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的公共性与在地性
——以凯文·罗奇加州奥克兰博物馆为例*

2021-11-13初冠龙张彧唐献超ChuGuanlongZhangYuTangXianchao

建筑技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罗奇奥克兰建筑师

初冠龙 张彧 唐献超 Chu Guanlong Zhang Yu Tang Xianchao

20世纪80年代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中,有一位爱尔兰血统的美国建筑师以充分融入自然和城市环境的“内敛”设计,创造了许多质朴而又饱含伟大智慧的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加州奥克兰博物馆和福特基金会总部大楼——他就是凯文·罗奇(Kevin Roche)。

1 追随大师的大师

1922年,凯文·罗奇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爱尔兰多湖泊和沼泽的地理特征及全年多雨的气候仿佛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拥有了对环境天生的敏锐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场所的关注仿佛是所有爱尔兰建筑师[1]的共性,也深深扎根于罗奇的建筑作品中。

1948年,在结束了爱尔兰国立大学建筑系的学习后,26岁的罗奇远赴重洋来到美国,在密斯(Mies Van der Rohe)主持的伊利诺伊工学院(IIT)建筑系攻读硕士学位。两年之后,罗奇辗转来到了沙里宁事务所,并在此后十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不同规模、多种类型的建筑设计经验[2]。1961年埃罗·沙里宁与世长辞,罗奇接过小沙里宁手中的重任,完成了他留下的十个知名工程。1966年罗奇与约翰·丁克鲁(John Dinkeloo)成立了新的事务所,开启了职业生涯的黄金年代[3]。罗奇早期受现代主义影响并发展了他的极少主义,后来也尝试过新古典主义,甚至还赞赏后现代主义。他是一位兼收并蓄的建筑师,并不迷信权威,不断尝试和摸索,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罗奇在老沙里宁事务所多年的工作经历,这和当时很多只有清一色包豪斯教育体系背景的建筑师是不同的。

2 凯文·罗奇和加州奥克兰博物馆

1964年,罗奇的代表作加州奥克兰博物馆建成,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的梅里特(Lake Merritt)湖畔,建筑面积23 700m2[4]。作为奥克兰市著名的地标建筑,远远望去,博物馆仿佛一座阶梯花园,自西向东层层跌落。浅灰色的粗糙混凝土平台、墙壁和步道与绿意盎然的北非雪松、灌木相得益彰,迷宫一样的步道系统把阶梯式的花园串联起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来此休闲、眺望海湾的市民公园。加州奥克兰博物馆对于凯文·罗奇的意义非凡,不仅因为它是罗奇第一个独立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罗奇的建筑特点——将建筑和自然整合,以不露痕迹的设计技巧融入大地。

3 加州奥克兰博物馆的城市性

3.1 城市肌理——建筑的历史性

设计之初罗奇深入考察了这座城市的起源、历史和未来的发展(图1)。与大部分美国新城市一样,奥克兰市以网格为基础,规整方正的矩形街区沿着奥克兰湾和梅里特湖向外延伸(a)。在城市发展早期,人口的剧增、土地的扩张使得奥克兰湾被大量的陆地占据,水域面积一度严重缩减(b)。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地块,与原有小块街区形成鲜明对比(c)。随后的发展中,原先被陆地占据的海湾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河岸再度显现,河岸西侧原本均质的街区出现了整合,局部形成了较大的街区(d)。20世纪40年代左右城市出现了南北和东西向的轴线以及节点空间(e)。加州奥克兰博物馆占据的场地位于城市西侧一条东西向轴线的尽端,紧邻河岸(f)。河岸变化是奥克兰市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逐渐形成的东西向轴线是另一特征。

罗奇在接受1993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金质奖章时说道:“建筑通常被认为是静止的建造物。然而,在城市中不止于此——每个城市都在法令、规章或其他方面有所变化,故而饱含建筑的城市能反映艺术自由或经济繁荣的情形如何。这样的文脉感是最敏感的,建筑师在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中应努力去理解,以便在城市加建时既丰富现存物又满足每一个业主的直接目的。[2]”

3.2 城市客厅——建筑的公共性

加州奥克兰博物馆顺应地势,层层跌落的退台处理使其在体量上并不突兀,从外部观看,建筑好似从地上生长出来一般。博物馆以一种媒介的方式将城市和河岸连接,建筑作为城市公园的一部分,其低矮的体量、错落的平台与葱翠的植物互为陪衬,使得城市西侧的轴线并没有到博物馆就终结,而是透过它一直向河岸延伸,海湾被借景而入。当人们辗转于博物馆引人入胜的步道系统之后,在开敞的草坪便可以欣赏到海湾的宜人景色(图2)。

罗奇把博物馆营造成一处公共空间,其意义不仅在于物质空间本身,更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思路——每一个建造公共建筑的行为都能有机会创造城市公共空间[5]。退台花园使博物馆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作为一处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建筑,更向市民提供了一处热切开放的公园,也是一处向游客敞开的城市客厅。

1 奥克兰市中心城市历史发展分析

3.3 顺应地势——建筑的在地性①设计

加州奥克兰博物馆跨越四个街区尺度的巨大建筑体量,充分展示了罗奇的创造雄心。然而,巨大的建筑体量不利于城市交通的衔接,为了提高博物馆两端区域的交通可达性,连接北侧第十一大街及西侧橡树街的车行道路直接从建筑下方穿过,丝毫没有影响城市主干道东西向的车流交通(图3)。在建筑体量的处理上,建筑师巧妙地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顺势而为在西侧设置了两层地下停车库,车库从西侧上层进入,缓缓下行至地下一层。这种顺应地势的退台式建筑布局并非罗奇所创,但因地制宜、巧借高差的设计理念却一直贯穿他的作品之中(图4)。

罗奇生活的年代正是现代主义建筑大行其道的年代,他却保持了独立的思考,并不追求设计风格上的创新,也没有鲜明的符号化标签。罗奇拒绝对建筑风格进行评定和分类,将建筑学定义为“为了找到基于特别环境下的解决方法而沉浸于本质问题的思考”。他说:“我一直都不懂,为什么有些建筑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设计同样的东西、同样的尺寸、同样的风格,即使设计的主题已经发生了变化。[6]”一旦设计过程陷入用预设方案解决假设性问题的体系,设计就失去了生命力。罗奇和西萨·佩里等在沙里宁事务所工作过的美国建筑师都多次谈到小沙里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个别情况个别处理”的设计态度[7]。

2 退台花园形成类似公园的城市公共空间

3.4 城市建筑——建筑的城市性

梅里特湖是整个奥克兰地区的行政、文化及生活中心,周边伫立着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位于湖西侧的市政中心(Civic Center)和阿拉米达县法院(Alameda County Courthouse)以及位于湖南侧的亨利·凯泽会议中心(Henry Kaiser Convention Center)。因此,如何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互动和对话显得格外重要。罗奇并不是孤立地将新的建筑置入场地,而是充分考虑新建筑和老建筑之间的视觉联系(图5)。从平面关系上我们不难发现,加州奥克兰博物馆的三个主要展厅沿着一条流线主轴展开,而轴线的尽端刚好正对着凯泽会议中心的山墙面。人们从博物馆西侧的主入口进入,一路向下,当到达博物馆底端的时候,视野顺着长长的走廊延伸至会议中心的山墙面。而这条精心设计的公众游览路径有效组织了博物馆的空间序列,将位于三层的艺术展厅、二层的历史展厅和一层的自然展厅串联在一起,提供了一系列室内、外过渡空间(图6)。

3 从建筑下方穿过的城市道路保持了街区交通的可达性

4 加州奥克兰博物馆的整体性

4.1 建筑的整体性

博物馆建筑平面和功能组织体现了设计的整体性。正如日本建筑师原广司所说:“奥克兰博物馆的台阶阶梯构图不在于其本身是否漂亮或一个个部分是否有意义,而在于加强了由它所组成的整体而有序的空间之美……[8]”建筑基于场所的整体性概念,采用减法和削割的方法,形成逐级退台空间。在退台下安排主要使用空间——三个功能展厅,它们分别位于三个不同的标高上,下一层的屋顶正好是上一层的室外平台,空间的内与外、上与下相互交织。展厅的一侧是一条主要的交通流线,公共休息区、办公室、储藏间、楼电梯间等辅助用房则布置于地下空间(图7)。罗奇从那些影响既定建筑总体特征的决定因素中抽取主要因素,如基于城市公共性及与梅里特湖的视线关系决定退台体量,然后决定内部空间的组合。“整体来源于场所和外部,它们为处理源于功能需求所规定的内部关系留下了广阔的设计余地[8]。”

4 从室外平台远眺梅里特湖

5 与周边建筑关系

4.2 结构与材料

加州奥克兰博物馆反映出罗奇早期设计深受柯布西耶、密斯等现代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表达材料、表达结构、表达使用功能和表达空间组合,并呈现出严谨、理性的特点[2]”。博物馆主要材料是素混凝土,混凝土既作为结构材料,也作为建筑的表面材料突出自然质地的表达。罗奇采用简单的几何体,以素混凝土易于突出体块的抽象表现,用墙来承接变化的光影,使建筑成为光影的表现场所(图8)。为了展现平台上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混凝土主体结构没有采用方柱,而是采用了具有方向性的墙柱。

4.3 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

“奥克兰博物馆的结构和其覆盖的景观是独一无二交织在一起的[9]”。负责博物馆景观设计的是美国景观大师丹·凯利(Dan Kiley),他的园林作品大多具有规整的外形和清晰的结构,善用规则的几何图案进行设计,并没有追求形式主义。和凯文·罗奇一样,凯利十分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他认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当延续现有的网络结构[10]。奥克兰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凯利的这一观点,几何形的花园在高密度城市中延续着网格状的肌理。

凯利在设计博物馆的景观时,将重点放在了屋顶的花园上,紧紧围绕博物馆周围具有城市特征的大环境。“多层跌落的景观平台与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形成丰富多彩的质感对比,同时又不会对博物馆精美的雕塑品产生喧宾夺主的影响[11]”。

丹·凯利擅长植物的选择和搭配,“对他来说,树木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构成了花园设计的基本结构[12]”。屋顶花园由近180个种植花台组成,由于结构限制,花坛的深度在20.32~91.44cm,因为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需求,必须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和生根要求进行分组。凯利与当地的景观设计师杰拉尔丁·奈特·斯科特(Geraldine Knight Scott)合作,选取了丰富的植物组合,包括耐旱的开花藤本植物、灌木、池塘中的睡莲、生命力顽强的布莱德福豆梨以及速生桉树(图9),这样丰富的组合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屋顶花园中当属首次。凯利的助手乔·卡尔(Joe Karr)回忆说:“我从丹那里学到了建筑和景观的一体性,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延伸的。[12]”

6 轴线空间序列

7 博物馆每层功能分解图

5 结语

“在美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中,没有哪一位建筑师的个人作品像凯文·罗奇那样能如此全面地反映美国建筑从20世纪60年代直至目前各种倾向的纷呈和方向变化的大势……看看他的作品,就可基本搞清美国当代建筑发展变化的时段。[2]”实际上,罗奇一生尝试过许多建筑风格或者说“主义”,但并不拘泥于此——“他(罗奇)是一个不为创新而创新的人,一个不盲从潮流的建筑师,安静谦恭,工作严谨,能构思和创造出伟大的作品[13]”。

在普利兹克奖的领奖台上,罗奇说:“我们应承担起创造环境的责任,并利用我们的职权引导和教育社会去改善它的生存环境,而将判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创造的权利留给未来的时代……建筑艺术是我们留给历史的印记,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做出结论的艺术。我们只能尽力而为。[3]”

*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814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2-R1-7)、南京市墙改办科技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CSC#201706095001)资助。

8 奥克兰博物馆结构体系

9 加州奥克兰博物馆屋顶花园的植物

注释

①在地性(In-Site):原意为现场制造。建筑中的“在地”概念,强调的是建筑物本身与所处的大地以及形成于其上的文化、风土等地域特征的依附关系。“在地”设计的特性是源于自然环境和地域生活,依据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追求建筑的空间组织、建构、材料等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有机灵活地适应自然与气候,与环境相得益彰。

图片来源

1 根据文献[2]改绘

2 线稿图为初冠龙绘制,其余来源于网络

3-9 初冠龙、唐献超绘制

猜你喜欢

罗奇奥克兰建筑师
小小建筑师
70岁华裔律师竞选市议员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女厨师的彩绘世界
地下
一钟破案
奥克兰往事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