》当中,传递了在新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期望建功立业的劳动热情;在《台湾当归谣》当中,诉说了中国人民对台湾回归的殷切期盼;在《火车司机之歌》当中,突出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施光南,其音乐创作的“人民性”主要是展现在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讴歌与期许、对社会繁荣建设的信心与赞美中,在音乐作品当中积极地融入了广大群众对新中国的发展抱以强烈期盼的时代主旋律,这是施光南音乐作品所展现出的“人民性”的核心内容。
(二)音乐内容所造成的“人民性”差异
冼星海生活在抗战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促使冼星海拿起了音乐的武器来反抗敌人的入侵。在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1935 年,冼星海决定回国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当中。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之下,冼星海创作出了大量的革命歌曲、抗战歌曲、群众歌曲,鼓舞了我国抗日群众的士气。从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内容来看,主要展现了人民对抗战工作的不屈意志、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豪情壮志的民族呐喊。冼星海创作的歌曲《在太行山上》,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这首作品对太行山地区的抗战活动影响尤为深远,后来这首歌发展成为游击队队歌,被看作是太行山区军民向天而歌的战斗号角。《在太行山上》是民族抗战的英雄史诗,它曾为鼓舞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首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作品。《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当中,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众志成城如同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的抗日决心。在“铜壁铁墙”这一句当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广大群众抗日的坚强决心。“母亲叫儿打东洋”这一句唱词,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内心坚定不移的爱国大义和中华民族在危难时期的呐喊。
施光南所处的年代是新中国成立、新社会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对祖国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所以在施光南的音乐创作当中,更多的是表现出对社会、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对共产党的歌颂与赞美。针对施光南音乐作品当中的“人民性”来说,他的音乐作品更具时代的同步性,在和平年代、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对新生活有着热烈的期盼与期许。施光南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作品展现出中国农村全面改革的美好蓝图,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展现出了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通过施光南的艺术创作,人民深刻地感知到农民生活的喜悦。《在希望的田野上》融入了山东与皖北的民歌元素,作品营造出了一种“天地风情”的美好景象。通过“家乡、理想、未来”不同的主题,展现出了人们对于改造家乡的坚定情感以及对于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憧憬。此外,《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体现了“新建的住房、美丽的村庄、一片高粱、十里果香、汗水里抽穗、东港撒网、南国打场”等生活情景,描绘出了人民丰收、欢快、和谐、生机勃勃的幸福生活,展现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以及对伟大祖国的讴歌。
三、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共鸣
(一)爱国主义共鸣
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最为基本的内容是具有家国情怀。冼星海与施光南虽然个人经历以及所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他们的创作内容与载体也存在差异,但是冼星海与施光南的音乐作品当中,都积极地融入了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冼星海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为抗战期间中华民族愤然崛起的爱国主义,冼星海将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多地融入在艰苦奋战当中。而施光南的爱国主义情怀则深深融入到了对祖国建设的信心,以及对于当前新生活的赞美当中。这也展现出了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人民性”的“爱国”共鸣。
(二)时代性共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也存在着差异。音乐创作的“人民性”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做人民的音乐”,应该在音乐当中展现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给予不同时代的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支撑。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体现在时代性基础上,并且两位音乐家始终都将自己的创作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当中,展现着时代的真实发展状况。例如,《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真切地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施光南的音乐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能够时刻展现出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脉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新时代、新中国、新发展的民族自信,彰显了极具特色的时代精神。施光南的音乐作品,真正地展现出了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在建国初期,施光南所创作的《五好红花寄回家》,展现出了建设新中国的豪情。我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了“四人帮”的荼毒,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在“四人帮”粉碎之际,施光南与广大群众共欢喜,创作了《祝酒歌》,展现了“四人帮”粉碎后广大群众的欢呼和欣喜。在三中全会后农村新政策践行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希望的田野上》体现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生产积极性提高。音乐作品与时代发展所处的不同时期的结合体现了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人民性”的“时代”共鸣。
“人民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精神和内涵。从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对比中可以明确得知,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内容以及题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都始终跟随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也展现出了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先进性,真正地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时代发展趋势,把握广大群众的思想脉搏,用音乐给予广大群众精神鼓舞,增强人民群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现出“人民性”音乐创作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也是当前音乐创作工作者需要掌握和认知的重要内容。只有坚定不移地将“人民性”内涵融入到创作当中,才能使文艺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经典。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是不同历史时期人民音乐创作的不同体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当代人民的精神生活风貌。从文艺创作的横向、纵向发展趋势来看,通过不同的维度来体现当代艺术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新文艺的“人民性”创作成为当下文艺发展的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我们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见证了中国从贫穷到富有、从落后到辉煌的新征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也日趋职业化、专业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创作出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才能找到当代文艺创作的破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