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发展
——以微信朋友圈点赞为例

2021-11-14

声屏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差序圈子好友

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经常使用到微信,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日常,大家是否点赞、评论不仅根据内容,更多是根据与发布者的远近亲疏。在网络社会差序格局是如何发展,在微信朋友圈中又是如何体现?面对微信好友在朋友圈中分享日常依据关系远近点赞与否,值得探讨。

网络社会的圈子与差序格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水波纹式”的人际关系构架生动描绘了费老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圈子是为传播信息、传递能量、交流情感而存在的。在现代网络社会,不论是使用微信、QQ、还是微博等社交软件,人们都处于一定的圈子中。这个圈子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产生影响,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网络社会,我们的圈子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圈子结构继承了以往差序格局的特点又融入现代网络社会的特征,使得圈子结构在网络社会呈现新形式。

“圈子”结构:从中心到边缘。“圈子”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认为所有“圈子”都有圈内圈外之分,甚至于“圈子”内部也存在着中心、次中心和边缘之别。每个“圈子”都有一个中心,一般以自我为中心,距离中心距离越远,吸引力也就越弱,受中心的影响也就越弱。“圈子”和传播是不可分离的关系,并且“圈子”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特征,在现代网络社会,“圈子”又融入了新的特点。在微信这个常用的社交软件中,“圈子”的特点更为明显,每个人可以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日常,以纯文字、文字配图、转发链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心情等。微信中的其他好友可以选择点赞、评论或者忽视,点赞或忽视离不开一个判断标准,即在其他微信好友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里,内容发布者处于什么位置,中心、次中心还是边缘位置。

网络社会“圈子”的新形式。传统的“差序格局”依托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差序格局注入了新内涵,微信、微博、QQ等,人们可以隐去现实中的身份、年龄、地位等,根据自己的兴趣、心情等进行交往,但是“圈子”的结构依旧是差序格局。圈层的数量越多,信息传达出去的流量也就越小,当受众距离“圈子”的中心越近,所得到的信息也就越多。微信作为有10亿用户的社交软件,人们跟好友间的交流取决于关系的远近,取决于对方处于我们“圈子”中的位置,内部、中间,还是外部。内圈也就是自己人,中间层是熟人,外部也就是外人。在使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时,人与好友的关系越近,越乐于分享日常的信息;反之,与好友的关系越远,进行信息交换的次数也就越少。甚至于,与不熟的微信好友,一年到头也不会产生信息交换。在微信朋友圈中,面对微信好友发出的内容,更多的会根据对方在“圈子”中的位置去选择做出何种反应。

微信朋友圈呈现“和谐”的氛围

依托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信中的交往,最为明显的就是朋友圈点赞行为。不论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差序格局作何种现代性的解读,这一概念始终体现了三个维度,“公私维度”“权力维度”“权利维度”。

微信朋友圈“私”的特点。微信朋友圈的互动,只限于微信好友之间,而要成为好友,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身份验证。并且朋友圈的可见天数可分为最近三天、最近一个月、最近半年及全部,甚至于朋友圈某些好友是否可以看见都是可以单独设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能看见对方朋友圈微信就已经代表自己处于对方的圈子之中。甚至于关系不好的微信好友,可以选择进行拉黑或删除处理,彻底排除在“圈子”之外。朋友圈中很多人之间相互点赞是一种常态,主要因为微信朋友圈具有“私”的特点。虽然“点赞”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可能是出于对内容感兴趣也可能是对发布者的欣赏,但“肯定”与“赞赏”是最主要的含义。关系较近的朋友、同事、同学、师生之间,微信朋友圈之间进行点赞,由虚拟网络生活辐射到现实生活中,更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微信朋友圈“权利”的生活化。微信朋友圈中因为“私”的特点,微信好友的“私”关系,朋友圈所发布内容呈现“生活化”的特点。朋友圈发布内容针对的好友是可供选择的,有些好友是自己觉得不适合看某条朋友圈可以选择性屏蔽,比如有些过于生活化的内容不适合领导看见等。但是有人发布内容,微信的其他好友们就有权利进行点赞、评论,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和谐”氛围中记录日常生活,得益于微信朋友圈赋予公众表达权利。发与不发、如何发,都是用户表达日常生活的权利,点赞、评论与否也是微信好友的权利。不能断言彼此关系较近就一定要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同,点赞与否都是个人的权利。

微信朋友圈“权力”的继承。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结构密不可分。截至2020年3月,微信及WeChat的活跃账户数达11.62亿。微信作为一款社交类软件,人们可以使用其进行日常聊天,在微信朋友圈中,拥有几乎同一拨好友的两个用户发布同一条内容,不同的用户往往收获不同的点赞和评论。这种互动的程度与内容本身关系不是很大,取决于内容发布的个体在现实世界的“权力”、远近亲疏等,对待同事与对待家人的态度是有明显区别的。

捧场交流式的“点赞之交”。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社会和人生就像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就像是表演者,每个人都很关心在意别人是否接受自己所塑造的形象,每个人即是观众也是表演者。在微信朋友圈中,每个人既是出色的演员,时常也需要做一个捧场的观众。当个人精心编排的文案内容、精心修过的美照发在朋友圈中,个人面对其他好友的点赞,这种一对多的互动交流状态,传者同时也是受者,根据点赞、评论的速度、内容作出反应,每个人都在不同的传播角色上转换,这也决定了微信朋友圈中的每个人不仅仅是表演者,也是观众。大家通过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朋友圈是自己生活中实际社交圈的映射,在这样一个真实的交际网络中,其他人会适当地点赞,有时候是出于兴趣,有时候是出于面子,给予别人回复这一行为是一种捧场的表现。同样地,个人给予别人捧场,之后也会受到别人的捧场。

“新差序格局”的影响

共同生活的体验。微信之所以不同于QQ、微博等社交平台,一方面是因为它依托于熟人社交圈而建立;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微信依托于熟人关系网,所以它的社交属性更强。微信朋友圈中日常生活的分享,让大家有“共在感”,同事圈中的同事看见其他同事的点赞,寻求“共在感”也会加入其中。节日的狂欢更是情感的集中表达,情人节、春节等,朋友圈中的祝福更是前仆后继,点赞是快速有效融入节日氛围的一种方式。

虚拟互动拉近现实距离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是现实关系的映射,有的是亲人,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同事等,种种关系十分复杂。朋友圈中的“亲人圈”“朋友圈”“同事圈”等“圈子”的互动,不仅为现实生活中线下交流提供了话题,更缩短彼此的距离。哪怕是领导、老师、长辈这种关系,点赞、评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然而,从另一个方面人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减少,在饭桌、聚会上常见的是抱着手机在聊天。

信息权力的崛起与分化。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中的权力主要由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所构成。网络社会,人们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人一机”,面对虚拟的微信好友并将他们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一一对应到不同的圈子,人们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但是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是好友们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格局式的权力。

“公共话题私人化”的矛盾。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个人能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私人生活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迅速引发关注、热议甚至生源。“众筹”“走失儿童”等随手的转发、点赞都增加了圆满解决问题的希望,但是“虚假信息”的网页经过点赞、转发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另外,私人生活被微信好友“围观”,成为私下讨论的话题。用户发布到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微信好友不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点赞、评论等,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对其进行讨论。

结语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在网络社会有了新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这种“新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如何应对其弊端,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令人深思。

猜你喜欢

差序圈子好友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属羊
删除好友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你的圈子在哪里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