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析阳明心学思想助力初三冲刺

2021-11-13王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王畅

[摘   要]王阳明是明代儒学的领军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思想。文章探讨了“致良知”心学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关系、统一和运用,说明了心学思想和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心学思想对初三冲刺阶段的教学有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59-02

王阳明是明代儒学的领军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接续儒家思想之源头,融汇佛道思想于其中,将儒学推向另一个巅峰,开启了明代及后世儒学发展的新方向,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思想,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心学体系。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源头来自王明阳,杜威“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思想也蕴含明阳心学的大智慧。

一、“致良知”与现代中学德育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来自人性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它使一切知识学问经过道德价值标准的判断后,改造和吸收到“良知”模式或系统中。王阳明 “致良知”心学思想的重点是在“致”这个动态过程的功夫上。现代中学德育是教育者创设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组织开展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这一点与王阳明“致良知”心学思想是一致的。学生要成为智者,必须在“致知”上下苦功夫。作为班主任,时常要在“致”上下功夫,帮助学生立志、鼓励学生探寻内心的“良知”,一言一行符合“良知”的要求,不温不火、不偏不倚,寻找良知的轨迹,提升道德认知,发展学生的心智。

二、心学思想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生活及教育的统一

本年度我所带的班级正值初三,学生随着生理发育的變化,青春期心理的萌动,开始喜欢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事物。但由于初三环境的影响以及要应对中考的压力,迫使他们不能过多张扬。部分学生独立自我意识增强,尝试开始对规则、同学、教师展示自己的“个性”。

初三刚开学,班级里就有四名关系密切的学生闹矛盾,其中三名学生在课间或吃饭期间会疏远另一名学生。我认为被孤立的学生长期如此下去内心一定会出现扭曲,所以与他们进行了三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了解情况。四名学生本来特别要好,相互鼓励,也会分享彼此学习或情绪上的问题。其中有一名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小睿个性非常突出,他因不能长期忍受成绩较落后的小萱多次知行不合一的行为,常在课间对小萱直言大骂;个性偏软弱且不自信的小萱不能忍受小睿的辱骂而找同学倾诉发泄并扬言报复。矛盾最突出的这两名学生没有在最关键的时间采取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反而由着性子把对立推向了顶峰。

第二次谈话:鼓励两名学生平心静气,用“致良知”来审视自己的内心,省察克治,反省检查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个性软弱的小萱因为自身有错在先,先反思了自己平时在做作业和携带电子产品上的问题;而个性突出且成绩很好的小睿并不认同小萱的反省,放不下对小萱的成见,无法释怀。所以我在“致”上下功夫,虽然小萱有错在先,但是只要她依然保有改过的心和意念,行就可以推动;小睿在”致“上的表现明显不如小萱,一直盯着对方的错误不放,耿耿于怀,觉得自己有理就可以无所不能,这一点恰恰体现了自身反思的不足。

第三次谈话:知行合一,善欲要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我启发鼓励小睿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给小萱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改过;小萱也要提升自身的自律性、增强毅力来改正自己的小毛病。最后,两名学生在我的劝解下握手言和,我顺势启发他们把内心的“光明”坚持下去,坚持褒有反思的态度和精神。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小萱撒谎、缺交作业、爱玩手机的行为得到了转变,小睿也逐渐消除了对小萱的成见,两名学生脸上逐渐展现出和悦的表情。

以上三次谈话既有学生的“自致”也有教师的“师致”,我启发学生在矛盾中认识自己的不足,用“自致”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提升自身的修养,这也契合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教师不仅应教书,还应教学生做人之道;学生不应只读书,还应明白责任与学习人生之道息息相关。

三、心学思想推动初三冲刺阶段高效学习,提高效率,缓解焦虑情绪

王阳明先生认为,作战时应做到不恐、不猜、不慌,不为局势的变换而动摇坚定的信念。初三时中考复习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学生要应对紧张的考试,必须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慌。

1.为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每一个时间空当,教师要积极营造班级备考氛围,制造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教师采用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召开关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主题班会,把课间的作息纳入班规,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

2.时间临近中考时,为了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士气,学校和年级组启动了誓师大会,以此鼓舞学生,激励学生拼搏。在大会上,每一个学生都右手握拳,高举过肩,大声喊出了心中的梦想和目标,不负教师、父母和学校的重托。

3.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面对中考,学生难免焦虑,如何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并做好冲刺阶段的心理准备及学习安排,学校邀请了往届毕业生给大家传经送宝。这些前辈中考的成绩都是他(她)初中三年以来最好的成绩,会后很多学生做了如下整理:(1)要有信心,中考真的很简单;(2)复习脚步要跟着老师走;(3)不管你有多少爱好,最后40天,只能保留两样:读书和刷题;(4)越努力,越幸运,要用时间换天分;(5)保重身体,保证效率,不打疲劳战;(6)简单题要细心拿满分,难题尽量多蹭分;(7)多行善事,多积人品,不做坏事,不损他人……最后40天,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学生通过这次经验交流会,对冲刺中考有了精准的把握,焦虑的学生变得乐观了、放松的学生变得紧张了、迷茫的学生变得有方向了。

4.关注学生冲刺阶段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饱满的情绪,用鼓励和奖励的形式鞭策学生前行。越到冲刺阶段,教师就越要激励学生斗志,也越要舒缓学生的压力。利用每周班会,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畅谈自己的目标,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PK对象。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彰,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有获得感。

5.优秀经验分享。学习成绩的优异来自好的学习方法,冲刺阶段好的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对学习效率的提升会大有帮助。大考后教师可请成绩全A的学生进行优秀经验分享,这既鞭策其前行又帮助其他的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在分享中产生获得感和自身价值,会更加有利于树立积极拼搏的意识。

6.个别谈话。每次大考都会有“黑马”,也会有发挥失常的学生。这些学生特别需要鼓励,也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个别指导。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失落的学生,用心启迪、燃起学生心中的“光明”,鼓舞这些潜能生的斗志,让这些学生及时振作、奋勇挑战。

综上所述,王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我们是否能成为圣人关键在“致良知”的程度上。而每一个学生能否在中考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关键在初三阶段,如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符合“良知”的标准和要求,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提升,那我们离优秀就更近了。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阳明心学中的思想可以赋予此论段新的意义:每个学生心中都是有良知的,每个学生也都是可以变成人才的,关键是教师要在“致”上下功夫,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基础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其各方面都取得进步,帮助学生自“致”,使其挖掘、探索自身的潜力,从而遇到更好的自己。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楼岚岚.人人都可以是王阳明:《五百年来王阳明》编辑手记[J].编辑学刊,2018(5):56-59.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王阳明,你是封建的卫道士还是人文主义的拓荒者?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阳明四句教与唯识学八识思想的对比研究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牟宗三智的直觉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