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值日不容易
——劳动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意义与途径
2021-11-13邹俞珍
文_邹俞珍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一样,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德育的渗透自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拓展到劳动教育之中,围绕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从劳动观念、劳动态度与劳动实践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自觉遵守劳动规范,树立正确三观。值日活动作为小学生最常接触的劳动实践活动,自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卫生打扫上,教师应基于“德育在行动中”的理念,将德育渗透到劳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在劳动中升华思想,进而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丰富值日内容,通过劳动践行德育实质
在值日活动中,部分教师往往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教室环境的清洁打扫工作。学生多是将值日视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很难在值日活动中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习惯。爱劳动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习惯、态度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养成优良的劳动品质。小学劳动教育涉及日常生活劳动、自然种植等方面,值日活动则往往局限于教室环境的清洁整理,自然难以让学生在劳动中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仅能起到锻炼劳动技能的作用,难以从观念、思想上进行德育熏陶。鉴于此,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应从值日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入手,将劳动技术课内容引入值日活动,使得学生在值日活动中生出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改变对值日活动的刻板看法,自觉养成主动劳动的优良习惯,进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例如,在值日活动中,教师可以增加布置教室环境、设计与制作班徽等环节,让学生将教室当作自己的“家”,在值日活动中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布置和装饰教室,将看似平常的值日活动打造成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能依照自己的方式去维护教室环境整洁、装饰教室环境,从而形成“主人翁”的意识。改变教室原有的旧模样,也能让学生对劳动生出热情,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改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主动劳动的优良习惯。
拓展值日形式,通过生活细节渗透德育
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青少年养成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鉴于此,劳动教育就不能停留在理论上,更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制度管理上,值日活动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参与劳动实践的主要途径,无论是值日内容还是值日形式,都要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应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找准契机,在劳动教育中贯彻“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思想,全面渗透德育。例如,教师可结合“自行车的使用和维修”“手工缝制”等章节的内容,号召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变废为宝”等活动,先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丢弃的一些物件;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将一件件废弃的物品制成受人喜爱的艺术品或是有用的物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再由其他人对成品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劳动的滋味,意识到劳动的不易;最后,实现活动的课外拓展,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创作出的成品通过摆地摊赚取零花钱或“送温暖”交给有需要的人,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切身体会到父母工作、挣钱的不易,从而学会向父母、向亲友感恩、向社会服务。
融合社会资源,有效开展值日活动
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密切相关,校园环境也会影响社会风气。劳动教育不仅要随着德育渗透的实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师也要基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针对一些被扭曲的观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舆论环境之中,抵御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提高劳动素质。因此,教师不能缺席值日活动,反而要在值日活动中,结合实践向学生讲解“劳动最光荣”等内容,将值日从一项不得不做的班级任务,转变为自觉向班集体贡献自我的活动。值日活动中,为进行爱国教育,引导学生将学习、自身成长和社会未来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生活需要以及学习需求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与到值日活动之中,通过学习劳动理论知识、了解生活中的劳动资源、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与工艺性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优良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通过组织学生进入社区、乡镇、企业开展参观、劳动体会等活动,开展对学生的劳动理念、生活态度等教育活动,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贡献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打下优良基础,增强其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观念。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中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培养属于德育范畴,在值日活动中渗透德育,应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创造性,从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