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报道为例
2021-11-13◎高燕
◎高 燕
在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作为首批江苏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从盘活资源、激活思维、用活人员入手,创新机制,提升能力,激起媒体融合创新“一池春水”,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盘活资源,从“单曲循环”到“四曲联奏”
今年年初,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优化整合原报社和广电总台下属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新媒体共4家单位10余个发布平台,成立新闻融合传播中心,打造新闻资讯类微信号“偶俚张家港”和生活服务类微信号“遇见张家港”,粉丝量超63万,其中“偶俚张家港”在江苏县级融媒体微信榜单上名列前茅。中心搭建“中央厨房”,打通省“荔枝云”平台,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凝聚强大的宣传报道合力。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整合,更是盘活资源后发生的“化学反应”。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成为检验媒体融合成果的良好契机。
一个“快”字道出了“加速度”。新闻传播,唯快不破。记者提供素材、美工设计模版、后期精心剪辑,分工明确,配合密切,那边身披大红花的动车车头整装待发,这边就已收到“靓照”做成了15秒短视频。短视频的模版设计成报纸号外形式,仿佛是一张会动的报纸。不少读者看到后纷纷转发、点赞,留言“太惊喜”。
一个“全”字展示了“新力量”。当天,图文、海报、短视频、直播精彩纷呈,于网、端、微、屏各平台全面开花,带给用户强烈的全景式体验和交互式感受。晚上,报纸又对新闻进行了二次落地,既有对大桥建设的回顾,又有对大桥通车后的展望,四个图片版面大气磅礴。第二天,不少读者将之发在朋友圈,表示“很有收藏价值”。
“策、采、编、发”流程实现再造,现代传播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所表现的主题内容相对集中,所呈现的个体形式相对独立,令人耳目一新。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打破了各部门“单曲循环”的传播方式,以“四曲联奏”之势弹奏出新闻融合传播的雄浑交响乐。
二、激活思维,从“自弹自唱”到“共情共鸣”
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采用“兵团作战”模式,组建微信运营、视觉包装、美工设计等工作室,大家每天想选题、比创意,相互配合又暗自较劲。指挥部则对选题进行汇总,统筹安排,事后对传播效果进行数据分析。为选题“把脉问诊”、为作品“形象设计”已经成为媒体融合每天的“重头戏”。
思维的活跃度决定了用户的活跃度,选题必须跟着用户需求走。这好比烹饪菜品,每天,记者把“原材料”送入“中央厨房”,如何把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原材料”烹制成一道道精美的佳肴,则考验着编辑记者的功力。今年对于张家港人来说,最热切的期盼莫过于沪苏通大桥通车。4月20日,沪苏通铁路赵甸至黄渡段开始联调联试。紧扣这一新闻点,记者提前谋划、预先准备,制作的推文《今天!从上海出发的列车来张家港了!》迅速获得10万+的阅读量。推文内容简洁有力、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标题直接、形象生动,满足了张家港人对通车的期待。5月30日,上海至南通的首趟试运行列车——C3816次动车组列车从上海站出发。如果还是使用和之前一样的报道手法,不仅内容单调,乏善可陈,受众点进去难免还会产生大失所望的感觉。这个时候,尤其考验“厨艺”。编辑避开常规报道手法,巧妙构思,主打一条探访高铁站的vlog,帅气的主持小伙带领受众直击高铁站建设现场。《刚刚!C3816次动车到达张家港站!》迎来了又一个10万+。发现新闻、报道新闻,一定要紧紧抓住顾客的“味蕾”,才能迎来更多的“回头客”。
要和用户产生“情感共振”。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当天,张家港一位106岁的百岁老人守在直播屏幕前。记者了解情况后,迅速采制图文,于“今日张家港”APP客户端首发,之后又跟随其家人录制了老人看大桥、游高铁站的视频,通过时间轴深度挖掘老人和桥的故事,辅以新旧图片对比,令故事更加完整。人的活动和思想情感赋予整个新闻报道以灵魂,令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动。有意思的是,记者在挖掘新闻的时候还寻访到了一位“追桥”少年。当时就读于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林镓陈曾用一年时间,以定格照片的方式完美记录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合龙、通车,因为“这种方式能让大家感受到国家强大的基建力量”。一老一少,相映成趣,映射出张家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浸透着浓浓的人文精神。新闻故事“带着露珠、冒着热气”,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介传播形式,取得了不俗的阅读量,留言区的读者互动也非常热烈。这些新闻的价值就在于把人们心中的感受表达了出来,找到引爆点,激起共情,引发共鸣。
从“独自的狂欢”到“需要你点赞”,作品好不好,用户说了算。所有高流量的获得都根植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层次寻找共鸣点和传播点”,这才是增强用户粘度、赢得受众关注的“不二法门”。
三、用活人员,从“单一兵种”到“全能战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并要求新闻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归根结底是人的融合。
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常态化开展“融媒夜学”活动,邀请媒体界专家授课,组织同行交流,学理念、学方法、学技能。一方面帮助老员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加快新媒体队伍的组建。全力培育视觉工作室,每月面向全体采编人员征集短视频进行评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此同时,鼓励采编人员、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跨部门自由组合,成立一批融媒体工作室,实现资源嫁接,跨界生产。
理论打基础,实战见真章。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把重大事件报道当作“练兵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全媒体报道是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有的记者拿起手机对准自己,眨眼功夫就成了主持人,一条条VOLG轻松上线;有的记者抓取图片,稍稍加工,一张精美的海报立即呈现;还有的记者现场完成短视频制作,赶回单位后又写文稿又剪片子,“十八般武艺”全使了出来……“一支笔”打天下已经成为历史,单纯的稿件采写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传播需求,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多种媒介形态新闻生产技能。
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直播是全媒体报道中的一个亮点。直播以技术融合链接平台终端,实现了“三个首次”,即首次实现了网络直播车与电视转播车的多讯道串并联,首次实现了电视、广播、网站、客户端、微信、抖音等多平台的同步直播,首次实现了包括现场演播区、启用仪式区、探站点位、站台点位、无人机点位等5个点位、13个机位的直播切换。直播当天,在线观看人数超26万。参与这场直播的团队大部分都是在一线采访的记者。他们转战幕后当编导,做策划,写文案。从选定主持人、邀请嘉宾到确定直播路线……看似“分外”的工作,大家都干得得心应手。
一轮又一轮的练兵让想干事、愿干事的人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融媒“尖兵”。能写能讲能策划,能拍能修能剪辑,大家都在对自己的职业重新进行定位。既要厚植内容优势,又要创新表达方式,这才是争取用户、留住用户的正确打开方式。
资源利用最优、用户思维至上、人才队伍“升级”,这一切为媒体融合注入了“源头活水”,创新活力加速释放。让新闻报道新起来、快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春天的故事”越写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