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实践课下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2021-11-13张兰兰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故居昆明建筑

张兰兰

2020年云南省高中新教材全面开始使用,新课标增设的“学业要求”中,对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考核提出了明确要求。地理考察实践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以及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或社会生活等特点,成为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探访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昆明司家营闻一多、朱自清故居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例,对地理实践活动课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一、探名人故居,识人地关系思想

结合高中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我们选取了位于昆明司家营的闻一多、朱自清故居作为地域文化实践课的地点,落实新教材设置的“探究家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利用真实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在真实环境中,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抗战时期,在昆明北市区司家营居住着许多西南联大师生,现存有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故居。這是昆明地区流行的传统民居建筑“一颗印”。其建筑形制为一楼一底的两层楼房,正房三间,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一颗印”是一楼一底的两层楼廊院,院落中间为小天井,整个住宅外观方方正正,犹如中国传统之印章,因此称为“一颗印”。以实地考察昆明传统民居“一颗印”为实践课内容,让学生结合北方四合院与云南昆明“一颗印”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建筑景观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让学生探究“一颗印”为什么是两层楼廊院结构,理解地理环境对建筑景观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人地关系思想。昆明地区“一颗印”建筑与北方四合院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四合院为庭院式一层合院,房屋为平层,一是防风沙,二是北方地域辽阔,平地较多;“一颗印”是庭院与廊院的结合,为两层楼合院,是为了适应昆明地区气候、地形等特点形成的建筑形式。“一颗印”在建筑形制上有较强的地域文化表现:两层楼建筑形制,一是解决云南昆明地区平地少、建筑面积有限的问题;二是适应昆明地区降水多的特点,防潮。廊院建筑形制,解决了雨天院内通行避雨的问题,形成院内独立小环境。“一颗印”建筑就地取材,建筑的基础及墙体底部主要是石材,房屋墙面多用砖、木土等材料,反映了人们适应环境、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

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地域文化实践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而有趣。在真实情景中,教师采用讲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一颗印”建筑景观的考察活动,实际对比了“一颗印”与北方四合院在建筑上体现的地域文化异同。学生能够真切地理解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人地关系思想。

二、探名人故居,明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新课标把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定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是因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二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分析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一直是地理教学探索的主要问题。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以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为载体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有效途径。

在这次探访名人故居“一颗印”建筑的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地理现象都是综合性和区域性的体现。例如,“一颗印”的屋顶与北方四合院屋顶外形上有较大差异,四合院屋顶是对称的,而“一颗印”的屋顶尤其厢房和倒座屋顶多为内坡长、外坡短的非对称格局,这一格局使雨水排入天井,形成四水归一,这样做既能充分利用当地多雨水的条件收集雨水,又能适应当地多大风气候的特点,防止大风对整个瓦屋面的破坏作用,利于建筑院落的保护,形成了建筑庭院的内向小环境,利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一颗印”建筑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院落中间的小天井深而陡,宛如一口井。昆明位于北纬25°附近,属于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院落各个方向房间之间不会造成相互遮挡。此外,昆明地处高原,光照强,小天井可以满足室内和院落采光条件,同时也避免强光带来的危害。小天井既利于通风采光,又节约了当地平地资源,可以看出这是在认识到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先辈们考虑了昆明地区气候、地形、纬度位置以及人口状况等因地制宜的综合思维。“一颗印”的建筑特点把综合性和区域差异表现在建筑物的外观上,实践课中通过对小天井的建筑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感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人地关系思想。

新课程实施,促成了教师积极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寻找新的课程资源。立足新教材,挖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教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探名人故居,习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地理实践力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与其他三个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的突出之处是行动能力与具备的意志品质。在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落实中,要突出意志品质的培养,不要让思维品质代替意志品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行动能力的培养,不要用认知能力代替行动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但不要过多干涉学生,不要随意发表意见,让学生自己处理与解决问题,教师只在总结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最后,教师要根据活动结果,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实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目标。

以往的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地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在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中还要考虑到教学环境和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和成果汇报三大环节。实践课开始首先进行一次讲座,由教师介绍地域文化概念以及昆明传统民居建筑“一颗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实践课的对象和目的。讲座结束后,对学生分组,给每一组设置问题,发放相关资料,提出安全注意事项,为实地考察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为实地考察。选择“闻一多、朱自清名人故居——昆明传统民居‘一颗印”作为实践课地点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让学生了解西南联大师生抗战时期在昆明的学习生活,二是“一颗印”是当时昆明普遍的传统民居,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和实践意义。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懂得观察的程序,教师将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只注意观察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好记录,学生遇到问题需自己解决。针对实践过程,做好以下两点:

(1)准备活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学习材料和评价标准,对于本次实践活动,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一颗印”建筑文化景观调查表》《地域文化调查活动的考察内容与实践表》,学生也要准备好相机、笔记本、笔等工具。

(2)实地考察过程:带领学生前往“闻一多、朱自清昆明故居‘一颗印”所在地,并提前布置以下问题:①观察周围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了解昆明自然环境特点;②观察建筑平面布局、倒座、天井、正房、厢房、屋面、廊,了解建筑形制、建筑所用材料、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③观察“一颗印”建筑与北方“四合院”异同,了解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四、探名人故居,强可持续观念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是一种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早期“一颗印”无论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修建,是昆明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昆明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少。除了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故居外,“一颗印”建筑目前在昆明景星花鸟市场附近、团结乡乐居村以及呈贡乌龙村等地还有分布。在这次以探访名人故居为支撑点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对上述情况的了解,也对社会问题引起了共鸣,关注到昆明传统民居建筑“一颗印”是否受到了保护、受到保护的程度是否足够等一系列问题,并积极探究。探究“一颗印”建筑的保护问题,增强了学生对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观念的认识,并逐渐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探寻名人故居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地理现象(真实的情境)背后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落实了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强化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地理是一门关注生活的学科,越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学生越易于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事物作为一个支撑点,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课,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主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将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思想、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活动课教学有机结合,也促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具备能用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故居昆明建筑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Task 11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2016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