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歌唱性思维特征探究
2021-11-14高艺
高 艺
(内江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舒伯特是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交接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在秉承古典主义音乐创作与表演风格的基础上,有意识、创新性地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内容。历来对舒伯特的研究多集中于艺术歌曲方面,并对其艺术歌曲的创作个性和音乐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舒伯特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以及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主要体现在钢琴领域,相较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音乐而言,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则注重歌唱性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与演奏特点。因此,从歌唱性思维的角度探究舒伯特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对于深刻地把握其音乐风格的内涵和在钢琴音乐实践中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旋律、节奏、和声以及结构的角度对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歌唱性思维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
一、旋律思维
旋律指的是乐音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前提下有组织地运动,任何一种音乐体裁都是通过旋律构筑音乐形象的,旋律是抒发音乐情感的载体。同时旋律具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形态,外在形态表现为线条式流动状态,以单音作为外在形态的基础表现形式,内在形态则表现在旋律所具有的含义方面,即在音乐中,由旋律来呈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在舒伯特的钢琴音乐中,其歌唱性思维大多由旋律进行展现,而且呈现出旋律在形象塑造、线条发展以及思想内涵表达上的独创性。
首先,从形象的造型上看,舒伯特将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赋予旋律之中,以此来明确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从体裁上看,音乐形象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标题音乐中,音乐形式是十分明确的,通过作品的标题以及一定的文字阐释可以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在纯音乐中,则需要通过丰富的形式,从旋律音响的听觉感知中去把握音乐形象。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基本上属于纯音乐范畴,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对旋律进行解读才能够把握其中的音乐形象。以《降B大调钢琴即兴曲》(D.935)为例,在音乐形象的造型方面,运用较为简单的音乐材料勾勒出“形象的轮廓”,乐曲主题的动机建立在降B大三和弦的分解上,以四分音型与八分音型的连接作为动机的节奏,并通过跳音的运用为形象增添了几分趣味性和天真性,以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作品实际上是在着意表现作曲家对童年的一种追忆,表达出了童真的幸福感。
其次,从线条的抒情性上看,舒伯特钢琴音乐的特质在于用钢琴来表现出声乐的旋律,所谓声乐的旋律就是以人声的表现为基础,以歌唱的线条去展现出内在的情感,在旋律线条的呈现上,旋法特征尤为突出。以《降G大调钢琴即兴曲》(D.899)为例,此曲的主题建立在中声区,并以舒缓的线条如咏唱般地铺陈叙事,因此这首乐曲既可以看作是一首声乐练声曲,也可以看作是一首抒情短诗,尤其是在内声部琶音和弦的引入,更加为主旋律部分营造出了一种抒情的意境,从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上可以看出,作曲家在抒情性方面善于运用亲切柔和的线条进行歌唱,这种歌唱的表现既有着诗意化的特征,同时又以意境的构造作为衬托。
再次,从旋律的内涵上看,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又呈现出戏剧性的特点。从作品分期上看,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前两个时期的钢琴创作中,其作品的主导风格为抒情性,而之后,其创作的钢琴作品逐渐转向戏剧性,不难看出,这与作曲家晚年的思想转变和生活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舒伯特一生短暂,并长期处于与病魔的斗争中,所以其内心是充满矛盾的,在其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中,他充分运用了奏鸣曲式“对比——统一”的辩证结构来展现这一矛盾形成、激化和解决的过程,因此在音乐的进行中体现出了强有力的戏剧性。与贝多芬的戏剧性处理方法不同,舒伯特始终在戏剧性的表现上坚守着歌唱性的原则。以《G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为例,此曲在主题的呈现上一改原来以单旋律作为音乐形象的手法,注重以和弦的衔接来烘托出洪亮的音响,这种充满激情的音响体现出作曲家对世事变化和人生苦难的看法。在开始处,同音反复式的和弦衔接看似平静,但是却有着暗流涌动般的力量。从歌唱性的角度来看,此曲好像是一份宣言书,表达着作曲家对生命的敬重之情。
二、节奏思维
rhythm(节奏)源自拉丁语rhythmus及希腊语rhythmos,古义为“流动”。节奏被称为音乐的骨骼,也是音乐风格表现的重要要素。音乐中节奏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弱、疏密、快慢。强弱意义表现为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即规则性与非规则性的强弱交替;疏密意义表现为音乐进行中节奏密度的变化及音乐形象塑造与音乐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快慢意义则表现为音乐进行中节奏的速度特点,一般以对比的形式存在。在舒伯特的钢琴音乐中,其节奏思维的特征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从节奏思维的力度性上来看,舒伯特钢琴音乐中的强弱意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同音型反复和音型变化,增强音乐进行的律动,以此来增强歌唱的动力。以《c小调钢琴即兴曲》(D.899)为例,乐曲呈示部分的主题节奏在4/4拍上,开始处的两拍为八度双音,具有预示旋律动机的作用,接下来的动机建立在附点八分音型与四分音型的连接上,其中三个四分音型为重复式的,好像在集聚着力量,接下来有两种音型开始间断性地进行,逐渐地增强了旋律进行的动力,舞曲节奏的效果明显地体现出来,这种类似于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效果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在的激情。二是注重对三连音节奏的运用。在此曲的第二部分中,右手声部固定音型组合的歌唱性旋律以规则化的强弱起伏进行,而左手声部则是以同音反复式的三连音为衬托,由此有效地表现出右手声部的旋律变化,而左手声部规则性的强弱交替也与旋律声部的强弱起伏相得益彰。
从节奏思维的密度性上看,舒缓的节奏密度表现为柔和的抒情性,而紧凑的节奏密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对比,这说明在音乐歌唱性的表达方面实际上是具有对比特点的。从《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节奏的密度上可以看出,呈示部主部主题的节奏较为舒缓,主旋律在音型组合上以四分音型和附点音型为主,在章法上借鉴了德奥抒情诗歌的特点,而副部主题则更多地采用了密集型的节奏组合,从音乐材料上看,具有中欧民间舞曲的个性,由此可知,节奏的密度更多地体现出旋律风格的对比性,在歌唱性方面则具有前后的承接与对比关系,具有主、副歌的对比映衬效果。
从节奏思维的速度性上看,中、慢速的节奏便于乐思的呈现,快速的节奏则更多地体现出音乐的发展和对比效果。舒伯特作为一名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作曲家,在歌唱性旋律的表现上非常重视从速度的角度进行结构的设计。以《f小调钢琴奏鸣曲》(D.625)为例,此曲为三个乐章的结构,整体上的速度布局为快、慢、快,第一乐章建立在小快板上,右手主旋律声部借鉴了艺术歌曲中花腔的表现效果,固定的节奏音型、跳音与颤音结合的旋律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展现出了一个充满喜悦感的少女形象。第二乐章则是建立在稍快的中板上,这种速度上的渐慢对比没有呈现出较大的落差,而是以缓和的情绪表现出了少女自由自在的歌唱形象,这种渐变性的速度处理不仅使音乐形象的表现更加鲜明,而且在情感上也有着较为深入的刻画与描绘。第三乐章相对于前两个乐章而言,建立在激情的快板上,其主要目的是与前面的两个乐章在情绪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少女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在不懈地努力和探寻,集中表达了年轻一代对梦想的追寻和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的亢奋心情。因此在这种速度背景下,音乐的节奏也变得十分地密集,具有强烈的律动感。
三、和声思维
从一定程度上看,西方钢琴音乐的发展实际上是和声变革的结果,正是由于和声因素的存在,才造就了多元风格。西方音乐中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晚期,基本上持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而这三百年也正是钢琴音乐从起步走向成熟的时段。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复调和声思维与主调和声思维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独奏、协奏、重奏等钢琴音乐体裁的创作领域中展现出了其在音响表现上的效力,而且这种效力也直接影响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而在舒伯特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则将和声思维与歌唱性的音乐表现做到了紧密的结合,从具体的表现上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和声思维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旋律声部的独立性上,即在舒伯特的钢琴音乐中有明显的旋律声部,无论是在复调还是在主调中,其旋律声部都有着较为明确的体现,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除了旋律声部外,其他的声部都属于从属或者伴奏的部分,这种创作思维的形成源于他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如他在1822年创作的《流浪者幻想曲》(D.760),虽然在体裁上属于变奏曲的性质,但是在乐思的形成和陈述上却源于艺术歌曲《流浪者》,从变奏的手法来看,此曲以歌曲的旋律为基础,分别在钢琴上的不同声部中出现,而音乐中的和声成分则始终是围绕着主题进行变化。二是和声思维的织体性,除了较多地运用主调和声织体外,也运用了复调织体形式。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复调织体的音响效果如同重唱,注重对音乐情感的深化,如在《降E大调即兴曲》(D.899)的第二部分中,右手声部以十六分音型的反复连接为主,旋律为琶音式的分解和弦进行,左手声部则采用四分音型与附点四分音型的连接,运用连线的手法突出非间断的歌唱效果。三是和声思维的对比性,舒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属于传统大小调的风格范畴,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和声运用不同的是,除了在音乐进行上注重功能性的和弦连接外,还强调副三和弦的色彩描绘作用,这样在不同和弦结构的和声进行上能够使音色的表现更加丰富,对歌唱性的音响效果起到强化的作用。以《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为例,在调式调性的运用上体现出近关系调与远关系调转调的融合性特点,除了在转调的过程中采用共同的和弦作为连接点外,在具体的调式和声运用上也十分强调副三和弦原位和转位的色彩支撑作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大小调和声音响的表现,为浪漫主义音乐和声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结构思维
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在结构方面具有匀称性、段落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与其歌唱性的音乐思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三个特点形成的背景来看,主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旋律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艺术歌曲,其艺术歌曲的结构就具有德奥民歌中分节歌和通谱歌的特点,因此在很多钢琴奏鸣曲以及即兴曲的结构上则呈现出分节歌的结构特点,而在瞬间曲中则具有通谱歌的结构特点;二是受到了古典主义音乐结构的影响,古典主义音乐大多数具有匀称性的特点,舒伯特对这一特点进行了继承。在结构思维所呈现的歌唱性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是结构思维匀称性基础上的表情感。音乐作为一种抒情的艺术,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如果缺乏表情的运用,都难以体现出音乐的实质,而表情又是音乐歌唱性中的重要构成元素。以《流浪者幻想曲》为例,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热情的快板、歌唱的柔板、激烈的急板、涌动的快板,这四个部分在整体的篇幅上较为均匀,乐章结构大致相同,同时又十分注重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速度表现出“流浪者”独立、豪放的性格特点,由此可知,正是由于这种匀称结构的运用使得乐曲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更加突出性格化的表现。
二是结构思维段落性基础上的对比感。舒伯特的钢琴音乐注重在不同乐段的衔接中去深刻地表现出音乐形象的本质和情感内涵,各个段落之间虽然存在着对比,但是又不失歌唱性的表现。作为一名善于运用旋律来构建音乐结构的作曲家,舒伯特对于乐段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手法,一是前后承接,二是在承接中体现出对比和统一。如《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在结构上就体现出了以上特点,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一个乐章有3-4个不同性格的段落,通过研究发现,每个乐段之间存在着音乐材料上的相通性,但是其又与一般的变奏曲有根本性的区别,其音乐发展的动力主要是通过调性的变化进行对比,这样既有承接和对比的乐段结构,又深化了音乐的歌唱性风格,并成为歌唱性的动力。这三个乐章如同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和咏叙调,在叙述的情节上前后关联,但是在表现的风格上则具有对比性。
从结构思维的匀称性、段落性两者结合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体现出歌唱性思维的层次感,舒伯特的钢琴音乐虽然没有像贝多芬那样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也不像李斯特、肖邦那样有着明显的张力,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音乐缺乏层次感,这种层次感是在音乐潜移默化的进行中形成的,是一种内隐性的张力。这种层次感的表现实际上也与歌唱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舒伯特的钢琴音乐是诗意化的,所以要表现这种诗意化的歌唱性,必然与诗歌的结构以及意蕴的层递展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形成层次感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既是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传承,又是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开拓,这两种音乐风格的连接点就在于舒伯特在钢琴音乐创作中歌唱性思维的运用。对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歌唱性思维进行总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全面地认识舒伯特音乐风格有着推动作用,因为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具有风格上的双重性,而在这种双重性的内在机理中又存在着独创性,构成这种独创性的根源在于他充分地运用了歌唱性思维;二是对舒伯特钢琴音乐演奏有积极意义,从歌唱性的角度去演绎作品,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以及舞台表现技能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构建舒伯特钢琴音乐研究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