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煮粥过腊八,无痕育人立德品

2021-11-13卢少峰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坛小徐课室

卢少峰

翻开透着墨香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受疫情防控需要,我国倡导人们“就地过年”,因而“年味”锐减。师生照本宣科加上课件演示,枯燥乏味。“书上得来终觉浅”,何不来个体验学习——学《腊八粥》、熬腊八粥、喝腊八粥,在文本学习中习得“详略得当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在文字中感受沈从文先生笔下老北京的“年味”,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发泡粥料——渗透劳动教育

“卢老师:小熙拿回来一包红豆,说要泡发。估计是周五煲八宝粥用的吧,但现在就泡发怕不好留啊!我怕小熙转达有误,你的意思呢?”刚放学回到家,我就收到小熙奶奶的信息,赶紧回复“星期四晚上才发泡,星期五早上带回来煲哦”。小熙奶奶解释道:“明白,还好问一下。他要今晚发泡,明天带回。”我边忍着笑边回复:“所以让孩子浸泡材料,也是一种劳动技能的培养。”小熙奶奶非常认同:“说得对,他回来兴致勃勃地跟我说了泡发的问题,还说明天交。可我总觉得时间不太对,所以才有此一问。你很有心思!”

无独有偶,第二天我刚回到办公室,申请发泡核桃仁的小徐屁颠屁颠地走进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卢老师,我把核桃带回来了。”我疑惑地问道:“哦?星期五才带回来呀。你现在带回来,得带回家发泡。”“已经发泡好啦,你看!”小徐笑着双手递过用密封袋装得严严实实的核桃仁。我笑而不语,静静地看着他。好一会儿,他用力一拍额头,懊恼地说:“噢!应该是星期四才发泡呀。现在怎么办呀?我,我用自己的零钱重新买吧。”“这样吧,我把它带回家,放在冰箱零度保鲜格,周五再带回来。”“好好好,谢谢卢老师。”小徐放下核桃仁高高兴兴回课室了。望着他的背影,我内心有点沉重,其他领了材料发泡的同学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同学们,小徐带回了发泡的核桃仁,还有同学带回来了吗?”我的话音刚落,课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各种表情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有疑惑不解的,有捧腹大笑的,有羞红了脸的,有抿嘴沉思的,有东张西望的……终于,有同学举手发言了:“老师,我的红豆还没发泡,怎么能带回来呢?”“是呀是呀,我原来也想发泡花生的,但妈妈告诉我太早了,星期四晚上发泡就行。”“我平时看到妈妈是前一天的晚上才发泡粥料,于是,我也这样做。”“不可能昨晚发泡的呀,大家算算时间就知道啦。”同学们热烈地各抒己见后,我轻轻问道:“从‘发泡粥材,你有什么感悟呢?”小徐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卢老师,我从自己提早发泡粥料懂得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后做事要冷静。”“以后有疑问,可以请教家长。”思程补充。“还可以算算时间呀,那些豆豆怎么可能泡几天呢?”文俊边笑边说。

我小结道:“同学们,我同意大家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更要重复一遍咱们本学期的努力要点‘做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实践才能出真知。希望大家平时多动手参与生活杂务,多观察身边人、思考身边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从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思考力。”

二、熬腊八粥——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

终于盼到了学习《腊八粥》的日子——元宵节,我早早就行走在小区大道,朝学校赶。左手拧着发泡的粥料,右手提着元宵节给吉祥物“牛哥”派发的糖果,肩上挎着阅读书籍,好重呀!

“卢老师,早上好!”小田和小滢熟悉的声音传进耳中。“噢,真是我的及时雨!我需要你們的帮忙。”还没等我说完,她俩每人夺过一袋东西,一起乐呵呵地向学校走去。我想:多么美好的一天,今天的腊八粥和《腊八粥》一定都能熬出好味道!

回到课室,同学们摆好煲粥所需桌椅,“请把泡发的粥料拿上来!”我一招呼,同学们纷纷拿出粥料,大包小袋的堆满教坛。“好,大煲多放,小煲自然就小放。哇,这么多材料可以堆满两个锅了。怎么办?咦,这些材料都经过发泡,熬制过程中个头变大有限,可以占锅容积的三分之二。米、豆等粥材要下冷水开煲。我们可以先放少量的冷水,等水开了,我们再加足够的开水,这样,就可以克服电饭锅煲大锅食材功力不足的缺点……”随着我故意放大音量,除了传递食材和协助盛水的同学认真谨慎配合,早读的同学都不住地点头聆听。我心想:孩子们都上当了,老师是利用不随意注意让你们学习熬粥技能。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老师不强迫你们学习,可你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学,效果才好呀!

“好香呀!”随着第一节下课铃声,我走进课室,看看腊八粥的情况,冯老师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告了。嗯,有了这一心理感受,学生待会领悟《腊八粥》描写八儿“盼粥”的文段就水到渠成了。

“卢老师,熬两节课了,粥好了吗?”第二节下课,我走进课室搅拌腊八粥,全班“馋嘴猫”里一层外一次围着,“真香!”“香呀!”“嘿,粥真的变成深褐色。”“原来‘浓稠是这样的”“不知道‘甜甜的腻腻的又会是怎样的口感呢?”

我要继续结合教材特点,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同学们“体验中学,学中感悟”,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文学气息”和“生活气息”。

三、尝腊八粥——实施感恩教育

“《腊八粥》学习结束,我们——吃腊八粥!”这是师生最合拍的衔接。

课室里没有碗筷碰撞的声音,只有快速排队的脚步声,同学们悄悄的议论声,当然声响最大的还是吞唾液的声音。“由于腊八粥很烫,卢老师就做分粥人,而我们都不知晓两锅粥的总量,每人先一勺,有剩余,我们再加。”

“怎么还不走?堵住后面的同学了。”我故作生气状,对已领一勺粥的同学说道。已领粥的同学笑而不语,站而不走。“先每人一勺,等会再加!”面对当前美食一个个变得脸皮厚的“馋嘴猫”,我只得不断重复提醒。

“已经剩下不多了,你们还排队呀?”刚加完粥的小何惊呼道。可排队的同学仍然原地不动。“是‘尊敬师长的教育时机了。”我暗喜,“同学们,第二锅粥剩余不足三碗了。大家都已添粥,个别同学已添了三四遍。可是,我们分粥前,请同学到班主任冯老师办公室取饭盒盛粥,没有!英语黄老师的呢?卢老师放在教坛上的饭盒仍是空空的。同学们,我们‘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去哪了?平时,老师常常教导你们:在家里,请把最好吃的第一口菜夹给父母,或夹给最年长的人。有践行吗?我很担忧,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会改正,而且会马上有所行动。”

我的话音刚落,小徐和小宸分别跑出课室,不一会,不仅拿回老师的盛粥用具,还把老师请进课室一起分享腊八粥带来的快乐。而小芮信步走到教坛拿过我的饭盒盛粥,还不住地说:“卢老师,快尝尝,真的好吃。”“看来,同学们是懂感恩的,而且育人效果立竿见影,就是需要有人适当的提醒而已。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课室边学课文边制作美食,那还是按照我们的老规矩:在安全的情况下,大家大胆去尝试。接下来,请你观察课室有什么需要恢复原貌,需要干什么,什么时候可以放学……老师相信你们。”说完,我微笑着站在教坛旁。

五六分钟过去,同学们分工合作:把煲粥的工具清洗干净,把桌椅归位,把地面打扫干净,把物品分类存放妥当……带队班长已手持班牌在走廊组织同学们排好整齐的归程队,同学们护着盛粥用具,小心翼翼地呵护饭盒里留给父母的腊八粥,静静地等候老师放学的指令。

我相信:当老师把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习惯,把感恩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融进日常生活,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感恩之心。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就会对他人充满爱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热爱父母、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成为一个懂得回报社会的人。

猜你喜欢

教坛小徐课室
要命的手环
新老师 新课室
怎样在课室上好科学实验课
岁月流金,无悔教坛
孝感市:构建五级专业荣誉体系 写好教师专业成长奋进之笔
以梯级荣誉制度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高校多媒体课室管理模式初探
苦命人徐小英
多喝了两杯酒
拾金千元还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