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渗透音乐美育因素的策略探究
2021-11-14宋志菲
宋志菲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大高校相继设置钢琴专业,由于受到苏联式钢琴教育体系的影响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审美教育相对于钢琴演奏技能教学来说,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听众文化修养的提升、文娱音乐产业的创新升级,以及以审美素质为导向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都在客观上呼唤着高校钢琴教学能推出新举措、收获新成果,更上一层楼。有鉴于此,下文就将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以钢琴微课的运用为依托,来探讨当前推动“美育”导向下高校钢琴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方法与路径。
一、推进钢琴音乐教育的“可视化”变革
我们知道,包括钢琴在内的各种器乐演奏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一点与声乐演唱构成了较大差别。歌曲包含歌词,较容易引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脑补”出优美的画面,达到“音画交融”的双重审美效果。而单纯的器乐演奏,因其完全诉诸于抽象的节奏、旋律与和声等音乐现象,在调动、激发听众的审美想象力方面难免要比歌曲演唱略逊一筹。钢琴音乐的这种抽象属性,不仅为听众的审美欣赏设置了隐在的障碍,也为钢琴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教学带来了无形的阻力:钢琴音乐美在哪里?如何才能恰切地表现钢琴音乐之美?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似乎总有“雾里看花”之感。即便对于钢琴教师而言,要想深入浅出地解析钢琴音乐审美问题,也并非易事。
而当前这个“视觉为王”的时代则提示我们,要破解钢琴音乐因“抽象”而带来的审美教育难题,就必须化抽象为形象,融入大量的视频来推动钢琴音乐教学的“可视化”变革,从而为教师讲授解析钢琴音乐之美提供抓手,为学生理解钢琴音乐的审美特点创造便利。对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引入微课资源来尝试对钢琴教学进行“可视化”的改良:
其一,在日常教学中普及运用视频化的钢琴微课。微课是一种时长在5-10分钟的教学视频资源,通常用于细致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或演示某一项基本技能。虽然微课诞生于美国,然而自2011年被引入我国之后,便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逐步普及推广开来,日益发挥出对各科目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支撑作用。有鉴于此,为了优化钢琴教学的“可视”属性,笔者也录制了用于精讲钢琴演奏技能的微课视频,并配以同曲目风格相近的风景视频画面,来向学生推送,并用于课堂讲解、示范演奏技能的辅助教学。学生在课下接收到笔者推送的钢琴微课后,首先结合视频画面欣赏所要学习的曲目,而后才会呈现笔者录屏的演奏技法精讲片段来加以预习。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学习策略,即遇到一首曲目首先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把抽象的旋律转化为具象的场景画面,从中感受其风格特征,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技法,在演奏中恰切地表现其适宜的审美风格。
其二,针对学生课后的自主练习推送音乐欣赏微课。钢琴演奏的教学训练既包括课上在教师主导下的精讲精练,也包括学生在课后的自主练习。而自主练习的曲目又分为精练曲目和泛练曲目两种。精练曲目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精讲曲目,数量较少,一般只有一两首;而泛练曲目则是教师在课堂约略提示其演奏技法的曲目,用于学生课后泛性练习以达到巩固技法掌握、拓展演奏技能之目的。所以,泛练曲目数量较多,一般会设置十几首乃至几十首。对于精练曲目,在课前预习及课堂教学阶段已呈现了配以视频的微课,学生可根据这些微课教程在课后展开自主练习,在巩固演奏技法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感受习惯。而对于众多的泛练曲目,笔者也为其录制了包含大量视频素材的微课,从而形成了教学视频从课前、课上向课后的全方位延伸与覆盖,在点滴之间帮助学生养成依靠“可视化”审美想象来理解钢琴作品、演绎钢琴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二、密切结合微课,精讲精练钢琴演奏中的审美表现技法
微课视频中包含的视频素材,可以说为学生理解钢琴曲目的审美风格打开了一扇“可视”之门。所以,在课堂的精讲、示范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视频素材来精讲演奏技法,并引导学生看到这扇“可视”之门背后更为美好的“风景”。下面,就以笔者在钢琴艺术指导(伴奏)课程教学中结合视频微课精讲Gliss演奏技法的教学过程为例,来尝试对上文的论述加以进一步例析。
本次钢琴艺术指导教学所选主讲曲目为《枫桥夜泊》,是黎英海先生根据唐人张继同名诗歌所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其钢琴伴奏部分织体精美,风格空灵深沉,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而且,由于《枫桥夜泊》本身就具备比较鲜明的画面感,故而不仅非常适宜用作钢琴艺术指导教学曲目,也同样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来供教学讲解之用。对于《枫桥夜泊》一曲中包含的Gliss演奏技法,笔者就借助微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精讲剖析。Gliss又称“滑音”、“刮奏”,是演奏短小琶音的常用技法。但对于不同曲目作品,受其本身审美风格影响制约,Gliss技法又在触键和手指跑动方面有着不同的技巧和要领。比如,在《枫桥夜泊》中,Gliss被用来演绎模拟古筝刮奏的一系列轻巧的上行琶音,即歌曲中的“霜天”音型,以此来刻画“月落乌啼霜满天”的画面感。对此,笔者在课前录制的微课视频中早已融入了一段表现清晨江面霜雾弥漫这一凄迷场景的网络视频素材,这时首先在课堂教学微课中予以展播,帮助学生建立起“可视”印象,通过想象和联想去设身处地地感受诗歌意境。而后,笔者提示学生:面对这晨雾中凄迷的画面感,应该采取怎样的触键方法才能弹出诗人心中的落寞、孤寂之感而不至于显得突兀呢?经过学生协作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摒弃日常所用的指尖触键,该用指腹触键的方法来得到比较柔、暗的音色,方能契合诗词意境。接下来笔者进一步提问,采取指腹触键容易造成贴键演奏,如何避免声音发混含糊不清而破坏诗词意境呢?学生通过讨论后认为应适当增加演奏力度方能避免这种情况。于是,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笔者细致地讲解、演示了对这段琶音的Gliss演奏技法:首先,要调节身体坐姿并放松身心,尤其让臂、腕放松以便令身体内部的力量得以顺利地传导至指尖,增强触键的力度感。这样采取贴键演奏的手法来演绎这里快速上行的琶音,就能得到既柔暗而又清晰的声音效果,从而契合艺术歌曲本身深沉而又空灵的意境了。
通过上面的教学案例不难发现,借助嵌入视频画面的钢琴教学微课,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可视化”的音乐审美意识和习惯,而且还能为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钢琴演奏、伴奏中的审美表现要领提供适宜的抓手。不仅如此,此类嵌入视频的微课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对于调动学生探索及创新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依托新媒体平台启发学生自主型音乐美育创新
在开展一段时间的钢琴音乐微课教学之后,笔者尝试在此类教学中进一步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审美探索意识,于是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微课制作的方法,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审美教学的参与性,强化其审美体验。具体来说,就是倡导、鼓励学生为钢琴精讲精练和泛练曲目编配、补入视频素材,与笔者一同开发钢琴音乐微课。由于当前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在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曲目审美风格特征的理解,方便地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段选择视频素材来搭配钢琴曲目。到了课堂教学阶段,则采取回课的形式,由笔者与学生通过民主评议,来判定谁选择的素材最为契合曲目风格,选出优胜者。对于优胜者选择的视频素材,则将嵌入相应曲目的钢琴微课当中,以供下一届教学之用。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选择视频素材并组办课堂素材比赛,就赋予了学生作为钢琴音乐审美教学主体的地位,从而在深化其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并维持了其对于钢琴学习训练的兴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高校钢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钢琴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钢琴音乐美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之间自然提升其音乐审美文化修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入钢琴微课视频来创造“可视化”的音乐教学环境,正是在教学实践中渗透音乐美育因素的绝佳途径。在这样的“可视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依托微课视频,从审美角度出发,来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启发其思维能力,在师生互动之间穿插讲解、示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探索、掌握钢琴演奏的审美表现技法要领。而且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钢琴微课制作,推动其做钢琴音乐美育的主人。这样,以微课运用为依托,多管齐下,群策群力,就有望开拓出钢琴教学渗透并融合音乐美育的新局面、新境界,从而实现理想的钢琴音乐美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