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非常人物”的寻常情感
——浅谈人物报道如何“下凡”

2021-11-13杨向明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
关键词:柯林情感

◎杨向明

人物报道是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由头和主体事实,对新闻人物的经历、思想及其精神境界进行反映的一种报道。人物报道和其他新闻的区别在于,人物报道是以“人”为主,写事的目的是为了写人。

人物报道通常关注两类人物,一类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名人,如企业家、科学家等等,一类是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中挖掘出来的典型人物,如劳动模范。从身份、地位、经历、职业等方面来考量,他们都有别于普通老百姓,我们可以称之为“非常人物”。但是,非常人物有着身为人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新闻报道讲究反差性,事实在比较中的反差越大,新闻性越强。从名人和典型人物身上,去挖掘寻常情感,可以带来反差效果,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从而与受众产生共鸣。

一、还原人物的真实情感

挖掘非常人物的寻常情感,首先是要树立平等的理念。生而平等的不只是权利,还有情感。

人类能把情感转换为诗歌、戏曲、绘画,人类能运用情感传递复杂的信息,人类甚至也能创造出改造情感的工具。这也告诉我们,进行人物报道,注重展现人物的情感,尤其是还原人物的真实情感。

非常人物是“人”,也有着自卑、孤独、恐惧,他们的这些情绪有时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强烈。想想看,一位身家数亿的企业家,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他能力超凡、地位显赫,可高处不胜寒,也许他有不为常人理解的孤独。

1999年美国最佳新闻写作奖得主德宁·布朗的话说:“因为我们都有脆弱的时候。暴露某个人的脆弱就像泄露了他的秘密。作为人类,我们都有了解他人秘密的喜好。”是的,我们进行人物报道,就是要暴露出他的“脆弱”。这并非是“揭丑”,而是还原人物的真实情感。只有还原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人物才是可亲的、可爱的、可敬的抑或可恨的,简而言之,就是要有血有肉。

以笔者2004年采写的人物报道《亿万富翁张廷璧摆摊卖豆》为例。张廷壁是名人,文章引言开门见山,“10年前,他和一群创业者生产出风靡全国的红桃K生血剂;8年前,他持有红桃K集团10%以上的股份;4年前,个人资产达1个多亿,成为荆楚首位拥有亿元资产的科学家,并引发轰动海内外的“张廷璧现象”。物换星移,如今,这位传奇人物自立门户,要用一种最普通的豆子再造奇迹。本月19日,他首次向媒体道出他的二度创业历程——”,点出了人物的新闻性。

从教授到亿万富翁,再到二度创业,这能给人很多联想,比如,钱多了怎么花?亿万富翁创业是不是砸钱?开头展示了一个细节以及一个场景,包括了行为和语言,这跟读者猜想的可能不一样。请看:

张廷璧的办公室一角堆放着他的产品花栓豆。他顺手抓起几颗豆子嚼了起来。这些看上去像霉了一样的小小豆子,是他的理想和寄托,是他再度创业的支撑点。他说:“我现在就是要推广这豆子,将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降下来......”

话未说完,有位员工打来电话,询问下午的社区推销活动事宜。他吩咐道:“要放碟子,到我家里去搬电视和碟机。”原来,他要去一个叫幸福里的社区摆摊推销。他没有想到会有记者的突然造访。和几年前的“热闹”相比,现在的一切显得很平静。

这篇报道正文分三部分,分别写梦想、创业和生活,所传递出的信息是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情怀,以及亿万富翁创业也非常不简单。其中,第二部分写张廷壁对创业的感想,如果说开头和第一部分写出张廷壁的朴实,那这一部分是写出他的“脆弱”。如:

“创业很苦”,张廷璧感叹道,接着是短暂的沉默。这是一个小时谈话中,独有的一次沉默。但是,很快,他又神采飞扬,“转型是痛苦的,但是必须的。教授应该走到市场最前沿。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怎能不了解市场呢?”

第三部分借司机之口点出了张廷璧生活的寻常。请看:

给张廷璧当了9年司机的毛先生说,教授是个简单、勤劳的人。这些年来,他依旧穿最普通的衣服,依旧住在武大校园,周末上街依旧坐公汽,集团统一购买的400万元别墅还空在那。

亿万富翁过着寻常的生活,这就是不寻常。所以,寻常与不寻常是互相转化的,转化的程度越高,新闻性就越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明星企业家、知名学者、高级别官员、劳动模范都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这一面是那样的普通,往往又那样的动人。

二、采访人物要把握好三点

记者采访“大人物”时,要不卑不亢;采访“小人物”时,不能颐指气使。只有树立了平等的观念,记者才可能作出精彩的访问。

具体而言,采访非常人物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做足功课。记者的天职是提问,而提问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记者的综合素养,这来自于日常的积累,也需要采访前做足功课。比如,采访一位企业家,需要事先了解的内容包括企业家经历、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发展态势等等。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几乎与新闻事实发生同步,而新闻报道竞争更是日趋激烈,这给记者的独家报道带来更大的挑战,如果所报道人物是出席公共活动,记者还须得知人物的行程,包括何时到机场、何时到酒店。

第二,善于观察。有了采访机会,进行独到的提问,这还不够。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还须善于观察,抓到有意思的细节。这些细节在写作中会起到传神、点睛或烘托气氛的作用。

人物通讯《麻油飘香十年商旅路》的主人公是粮油行业领军人物、福达坊集团创始人郭道雄。文章以办公桌上的饰品开头,很自然地引出郭道雄的梦想。请看:

郭道雄的办公桌上置有两样饰品——芝麻雕塑和水晶地球仪。靠麻油打天下的他,最爱的植物是芝麻。全世界最好的芝麻在中国,中国最好的芝麻在湖北。郭道雄的志向是,用最好的芝麻生产出最好的麻油,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分享其美味和营养。

第三,外围采访。除了查阅资料、现场访问,人物采访还是要注重外围采访,也就是要采访和报道对象相关的人,比如他的生意合作伙伴、同事朋友、员工。这个技巧常常用在采访重大典型人物、知名度非常高的名人身上。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客》杂志为了采访海明威,派出一名女记者来海明威位于古巴的居住地。女记者住在海明威家里,一起出海打鱼,到酒吧喝酒。此外,她还遍访海明威的邻居、朋友、酒馆老板、水手、渔民。在当地住了半个月后,才写出一篇两万多字的报道。

外围采访有助于记者与报道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可使观察更加透彻、清晰,报道更加客观全面。财经作家吴晓波说:“面对商业人物和商业故事的复杂,以及对人构成的内心煎熬,是这个行业外的人们很少能感知的。一般人均认为,商业无非是金钱的游戏,冰冷得很,其实,它真的关乎人的堕落、成长与修炼。我与你常常有同样的心境,你不能沉溺太深,否则真的无法自拔。职业的道与术,入与出,是个纠缠得很的话题,任何人生或故事,说到头来,一定是无言。所以,有时候需退后三步,或有斡旋和创作的空间。”

三、注重使用直接引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性化被日益广泛的提倡。对于人物报道而言,人的情感表现得越充分,越具有人性化。那么,人物情感如何展现呢?最佳方法是还原生活场景,包括对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或周围环境的还原。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德希瓦尔说:“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

很多人往往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要让你的报道充满生气,这意味着要使用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非虚构报道中真人的对话,它会使你的写作显得可靠和真实。它们改变了文本的节奏,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听’到同期声。”

笔者采写于2005年的《世界建筑大师的江城情结》是对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柯林·达尔顿的专访报道,就大量使用了直接引语。可以说,这篇报道就是由引语贯穿起来的。在此列举几个自然段:

“武汉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城市,在地球上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城市”,柯林如此解读他对武汉的迷恋,“城市的特征来源于人。建筑和公园,其他城市也能找到。可是人是独特的。武汉人十分关注周围的环境,热爱长江、湖泊,我也想加入其中。”柯林的赞美令每位武汉听者惊喜。“那么,您觉得未来武汉规划的方向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要规避哪些弊端?”面对记者的问题,柯林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渺小的人,可是你问了我一个巨大的问题。”

柯林很庆幸自己从小生长在农场里,得以亲近大自然。“父亲是一位木匠。翻开欧洲人的历史,回到17世纪,每个人都和木匠有关。木匠和自然有着美妙的关系。母亲温柔、富有涵养,热爱自然。我继承了父亲的职业,也继承了母亲对自然的热爱。”

“是不是从小热爱自然,所以当上了建筑设计师?”柯林的回答相当幽默,“只是一个意外!”

“那时还没有‘环保主义’、‘科学规划’等等现在时髦的名词。当时不管设计任何东西,首先考虑的是自然。自然是广泛的,比如风从那边吹来,对居住有什么影响。我们要把建筑轻轻地放在地球母亲身上。”

透过大量引语描写,建筑大师柯林·达尔顿的睿智、风趣、谦逊,立刻展现在读者眼前。

结语

近年来,人物报道受到媒体、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在新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并展现出新的活力。从传播效果来看,以“人”的生命体验、情感经历、思想观点贯穿全篇的新闻,更能吸引受众产生共鸣。简而言之,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是做好人物报道的必要途径。

注释:

[1]安雅·谢芙琳、埃默·贝赛特:《全球化视界:财经传媒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柯林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求婚43年,他终于娶到人生挚爱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等到烈日都温柔
本期人物:柯林・冈下胜美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