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非遗文化资源创新开发研究

2021-11-13沈杰周继洋王雯莹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上海

沈杰 周继洋 王雯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如何实现创新性保护开发备受社会关注。上海非遗资源呈现出鲜明的近代工商业文明特征,在我国非遗体系中独树一帜,保护与传承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稳步推进现有非遗保护措施的基础上,上海要进一步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的路径,使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一、上海非遗资源保护与开发路径

上海基于自身非遗资源的优势,以保护为主线,积极拓展新模式新渠道,持续探索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多元路径。

(一)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1.加强保护工作机制建设。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海历史文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5月1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立法明确以“保护”为主线,建立由政府多部门组成的市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市级非遗协会和非遗保护中心,形成了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保护工作专职机构与民间组织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

2.建立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2005年上海启动覆盖全市的非遗资源普查,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2006年发布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和2019年发布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共认定、公布六批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相应的传承人。

3.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12年正式设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配套管理办法对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专项资金补助,逐步形成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专项资金配套体系。四是组建长三角非遗联盟。2015年11月,上海市、重庆市、西宁市、拉萨市、昆明市、成都市、长沙市、南昌市、合肥市、南京市和武汉市11个城市共同签署《长江流域主要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2020年9月,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长三角非遗守护联盟,长三角非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常态化长效机制建立。

(二)持续探索非遗活化利用路径

1.“老字号”率先探索非遗开发方向。国家级非遗项目周虎臣毛笔采用定制、分系列的策略打造非遗产业链,推出“传统名笔”“名人名笔”“名帖名笔”和“名技名笔”四大系列共计300多款产品,尤其是“定制毛笔”项目确立了品牌的市场独有性,年销售量达200万支以上。老凤祥积极加强与国际首饰推广组织的联系,联手国际机构进行各类新品开发活动。

2.搭建非遗开发利用新平台。2016年12月,位于枫泾的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开业,立足非遗保护、传承和发扬,建立非遗数据库和线上线下互联网互动平台。2017年3月,内设非遗展览、非遗表演、非遗传习、数字非遗和非遗美食五大功能业态的上海大世界重新开业,致力于打造非遗活态传承平台。

3.打造非遗购物节庆。2020年6月推出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以“文化上海云”和“抖音”为线上主平台,推出统一的活动标识,对参与活动的非遗店铺进行集中展示推介,涵盖传统工艺、非遗美食和非遗文创等门类近300家网店,汇集非遗主题产品上万款。

(三)着力推进非遗国际化进程

1.渗入非遗国际影响力。依托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在其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上线“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等方式积极开展非遗项目海外宣传。支持朵云轩等企业举办以“江南百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巡展为代表的非遗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非遗海外影响力。

2.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至2020年已连续举办八届的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已经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上海友好城市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连续六年举办的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汇集国内外非遗传承人、设计师、手造工作室,打造非遗互动交流、创新转化的国际化平台。

3.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南翔馒头在东京六本木开设了全球第一家海外南翔小笼馆,在保留传统装修风格的同时,迎合日本消费者的消费观定位为精品高级餐厅。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携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和昆曲《琴挑》《秋江》《游园惊梦》登台东京国立剧场,连演三场,一票难求。

(四)积极扩大非遗宣传渠道

1.利用重大活动平台。依托北京奥运会、米兰世博会、进博会和长三角文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进行非遗宣传推广,支持通过社会力量举办“江南百工——首届长三角非遗博览会”“天工开物——非遗全国精品邀请展”以及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等品牌展览活动,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2.“线下+线上”宣传相结合。在群众艺术馆设立非遗图书馆和“上海故事”主题展馆,依托大世界、群艺馆等空间定期举办非遗主题系列活动。开通上海非遗网与“上海非遗”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公众宣传、推送非遗知识,并举办系列线上活动。

3.推动非遗保护文教结合。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推出“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品牌活动,打造12条“非遗之旅”路线。

二、国内外非遗资源创新开发案例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遗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的非遗资源开发案例,有助于为上海进行非遗保护开发拓宽思路。

(一)以现代技艺打通非遗产业链上下游

龟甲万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食品公司,创立于1917年,其起源可追溯到1630年,主要产品包括酱油、食物调味料、烧酒及清酒等。龟甲万运用现代科技把传统工艺延展开来,不仅把酱油做成了一个承载着人们共同味觉的文化产品,而且纵向供应链非常惊人,往下游通过调味品改造法式大餐、意大利餐、中餐、韩餐,往上游延展到去意大利种大米、延展到土地的多层次生态修复。龟甲万还设立了博物馆讲述民族悠久的故事,开发了酱油冰激凌等新跨界产品。每年海内外有近2万年轻人到龟甲万求职,其中不乏哈佛、牛津和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精英才俊。

(二)选定时尚界制造产品营销事件

Lavazza咖啡是意大利家族企业,成立于1895年,75%的意大利人都是其忠实粉丝,并占据了45%的海外市场。其尤为擅长基于具体事件而进行的线下营销,以贴近时尚策略打造自身高端的产品定位。如与伦敦时装周合作超过十五年,每年伦敦时装周期间,Lavazza咖啡都会在其位于布鲁尔街的分店以及移动巴士上为各路时尚精英提供咖啡,聘用时尚设计师为Lavazza设计一些特定图案,用于杯子、移动巴士乃至T恤上,让品牌增添更多艺术、创意的元素;再如网球四大满贯赛都已经被Lavazza咖啡攻陷,Lavazza还会邀请体育明星在特定时间为顾客服务。

(三)产品和非遗嫁接实施“逆向营销”

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被纳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中国台湾啤酒头酿造公司利用二十四节气的概念,采用不同季节的作物酿造成节气啤酒,如“谷雨”以高山乌龙茶作为原料,而“小寒”则以屏东可可豆为原料,并且根据不同的节气在包装上配以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充满中国风的节气啤酒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并勇夺世界啤酒大赛和日本亚洲啤酒大赛等海内外多种奖项。节气啤酒借非遗概念打响品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助二十四节气的传播,通过“逆向营销”实现双赢。

(四)民族非遗文化与国际高端品牌跨界合作

藏羌织绣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通过参加香港(中国)国际授权展逐渐打开国际市场,其在融合羌族文化、藏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的《十二月花》《莲花化生图》等多幅作品频受大牌青睐。2014年杨华珍陆续与植村秀、星巴克、荷兰梵高博物馆等十多家品牌合作,通过艺术授权、设计等合作的收入超过800万元。2020年在香港(中国)国际授权展上成功与爱马仕签下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了藏羌织绣的品牌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三、非遗文化创新开发利用的建议

开发利用是让非遗传承“活起来”的有效路径,要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以符合当代审美、结合生活需求、创新展现样式为理念进行开发,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

(一)用当代语言诠释历史优秀文化

探索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顺应时代变化的特征,渗透到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把商业、文化价值进行更深层次提炼、挖掘,要承载功能要素,实现原有功能和新功能的转换,才能获得保护的持久动力和合理利用的可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可进行深度融合,将非遗产品、非遗文化展示、非遗艺术活动充分融入历史文化建筑等载体中,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和科技手段,可以产生全方位的艺术效果。

(二)依托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平台

立足自身非遗优势资源,依托进博会等重大贸易平台,上海时装周、上海国际设计周等新型国际文化交流交易平台,非遗行业内的展会交易平台,以及上海大世界等非遗展陈活动空间,并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IP授权展,寻找合作契机,争取与欧美、中东等实现文化贸易出口。

(三)增加非遗产品的现代设计感

非遗资源转化成市场化有生命力的产品必定是经过改良创新并被赋予现代设计元素,因而,一方面要支持“老字号”等非遗传承机构加强与国内外设计公司的合作,创新薪资机制,引入专业设计师;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非遗传承人在保持技艺的本真性的同时勇于创新,提升作品的社会性、市场性,加快补上美学素养、设计学概念等缺失的必修课,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国际眼光和设计能力。

(四)大力培育非遗传承人才

支持社会力量和非遗行业协会系统梳理上海非遗文化资源,选择有产业化可能的非遗项目制定非遗开发利用目录。搭建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非遗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优化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设置现代设计课程,提高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产业化意识,并进一步培育有专业知识、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促进非遗与教育深度融合,深化非遗进校园项目效应,培养未来非遗传承与非遗产品购买的潜在受众人群。

(五)营造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良好生态

构建多元合作参与机制,不仅要通过政府主导,发挥本土非遗传承人、文化从业者的作用,更要引进外部的非遗研究机构、文化企业和文化园区开发商等,营造非遗开发利用的良好环境。注重营销环节,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非遗产品线上平台以及集展示、销售和体验于一体的线下实体店,形成市场化的非遗同类产品价格体系。出台非遗创新开发的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其中,对于创意设计新、技术含量高和市场潜力足的非遗产业化项目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上海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