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c小调32变奏曲》
2021-11-13张诗祎
张诗祎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c 小调32 变奏曲》是贝多芬中期变奏曲中的精品,体现了贝多芬对于c 小调的情结,更集中表现了他的英雄性和斗争性。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结构分析、不同版本演奏的评价三个方面来集中研究。
一、创作背景
变奏曲在古典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变奏曲贯穿了贝多芬整个创作生涯,他的变奏曲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大多数变奏曲都与莫扎特的相仿。曲子中的变奏主要围绕主题展开,并在其中加入华丽的技巧。《c 小调32 变奏曲》属于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几乎趋于成熟,突破了莫扎特和海顿一直以来在旋律和创作手法上的固定思维。
二、结构分析
(一)主题分析
《c 小调32 变奏曲》的主题非常短小,只有八个小节。这八个小节主要由小快板构成,右手大量的复附点音符加强了舞曲式的风格。连续的上行,突出主旋律,让音乐的音响效果富有活力。加上左手的三和弦作为伴奏,不断向下进行,使曲子错落有致,收放自如。前两个小节是c 小调的不断模进,而后变到F 大调,并且两手开始反向进行,最后又回到c 小调。在这段乐谱中,强弱的变化也十分明显,这种明显的力度变化、节奏变化和调式调性变化让主题达到了和声的稳定,简短而有力,使后面的三十二个变奏都能坚定地围绕着这个主题,但是又不拘束于变奏的发展,丰富了曲子的色彩,加强了曲子的统一。
(二)变奏分析
前三个变奏连接紧密,主题大致相同,在和声方面也都是把主题放在了低声部,通过连续的下行分解和弦来表现。
变奏一,是对主题的延续,把主题中的琶音进行了分解,又做了同音反复的处理,再辅以跳音和连音,形成活泼、明快的高声部。左手低声部的处理采用分解的十六分音符和富有跳跃性的同音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增强了变奏的延展性。
变奏二为了呼应主题,出现了新的和声进行。这种进行既代替了原有的和弦,又与主题相通。
变奏三是左右手的反向进行,运用了同音的反复和分解和弦来烘托高低音声部。第三变奏中出现了新的元素,第三小节的左手采用了大三和弦,增强了音乐的明朗性。所以说第三变奏在音响效果上要高于前两个变奏,但是又没有脱离,使前三个变奏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变奏四整体上是节奏明快的小步舞曲风格,左手为了突出主题,采用了连续下行的低音。
变奏五的右手先是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休止的交错进行,而后变为八度的八分音符进行,右手的分解琶音和弦与左手的下行半音形成对话,在第六小节降A 处突强以突出主题。旋律隐藏在左手的声部中,和声织体变得模糊。
变奏六的风格是明快的小步舞曲风格。先是四个雄厚的柱式和弦,震撼人心,后面连续的三连音又让风格变得轻松愉快。
变奏七的旋律和主题隐藏在左手的半分解和弦当中,以半音的下行进行。
变奏八的双手都采用了大量的半分解和弦,左手厚重的八度和右手的八度为主,三度、四度音程为辅,通过连音线突出旋律。
变奏九与主题相符,与前面的变奏结构不太相同,和声清晰,曲风抒情,右手的上行作为主旋律,中声部的六连音起到衬托高声部的作用,并且与低声部交错呼应。低声部是下行的较弱的进行。
变奏十的高声部采用八度的下行和连续的切分推动音乐的情绪,低声部由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跑动来渲染色彩,使这一变奏在和声上非常华丽,区别于其他的变奏,让人耳目一新。
变奏十一的和声织体与变奏十相同,高低声部变换了位置,给人一种力量。
变奏十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变奏十二开始全曲进入第二个部分,从c 小调转到明朗的C 大调,音乐的色彩在三个声部的烘托下显得非常饱满,调性的改变使音乐情绪发生了改变,高低音声部都有一个上行的旋律线,左手营造出安静的氛围,主题与之前的变奏相似,但是在音乐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变奏十三的变奏手法与变奏十二相同,高声部采用十六分音符,低声部和变奏十二的高声部一样,结尾也采用了和变奏十二同样的结尾。
变奏十四的高声部采用了和弦音、经过音、辅助音形成三度的关系的手法,低声部是对变奏十三低声部的延展,流畅平稳。
变奏十五的双手运用连续的三连音,高声部使用加强八度的切分手法,低声部使用分解和弦,让平静中多了一丝柔情。
变奏十六的低声部与变奏十五相似,高声部的十六分音符与低声部的三连音形成一种错位的美感,这一变奏依然是轻松的情绪,C 大调到此结束。
变奏十七的调性回到了c 小调,左手与右手表现柔和,上声部和中声部与下声部结合,开始了自由卡农与和声结合发展。
变奏十八的低声部中突如其来的柱式和弦打破了平静,情绪开始热烈激昂,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做六连音和七连音的快速上行,每一小节都有为了强调主题的渐强,让这个变奏跌宕起伏。
变奏十九的左手不断交替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衬托旋律,高声部与低声部反向进行,旋律隐藏在上行的分解和弦和三连音当中。整个变奏紧张激烈。
变奏二十的高声部由连续的切分音和柱式和弦组成,搭配左手连续的三连音,为变奏二十一感情的爆发作铺垫。
变奏二十一在音响效果上显得紧张尖锐,把声部提高了八度,并且把变奏二十的声部调换。
变奏二十二处是所有情绪的集中爆发,犹如火山喷发带来全曲第三次高潮,高声部和低声部互不相让的八度,铿锵有力。
变奏二十三从强突然转换到弱,让人猝不及防,音乐一下子又回到了静谧祥和的氛围。旋律隐藏在高声部的半分解和弦当中,低声部的半音下行烘托主题,神秘感扑面而来。
变奏二十四与第一变奏的手法相似,旋律在高声部的分解和弦和三连音中以及上行进行中添加了装饰音,增添了轻松幽默的气氛。低声部是烘托主题的三和弦。
变奏二十五大量运用了前一变奏中的装饰音来装饰高声部的辅助音,低声部中规中矩,用四个一组的下行跳音映衬主题。整体表现出轻松的舞曲风格。
变奏二十六与第五变奏形成呼应的波兰舞曲风格,节奏热烈,情绪激昂。
变奏二十七左右手交替进行,相互模仿。
变奏二十八在感官上有夜曲的风格。左手的分解和弦,配合高声部连绵不断的和弦外音,使曲调悠长平稳,具有忧郁气质,为以后的爆发作铺垫。
变奏二十九的高低声部反向进行与变奏二十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解和弦和六连音的结合,气势恢宏。
变奏三十的力度急转直下,与变奏二十九形成鲜明对比,双手力度都变弱,整个变奏风格压抑。
变奏三十一给人厚积薄发的感觉,沉寂以后用右手的八度和左手的三十二分音符衬托。五连音与七连音的完美结合加快了速度,给变奏三十二埋下伏笔。
变奏三十二的力度变化多端,篇幅较长,共有50 个小节。作为全曲的高潮,巩固和扩大了主题,前七个小节运用上行的七连音和五连音交相辉映,第八小节到第三十六小节都是对内容的扩充,第四十七小节推向情绪的高峰,又以p结束呼应主题。
三、不同演奏版本的评价
(一)基辛
基辛可谓俄罗斯现代的天才钢琴家,他才华横溢,激情四射,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他演奏的《c 小调32 变奏曲》色彩华丽,速度变化丰富。演奏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但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变幻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让曲子富有张力,给人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
(二)克劳迪奥·阿劳
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演奏贝多芬的权威者,他的琴声有一种魔力。他的老师是贝多芬学生的学生,某种意义上他跟贝多芬很有渊源,可能是因为这种关系,他对贝多芬作品的处理比较谨慎。早期他的演奏速度偏快,注重卓越技巧的体现,中年以后他的演奏则更加成熟稳重,速度减慢,开始加入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变奏的弹奏也比其他版本要慢很多。
(三)拉赫玛尼诺夫
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我们比较熟悉,让我们记住他的不仅是他那双大手,更是他超群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相较贝多芬、基辛、克劳迪奥·阿劳是最快的,只有7 分58 秒,他将曲子的高潮设计为两次,出现在变奏六和变奏二十四。由此可见,他的快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弹出了乐曲的张力,赋予其新的生命。
四、结语
变奏曲作为贝多芬创作生涯中的一大高峰,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典范。变奏曲可以说贯穿了贝多芬整个创作生涯,他在大量的钢琴作品中都运用了变奏曲,直到对于变奏曲的使用炉火纯青,其中很多作品都可以称之为经典,值得我们去学习。这首《c 小调32 变奏曲》中大量地运用了分解琶音、柱式和弦、八度和快速的连音,每个变奏中都有对于主题的呼应,风格独特却又息息相关,风格不停地转化,推动曲子走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目前这首曲子的普及度还不高,很多方面还没有研究到,希望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能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变奏曲,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