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北极军事竞争及影响
2021-11-13岳鹏陈慧文
岳鹏 陈慧文
北极因其极寒的气候和偏远的位置,20世纪中叶以前一直游离于世界政治的权力中心之外。冷战开始后,美苏争霸使北极首次受到军事重视,并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苏军备竞赛的重要前线,迎来地区“军事化”的第一个高峰。随着冷战结束,传统北极强国俄罗斯的重心转向国家道路的摸索和国力的恢复,对北极疏于关注,而历史上本就对北极投入不多的美国因战略对手的缺失同样从北极抽身,北极的安全密度因两大国的军事抽离而大幅降低,地区军事化程度处于波谷。但是当大国战略竞争对北极安全环境影响减小时,气候变化却在悄然发展,最终同样威胁北极的安全与稳定。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加剧使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北冰洋将在2050年左右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冰层大面积消融对北极产生了巨大影响,地区资源、航运价值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是北极地缘战略位置和军事安全重要性显著提升,大国竞争逐渐回归。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加速恶化,俄加大了在北极的军事部署,而俄先发制人的军事扩张行动引起了美国的严重担忧,美国也加大对北极的军事投入,美俄在北极地区的军事竞争逐年加剧。2020年前后,随着全球层面的中美关系恶化、中俄联合增强,美国在北极地区加重了对俄罗斯的北面攻势,美俄北极军事对抗的烈度明显增强,地区安全稳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北极已经再一次向地区“军事化”的趋势发展。
一、美俄掀起北极“再军事化”的动因
北极的“再军事化”是相对于冷战结束初期北极军事化程度处于低谷阶段而言的。[1] 21世纪以来,北极再军事化趋势明显,其原因可以从北极日益凸显的价值以及大国在全球层面关系的根本调整进行分析。
1.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北极资源和航运价值凸显
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呈逐年加剧的趋势,而根据北极气候变化的放大现象,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气候变化给北极带来了更大的影响。据统计,北极有超过50%的海冰在过去十年里消失,冰层的快速消融使北极的资源和航运价值凸显。第一,资源开采方面。北极的煤炭、铁矿石、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更重要的是,全球有13%未發现的石油藏量和30%未发现的天然气藏量位于北极,北极变暖带来的海冰消融极大地降低了资源的开采难度,获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不再需要穿越厚厚的冰层。第二,航道运输方面。目前紧挨着俄罗斯的东北航线是北极三条航线中商业开发程度最高的,尽管如此,由于季节性冰封和海冰漂浮,商业运输船舶的通行需要破冰船开路领航,运输风险较大。而海冰的消融逐渐解决了这一自然障碍,“无冰的北冰洋”可以使航船畅行无阻,相比于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路线而言,东北航线减少东亚和西欧之间40%的距离优势能吸引更多的商业货运,更少的运输成本和更小的地缘政治风险将可能使北极航线成为新的国际海洋运输大动脉。
2.北极地缘位置和军事安全重要性与日俱增
北极的地理位置作为一个自然常量早已存在,但其地缘战略价值则是随着地区资源和经济价值的提升而得到提升的。北极位于全球的最北端,俯瞰两洋三洲,连接北美、东亚和欧洲,随着全球变暖带来北极资源和航运价值的快速提升,北极以最短距离连接全球三大经济中心的地缘战略价值正在逐渐被激活和强化。同样,在地区军事安全方面,正是由于北极资源和经济价值提升,各国尤其是在北极圈内有切身利益的北极八国为了争夺和捍卫自身权益,往往会加大军事存在。俄罗斯作为传统的北极强国,其对北极资源、航运和安全的关注首当其冲。位于俄罗斯海域大陆架上的石油和天然气是俄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俄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东北航道作为未来的海上新通道,确保对其的控制是俄提升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捍卫北极的资源和商业利益,俄罗斯加大对北极的军事投入。同样地,美国作为北极八国之一,历史上对北极的关注虽不如俄罗斯,但随着近年来北极战略价值的显著提升,美国迫切想要占据更加优势的地位,而俄罗斯在北极日益加强的军事行动给美国带来了危机感,北极对美国的军事战略重要性随之显著提升。
3.美俄在全球层面的战略竞争加剧
除了上述气候变化、资源和经济潜力、位置和安全重要性等客观原因之外,北极的“再军事化”与全球层面的大国关系这一社会因素同样紧密相连。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与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的关系从缓和逐渐走向对抗,特别是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全面恶化,俄迅速增强了在全球层面的军事存在。美国和北约也加大军事活动的规模和频率以回应俄罗斯日益扩张的军事行为,在俄国境线附近区域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此外,美国还在经济领域对俄施加严厉制裁,企图从经济上拖垮俄罗斯。随着美俄在全球层面对抗加剧,中国的崛起成为21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最值得关注的国际新因素,而中俄联合的增强以及中美关系的恶化,使美国愈发视俄罗斯为安全威胁,两国军事对抗逐年加剧。美俄在全球层面战略竞争的加剧和军事对抗的增强,反映在北极地区即为北极军事化程度提高,出现“再军事化”现象。
总之,美俄在全球层面的紧张关系作为加速北极安全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与全球变暖、北极资源和航运价值提升以及北极地缘安全重要性增强等原因一起,共同作用并导致北极“再军事化”时代的来临。
二、近年来美俄北极军事竞争的态势
近年来,美俄在北极的军事竞争呈加剧态势,北极安全环境逐渐恶化。俄罗斯加快建设北极军事基地和现代化军事基础设施,美国和北约增加北极及周边区域的军事演习,双方逐渐加码的军事行动正在加剧北极军事对抗的极化趋势,地区正在卷入“安全困境”的旋涡之中。
1.俄罗斯重点建设和升级北极军事基地及现代化军事设施
俄罗斯有着北极圈内最多的领土和最深厚的军事装备基础,但缺陷在于缺少紧密的军事盟友,故其在北极的军事行动主要以“单方”和“静态”的军事基地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为主,用“硬件”的实力进行威慑。目前,俄罗斯正在恢复前苏联时期的军事基地,大力建设北极军事基础设施,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扩张政策。自2014年以来,俄在北极陆续建造或升级了500多个军事设施,2020年新增12个军事基地。此外,俄拥有46艘包括核动力在内的破冰船。至此,俄罗斯拥有全球最为庞大和先进的北极军事设施,拥有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破冰船队,在极地装备上领先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所有国家。近期,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设施建设又有了新动向。2021年6月11日,俄国防部表示,俄正在进行“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的升级改造,完善纳古尔斯科耶军用机场等基础设施[2];7月19日,俄国防部宣布俄海军已经在北极成功试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极地伞降系统和“阿留申人”全地形车等小型系统、设备同样得到了升级改造或全新研发。俄罗斯密集的军事行动引起了美国对地区安全的严重担忧。
2.美国联合北约举行常态化军事演习
与俄罗斯不同,传统上美国对北极的投入并不多,在远离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且面积不大的阿拉斯加州领土上的军事设备和基础设施较少也较为落后,但美国的优势在于同北约和欧洲已构建起高度一体化的军事联盟。因此,美国在北极的军事行动主要以“多边”和“动态”的形式联合北约举行军事演习为主,以更灵活机动的集团力量向俄罗斯施压。2018年10月25日,美国联合北约举行了冷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三叉戟”军事演习,演习地点主要位于挪威北部附近海域,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自冷战结束以来首次进入北极海域,直抵俄罗斯家门口的军演对俄的军事挑衅不言而喻,美俄的军事紧张程度升至冷战后最高级别。2021年6月8日,美国联合北欧的挪威、芬兰和瑞典开展了“北极的挑战”(ACE)军事演习,加强与俄接壤或邻近的非北约成员国的军事联系无疑会给俄罗斯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不久前,美国甚至还宣称其正在准备“第一次北极战争”,以应对俄罗斯在北极不断增加的军事基地建设和军事演习行动,抵消俄罗斯的战略影响。[3]美俄在北极不断加剧的军事对抗使北极回到了冷战时期作为东西方军事分界区的状态,美俄北极“新冷战”的论调甚嚣尘上。
3.北极“安全困境”程度加剧
美俄双方都在全力应对北极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一方军事活动的增强往往被另一方视为挑战。俄罗斯作为地理、历史和实力上的北极强国,十分注重自身在北极的主导地位,在俄罗斯看来,美国构想着从西太平洋、中亚、欧洲和北极全方位合围俄罗斯,美国就是俄在安全领域的最大威胁,因此,俄增加北极军事存在,力求加强其北极的优势地位。美国则认为,俄罗斯增加军备的行为是在追求绝对优势,俄罗斯是严重的利益挑战者和最大的安全威胁者。同样,美国在北极向俄罗斯施压和争夺军事主导权的举动又加深了俄罗斯的战略焦虑,迫使俄不得不增强军力以维护自身安全。美俄在北极逐渐陷入“安全困境”的泥潭。美国的挑衅和俄罗斯的回击时刻在发生。2021年5月20日,在第12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美国再次反对俄罗斯对北极航道的“控制”,不满其在北極的商业和军事活动;俄罗斯反驳美国的批评,称北极是其领土,同时对北约的活动表达了对等的怀疑。[4] 2021年6月8日,美国联合北欧国家举行军演“北极的挑战”并派出海军陆战队进驻芬兰。三天后的6月11日,俄罗斯在巴伦支海举行军演,演练海岸防卫等项目。总之,俄美之间的军事对抗彼此“加码”,推动安全竞争螺旋上升,美俄军事对抗的“安全困境”使北极安全形势逐渐恶化。
三、美俄北极军事对抗加剧的影响
俄罗斯加快北极军事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以及美国加大北极军演规模和烈度,使得美俄在北极的安全困境愈发难解。美俄在北极日益加剧的军事对抗给地区安全局势、北欧国家对外政策以及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均带来了显著影响。
1.恶化北极地缘安全环境
从20世纪中叶至今,北极的安全化程度经历了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再升高的变化过程,不同时期安全化程度变化的原因不同。冷战之前,北极处于“军事真空”的状态;冷战开始后,美苏逐渐重视北极的军事作用,北极安全化程度逐渐上升并于20世纪80年代达到峰值。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崩溃和美国的撤离,北极再次回到安全密度“稀疏”的状态。进入21世纪,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冰消融,北极的资源、航运和地缘战略价值迅速提升,大国为了争夺权益而发生的冲突逐渐发展到军事对抗阶段,地区安全化程度再次升高。近年来,北极的安全风险呈单向上升趋势,处于走向第二个军事化峰值的阶段。随着美俄在全球层面对抗加剧,美国已经把北极视为“大国竞争的竞技场”,通过增强军事实力来提升在北极的地位和影响[5];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后已经把看待北极的视角从可持续发展转向冷战逻辑,通过加大军事基础设施建设践行其扩张性的北极军事新政策。俄美双方在意识到北极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都把对方视为最大威胁,均采取扩张性的军事行动。利益的不可调和决定了冲突的不可避免,加之美俄不妥协的进攻性军事政策,地区的安全风险急速增加,北极的地缘环境加速恶化,阻碍了北极和平、合作、可持续的治理。
2.促使北欧国家集体调整北极政策
地区的安全形势会对区域内各国的对外政策产生直接影响。北极八国除了美俄,还有加拿大和北欧五国,加拿大由于处在单一的地缘安全环境中,加之与美国巨大的军事实力差距使加拿大奉行顺从政策,在其2009年9月发布的新北极政策中,加拿大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强调主权和安全,而是把重心转向环境和原住民保护[6];北欧五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北欧国家密集发布新版北极政策,重新评估地区安全形势,调整对主要大国的态度,且众多判断和观点具有高度一致性。瑞典、挪威和芬兰在各自新版北极政策中均认为北极的安全风险增加,地区军备竞赛的可能性加大;无论是否为北约成员国,三国均对美国和北约在维护地区尤其是自身安全的重要性方面予以肯定,而对俄罗斯的态度则出现从友好到敌对的集体转向,把北极军事对抗加剧“始作俑者”的责任归到俄罗斯。冰岛、丹麦分别在2021年1月、2019年底发布的与北极有关的政策文件中也持相似态度。大国战略竞争的加剧、地区权力格局的极化、美俄军事竞争烈度的增强,使北欧五国深刻感受到了北极地缘环境的新变化,而美俄日益增强的军事对抗更是地区安全环境恶化的标志性特征,直接推动了北欧各国北极政策的全面调整。
3.中国参与北极事务面临挑战
美俄的军事对抗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中国作为“新玩家”,参与北极事务的难度逐渐增大。首先,从中美俄的角度看。美俄作为北极地区的“老玩家”,二者竞争和对抗的关系早已存在,而中国作为新加入的大国,与哪方联系更紧密或与哪方冲突更普遍,都会使地区的权力结构发生根本性调整。根据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中俄合作逐渐强化而中美矛盾逐渐加深,中俄在2017年宣布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增强了北极经济合作;中美关系则在过去的几年里因为美方挑起的经济和科技争端、政治化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以及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战而急剧恶化。面对中俄联合的增强,美国一方面批评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和中国的北极参与,另一方面联合北约,加强与俄罗斯的军事对抗。美国与中俄加剧对立的紧张关系阻碍了中国的北极参与。其次,从北欧国家的角度看。由于作为小国的北欧五国在安全上根本依靠美国和北约,决定了其在一些根本性的对外政策上要与美国保持一致,这在对俄罗斯和中国普遍的负面态度中得到了印证。美俄对抗加剧、中俄合作增强、中美关系恶化、美欧安全捆绑,北极地区的安全局势两极化趋势凸显,美俄军事对抗加剧给中国造成更大的地缘安全风险、更严峻的与北欧国家间的关系,给中国参与北极事务造成阻碍。
四、结 语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北极的资源、航运和地缘战略价值日益凸显,美俄为了捍卫和扩大北极利益而重新展开军事竞争。此外,中美俄在全球层面的复杂关系也直接影响了美俄在北极的安全态势。中国作为北极的新加入者,中俄的联合与中美的冲突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地缘环境,美国视中俄为根本挑战和威胁,增大了对中国北极行动的批评和与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对抗。美俄北极军事竞争的烈度在最近几年里陡增,恶化地区安全局势,同时使北欧国家集中调整与大国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中国参与北极事务面临重重阻碍,可以从加大与俄罗斯的合作以及缓和与北欧国家的关系两方面着手,保持战略定力,本着合作、共赢和可持续的原则逐步推进在北极的参与。
参考文献:
[1]姜胤安.北极安全形势透析:动因、趋向与中国应对[J].边界与海洋研究,2020(6).
[2]新华网.俄将在北极军事基地修建便于军用飞机常驻的基础设施[EB/OL].(2021-6-18)[2021-7-25].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1-06/18/c_1211206315.htm.
[3]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美国:准备“第一次北极战争”[EB/OL].(2021-5-29)[2021-7-25].https://sputniknews.cn/military/202105291033793386/.
[4]新华网.美俄就北极军事活动互相抨击[EB/OL].(2021-5-23)[2021-7-25].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1-05/23/c_1211168356.htm.
[5]郭培清,厉召卿.对峙与合作:北极安全态势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6]付云清.加拿大北极政策转变:表现、动因与挑战[J].国际研究参考,2020(12).
〔本文为2020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青年育苗”项目“‘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辽宁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研究”(LQN202032)、2019年度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辽宁省参与东北亚能源合作研究”(Y201913)和2020年度辽宁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0YBXM1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