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施惩戒教育的困境及破解路径
2021-11-13赵建清杨丽娟孙安若
文_赵建清、杨丽娟、孙安若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经2020 年9 月23 日教育部第3 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1 年3 月1 日起施行。《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惩戒教育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教育手段,文章重点分析基础教育中教师实施惩戒教育的困境和破解路径,以期为关注惩戒教育的人群提供参考。
中小学教师实施惩戒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一,个别教师对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有误解。教育惩戒不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规则》提出,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首先,教育惩戒的属性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不是单独赋予学校、教师一种权力。其次,惩戒教育是要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能为了惩戒而惩戒。然而,个别教师对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存在误解,对目前的法律法规的解读不到位。
第二,社会、家长、学校多方施压。一是家长和社会的压力。正是由于家长和教师间微妙的关系,一旦出现教师稍微惩戒学生的情况,有的媒体就利用家长的心理,大肆渲染报道,以偏概全,夸大实情,误导大众,给教师带来极大压力,从而使部分教师放弃惩戒权的行使。二是部分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个别教师惩戒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没有学校制度可依,有时甚至凭当下条件以及个人经验选取较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很容易造成“惩戒过当”。再加上受戒者即学生也不清楚惩戒内容,很容易对惩戒内容和程度持怀疑态度。
中小学教师实施惩戒教育面临困境的破解路径
认真解读《规则》,贯彻落实。制定《规则》是确权、也是限权,出发点就是将法律规定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权进一步细化,对法律禁止的体罚等教师不当管理行为划出红线,推动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认真解读《规则》,并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学习、贯彻落实。
合众之力,同舟共济。新闻媒体应加强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对所报道的内容负责,同时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教育法律法规,可以通过讲座等方式加强社会大众对教育法规的了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惩戒观。同时,新闻媒体在披露个别教师的不当惩戒行为时,应该秉持辩证、全面的理念,反映教师队伍的主流状况,让公众了解他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普遍行为,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科学合理的惩戒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让社会公众对惩戒有理性认识。
如果学校中没有惩戒,违规的学生便可能目无法纪,守规的学生便缺少保障,在应当实施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义务。学校应保护学生,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权益,以全体学生的长久正面发展为大前提,进一步明晰教师的教育惩戒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应就惩戒的含义达成共识——实施惩戒并不等于体罚,正确实施惩戒对学生有益。
教师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能仅“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学生道德的楷模。要想学生不违规,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就要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感染学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应该通过书籍、媒体等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中对师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以服务学生的心态指导学生的思想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只是简单地把课讲好,而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系统、认真学习与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从而娴熟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合理地行使惩戒权,科学地教育管理学生。
教师应仔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弄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哪些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知法懂法,保证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教师正确行使惩戒权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书籍、教学案例的分析处理等不断吸取经验,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注意力等,掌握自我减压的方式。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学生犯错误时冷静对待、理智处理,合理正当地行使惩戒权。家长和学生应当理解并支持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行使合适的惩戒权,这是对学生的负责、对教育任务的负责,是维护学校和班级正常秩序的一种表现。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为了促使做出不当、不良行为的学生改正错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发展,教师应行使一定的惩戒权,这也是教师应当承担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