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戏剧行动中“动作”的种类

2021-11-14许继旭

戏剧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曹禺戏剧内心

许继旭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直观的视听表演,在规定情境的构成中,“动作”推动戏剧情节向前发展。

一、剧本与动作

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西欧戏剧的诞生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出现为标志,悲剧、喜剧在古希腊的雅典走向成熟,“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代表了古希腊戏剧的最高成就,对世界戏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07年,欧阳予倩的《黑奴吁天录》在日本发表和演出,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其改编自美国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话剧”被称为“舶来品”,从西方漂洋过海而来。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国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部剧本是胡适的《终身大事》。在戏剧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戏剧剧本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被称为“第三种文学体裁”,前两种是抒情文学“诗歌”和叙事文学“小说”。剧本可供阅读,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艺术欣赏,它属于代言体,代表故事中的人物说话,不是言说,也不是喊口号,是舞台上的现在进行时。

《诗学》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中对戏剧艺术做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戏剧是行动的摹仿”,悲剧是“摹拟在行动的人”。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说:“行动”是剧中人物的行为与动作,没有行动与动作就没有戏剧,这里的“动作”指“舞台动作”。行动是戏剧的整体,就戏剧整体而言,讲行动;说到戏剧舞台,讲动作。戏剧是写实的艺术,动作具有写实性,林冲夜奔的“奔”,贵妃醉酒的“醉”,花云射雕的“射”都是动作的直观外化,戏剧舞台上的人物有动作的直观外化和内心强烈情感动作的抒发。在以结构完美著称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运用“回顾式”的结构方法推进剧中人物在观众面前所进行的“行动”,集中描写主人公为了解除城邦的灾难而追查凶手的“行动”。我国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都通过运用索福克勒斯创造的这一结构来构建剧中主要角色的中心行动。所以剧中人物在观众面前所进行的行动,就是舞台上通过演员具体的动作展开的事件,这些事件不论发生在什么时候,只要通过演员用直观的动作表达出来,就成为观众眼前正在进行的事件。事件是戏剧情境三要素之一,事件推进行动,引发冲突,激起戏剧高潮。无事不成戏,没有事件就引发不了戏剧冲突,激化不了戏剧行动。《俄狄浦斯王》的贯串行动是“追查凶手”,《哈姆雷特》和《埃勒克特拉》的贯串行动是“为父报仇”。《俄狄浦斯王》中,城邦遭遇瘟疫,俄狄浦斯王追查发现凶手是自己,刺瞎双眼,独自流浪;《雷雨》中,繁漪在暴雨天不打伞,她精神压抑,思想苦闷,因为周萍抛弃了她。在这里,有人物行动的轨迹,有行动中的动作。动作的产生过程包含外部条件和心理动机,外部条件又包含生活环境等内容。

外部环境——心理动机(内)——外部形体动作

外——内——外化

编剧讲行动,表演讲动作,对于戏剧艺术而言,戏剧动作是戏剧行动正在进行时的基本方式,有了戏剧动作,戏剧作品才表现出戏剧性,成为区别于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立综合性艺术形式。

二、戏剧动作的种类

戏剧舞台上的动作是丰富多彩的,关于戏剧动作的种类,理论家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主张,一般来说,戏剧动作被分为五大类:

(一)言语动作

言语动作不等于语言动作,“语言”更加宽泛,“言语”主要指戏剧中的台词。台词是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是剧作家展示剧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性格、体现剧作主题的重要手段,是剧本构成的重要成分。在世界上最早的戏剧剧本中,台词都是用诗歌的方式写成的,到19世纪中后期,散文体才逐渐成为剧作中台词的表现形式。言语动作包含以下几类:

1.对白

对白即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戏剧台词的主要形式,用以展现剧作主题、交代剧作中情节的发展以及揭示人物关系和性格。曹禺先生曾说自己的戏剧作品《雷雨》“太像戏”,其中周朴园劝繁漪“喝药”一场戏,充满动作性:

周朴园: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爸!我——

周朴园: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走至繁漪面前。)

周 萍:(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高声)跪下!(萍望着繁漪和冲;繁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繁 漪:(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在这场戏中,既有激烈的外部动作,也有强烈的内心斗争,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剧中的矛盾冲突,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周朴园资产阶级的专制残酷、周萍的软弱无能、蘩漪的痛苦不堪等,都通过这一集中场面展现出来,呈现出紧张、压抑的戏剧氛围。

2.独白

独白是内心动作,是人物的自思、自语,是心理活动的宣泄,用以抒发个人感情和内心愿望,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动最为剧烈和复杂的场面。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情感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成为人类永恒的生命困境和剧作主题的内涵表达;在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原野》中,仇虎无力摆脱现实苦难的折磨和对自由幸福的强烈渴求,描绘出沉重、肃杀的戏剧氛围;在曹禺先生改编自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家》这一戏剧作品中,觉新新婚前的内心痛苦与热闹的结婚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他内心的无奈、挣扎与妥协。

3.旁白

旁白是剧中人物跳出戏剧情境,背着剧中人物直接对观众说的话语,内容主要涉及对剧中人物的评价和自我的内心抒发。与“独白”不同,“旁白”是他人在场时自己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的展示,莫里哀和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常常出现旁白。中国戏曲中称之为“背供”,即背地里的自供。

4.潜台词

潜台词是内心深处的隐秘,内心想说又不好说出的话语,展现了人物犹豫、矛盾的心理状态。剧中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但观众能够领悟到其中的含义,具有言外之意,能准确地传达出剧中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真正想要表达的目的,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雷雨》中“喝药”一场戏精彩地呈现出了潜台词的魅力。

5.内白

内白是人物未出场时,场下人物的道白,也是舞台外的人物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剧情发展的补充,在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短剧《早餐前》中有精彩呈现。

(二)外部形体动作

外部形体动作有“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一个是身体的,一个是表情的,法国作家小仲马曾提出“动作的三要素”:

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外——内——外

动因——动机——动作

戏剧重在直观外现,合情合理,形体动作是戏剧角色呈现在舞台上的体态语言,不是无意识动作,能揭示人物性格、精神状态、所处环境以及推动剧情发展。在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原野》中,焦母制作了布偶诅咒金子,当焦母咬牙切齿地用银针扎入布偶时,这一形象的动作刻画出焦母内心的阴暗和毒辣;在曹禺先生改编的戏剧作品《家》中,冯乐山悄无声息地从阁门走出,喊出一声“婉姑”时,婉姑的反应直击观众内心,一个阴险虚伪,一个柔弱可怜,在揭示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刻画出那个冰冷的时代;在北京人艺的戏剧作品《窝头会馆》的结尾部分,苑国钟舍命保护儿子苑江淼,伟大的父爱如山崩般袭来,全然削减了苑国钟先前狡诈、贪财的小民形象。外部动作昭示着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亦揭示出剧作的主题内涵。

(三)内心动作

内心动作表现思想内涵,是戏剧作品中异常突出和极富魅力的动作表现形式。在曹禺先生改编的戏剧作品《家》中,觉新和瑞珏“新婚之夜”的一场戏,两人激烈的内心活动展现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诉说;戏剧作品《原野》中,焦母、大星、仇虎、金子共处家中,各自预谋一场血腥的厮杀,展示出非凡的戏剧性。

(四)音响动作

在曹禺先生的经典戏剧作品《雷雨》《原野》中,雷声、火车声、布谷鸟叫声等极富动作性,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戏剧作品《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响亮的关门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自由。

(五)停顿动作

停顿动作也称静止动作,谭霈生先生说“‘停顿’也是动作”,是即将到来的激战前的停顿,引发戏剧悬念,舞台上不能有静止,只能有停顿,是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宁静。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梅特林克曾推崇“静止戏剧”,他的观点削弱了剧中人物丰富的外部动作所带来的活力,比如戏剧作品《闯入者》缺乏吸引观众的外部动作,无法维持观众的观看兴趣。戏剧作品中,外部动作和内心动作共同推进,在剧情突然停顿的时刻,观众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整体行动的延续,虽表面停顿,却仍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戏剧作品《原野》中,焦母和仇虎共处一堂,仇虎不断哼唱着“小鬼告状”,引得焦母心烦意乱,忍不住抬起铁拐击打仇虎,力大的仇虎抬手挡住拐杖,外部动作停止,出现了停顿动作,两人僵持着,却关系紧张。

三、戏剧动作的作用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正在进行时,是直观的视听表演,剧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一系列行动都由居于中心地位的演员通过动作表现出来,丰富多彩的戏剧动作体现在众多经典的戏剧作品中。戏剧动作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推动戏剧情节向前发展;营造戏剧氛围,增强戏剧效果。

小说由说者叙述故事,戏剧通过演员展开故事,而演员的表演必须依靠动作,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没有行动与动作,就没有戏剧。我们应遵循戏剧规律,探索戏剧奥秘。

猜你喜欢

曹禺戏剧内心
有趣的戏剧课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