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佰》中的个体英雄与国族想象

2021-11-13秦鹏举QinPengJu

电影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八佰小人物英雄

秦鹏举/Qin Peng Ju

在档期不断调整中,《八佰》终于面世。据《中国青年报》统计:“《八佰》破2020单日票房全球纪录。单日票房2.06亿,累计票房5.8亿,观影人次近1500万。”该片在亚洲首次全片使用IMAX摄影技术拍摄,众影星和巨额投资打造的银幕“奇迹”引起观影欲望理所当然。但除此外,笔者以为造成其观影热潮主要有两大点:一是对小人物悲剧书写的同情共鸣。与前期的《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等战争题材电影一脉相连,《八佰》也突出了历史中的小人物命运,但其视点却由海/境外冲突转移至国内战场,人物的悲剧性意味更加鲜明。而电影《1917》的“战壕”特写,似乎为“四行仓库”深描的流行打下了基础。二是电影发行时刻的历史性当口。新冠疫情后,面对世界封闭时刻所造成的时空压抑,尤其是精神压抑,在舒缓期易形成人流“蜂拥”现象。观影潮的出现就是一个鲜明例子。另外,西方国家部分别有用心者在疫情中有意炮制的国际意识形态剧烈分歧和争端似乎也对中国内蕴“民族主义”式的电影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本文论述的焦点在于《八佰》如何关照个体生命?它如何书写历史的真实?电影如何在个体和国族之间平衡,去塑造历史的瞬间或英雄形象?

一、个体生命的关照

《八佰》中的人物,淡化传统电影中的主角光环,呈散点透视,多线索平行发展。该片可谓众生的“浮世绘”。所刻画的人物五花八门,性格多样,地域多元,行业有别,语言特色各异。粗略数来,里面刻画了五大主要人物类型。一是正规军的老练和勇武。如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实为团副)、副团长上官志标、副班长陈树生、山东老兵等人物的刚烈性格。而刚烈中又有不同,谢晋元老练稳重,上官志标严明服从,陈树生刚猛勇烈,山东老兵沉稳急性。当然,影片也塑造了日军的残暴和铁血敢死之决心。二是“杂牌军”的“贪生怕死”。如职业逃兵“羊拐”,精于算计的“老算盘”,兵油子“老铁”,新兵蛋子“端午”等。他们操着不同的地域方言,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因历史的阴差阳错而会聚到一起,成了四行仓库死守成员中的一员。三是苏州河对岸的各种人物。他们大多由冷淡的观望到日渐关心和揪心,里面有爱国人士何香凝的凝重愤怒、淡江大学教授的义愤填膺、帮会老大的单刀赴会、赌场老板的挺身而出、冒死献旗手杨惠敏、西方各国记者的围观拥堵和中国记者方兴文由出卖情报到誓死跟随国军。此外,还有戏班人员的唱作念打、混乱中偷包子的路人、大学生的理想化参军、送葬队伍的唢呐声、贫民救济团的呐喊等。可谓众声喧哗,共同营造了一场生死共情戏。四是飞艇上的国际观察员。他们是西方强国派出的战情观察使团,负责监督战情,防止非法越界等事宜。作为调停和中介者,他们高高在上,时时以“上帝”和警告口吻充当银幕的独白成分,也是剧情的推动者,作用不可小觑。五是躲在幕后的国军统帅将领。各路人物的对话,无不凸显着国军高层的腐败和无能。尤其在特派员到来时,这种无能就到了引爆点,所谓的阻击,就是一场“表演”。“所有的战争,背后都是政治。”无疑,这是现实对人性最大的阉割。

在各色人物的刻画上,端午无疑是一个重点,影片见证了他的无名、恐惧、烦恼、梦想、成长和成熟,最终拼死护持即倒的青天白日旗。但这种渲染,是和更多的小人物共同成长的,而不是如传统电影中的一家独秀。这一观念至少部分导致传统电影主角光环效应的瓦解。应该说,这是电影革新史上的浓重一笔,呼应了和平年代的普众化视野,它改写了电影主流观念的偏执,使得众生平等、电影狂欢化理念开始普及流行,虽不由其始,但也因此而更盛。

“八佰”的大写之“佰”,实则是有个体生命温度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数字。“佰”字的凸显,意味着大写的“人”的站立。而所谓阻击战,很多都是没有实际战斗力的“乌合之众”组成的临时队伍。其中,最“贪生怕死”的是“老算盘”,他是众生相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几次外逃不成,其中一次为防止被偷袭的日军发现,竟然还失手溺死了一个同伴。这是一个可怜可恨的人,但也是一个真实的人!最后一次外逃被发现,他跪求端午放了自己,并涕泪俱下:我只是一个不会使枪的生意人,我真的怕死,我不想当英雄,我只想活着。可是谁不想活着呢?端午潸然泪下。他们只是一群错置时代的鲜活个体。

对个体生命的敬畏,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影片凸显小人物的命运悲剧,契合全球化时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具体来说,是导演管虎的个性化观念使然,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在《老炮儿》等影片中,就有这样的突出观念。“羊拐”与“老铁”那一段生死诀别前关于女人的段子,毋宁说是导演置于生死一线的“惨然一笑”,他需要的就是这样淡定。枪杀日军俘虏画面,与其去讨论历史的真实性,还不如说是为了揭露人性的另一种可能性。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导演有意设置了重重对立,所要展露的,不仅是影片的历史性,更有当代人对生命的存在维护和人性的可能性追问。

管虎在《八佰》中的个体生命张扬和多元视角,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急凑,而是有着他个人一贯的美学抒发。早期的电影,他置人物于城市的传统与现代的抗争中,张力凸显的同时,个人主义的美学特征已蕴含其间。如《头发乱了》《浪漫街头》《西施眼》《谁动了我的幸福》等,而《老炮儿》是此类型电影的集中典型。张学军作为老北京的“混子”,固守着他心中的传统,为兄弟两肋插刀,做人讲信用,更不会“两面三刀”。客观讲,这一江湖“道义”在当代飞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导致人性的迷茫反而有其精神价值。新一代的“混子”迷失在钱、权、色的利益旋涡中,而为了解救自己的儿子,老炮儿挺身而出,这又顺势牵扯出周围的一帮老炮儿,影片聚焦传统“混子”与新生代“混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对个性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失去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召唤隐隐可见。

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中国社会多元生态的冲击与影响,管虎此后的电影更聚焦个体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命运波折,宏大的历史隐没于个体命运之沉浮。由此,家国英雄叙事淡化,一批被“丑化”的小人物登上前台,接受聚光灯和观影者的考验。《斗牛》中的农民牛二,在被日本侵略军屠村的劫后,意外生存了下来,他和一头“八路奶牛”成为唯一的活物。由奶牛的抚养权问题,画面又不断回忆其“前生后世”,人性的贪婪和无耻尽显。唯一的守护者牛二,由不情愿的抚养者和自私自利者,到用生命抚养“八路牛”,他的蜕变显露了小人物的无奈与人性的光辉一面。

《厨子戏子痞子》亦是如此。承担抗日任务的只不过是几个普通的小人物:厨子、戏子和痞子。当然,里面也有正面抗日的八路军战士,但影片所突出的却是几个丝毫没有对敌斗争经验的惊险一幕。最终,在诙谐、幽默而又不失严肃的画面间,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描。抗日的胜利,除了宏大的正面战场博弈,其实还有千千万万个普通小人物的生命参与其中。导演并不想抹杀战争的严肃性,但是商业定律与个人美学的积淀又时时交叉在影片文本中。《杀生》中的牛结实,避开了家国情怀的续写,但其小人物的思路一仍其旧。在一个充满蛮荒之气的神秘古镇,人人保守自闭,谨小慎微地恪守传统。牛结实作为一个“叛逆子”,他种种不按常规的破格之举深为村民忧虑。最后,在村民一场接一场的骗局合围和绞杀下,牛结实走向了悲剧之路。尽管他的结局是自愿选择的,但是,他的死却是大众合谋造成的。一场叛逆之火终被掩盖和阻挡,影片要突出的其实是个体精神如何被湮没于一场保守的荒唐闹剧中。而到了《八佰》中,历史的续写只是一种可能性,对人性的深入探索是管虎的主要意图。

二、理解历史的可能性

艺术真实不等于历史真实。“八百壮士”(实则423人)死守四行仓库的阻击战,其真实历史背景为1937年10月27日至30日的4天4夜激烈战斗。当时国军已放弃抵抗,溃散奔逃。而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加强营,谢晋元团长是为强化领导所临时委派。面对30万日军的进攻,400余人的阻击,只能是牺牲。阻击之所以选择在四行仓库,因这里存有大量的可燃物,日军的飞机和重炮不敢轻易使用,否则仅一河之隔的租界难免受牵连。战争的胜负意义已然不大,如上所述,其“表演性”和“舆论性”昭然若揭。

当然,不必如影片开篇的“真实历史改编”提醒,国人自知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因为绵延于此的有国军失守撤退后随之所牵恸国人的日军“屠杀”制造惨绝人寰的刻骨铭心的忘不掉的民族灾难史。而上海孤岛中的孤岛(四行仓库)必然是一个奏响悲曲的前奏。一如影片所示,他们只是极其普通的一员,脱下军装,就是身边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残酷的战争环境塑造了他们,使之成为历史的转折和丰碑。时光荏苒,后来孤军营逃到租界后被迫缴械软禁,导致发生内斗刺杀事件,团长谢晋元被害。无疑这一历史事件与之前的英雄壮举形成了极大的反讽。镜头前是八佰壮士的荣光,却无意中湮没了大量的历史真相。这是电影与历史的龌龊,亦是电影的无奈。当回首透视历史的始末时,发现原来英雄竟然也是极其无奈的。当然,在此毫无贬低英雄壮举之意,但历史和人性确实充满着无法预料的变量。

原本160多分钟的影片,被剪成147多分钟,这减除的部分,从阻击战的弱化、“老算盘”的莫名消失、冲桥后的不做交代等情节可以见出。重点突出了阻击冲桥的画面,影片价值观所突出的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着就是最大的战争,这已然超越了战争本身。另外,对帮会选角进行牵电话线一段,它唤起了我们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国族同殇感,但细节并不等于历史。这毕竟只是一部商业电影,我们必须牢记艺术真实不等于历史真实,也永远不能被当作历史的全部真实看待,这是避免我们对电影过于苛责的前提。

特派员口中振聋发聩的“所有的战争,背后都是政治”,电影亦如是,只不过电影是商业政治,商业政治是其最大的政治。

既是个体的生命史,也是英雄的诞生史。正如管虎所言:“在今天这种碌碌无为的日子里,我一直幻想着前生今世所应该经过的事,我在其中也许不应该是个英雄,但至少是能够感动我自己的人物!而且我认为,大多数人都会做过这种白日梦。”影片既塑造了个体的生命成长史,又记录了他们成为英雄的客观史。这种塑造,笔者以为,通过三个别有意味的场景来联通。一是历史英雄赵云的想象联通。赵云的孤胆救主,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象征,其勇武担当传诵千古。“小湖北”时常幻想自己的哥哥端午是赵云这样的英雄,隔岸的歌舞升平中,端午亦常常出神于同样的场景。而戏曲的锣鼓声,既是对岸充满生活气息的写照,也是此岸英雄寂寥的人生对照。对历史人物赵云的刻画,是通过历史的联通来想象当代的个体,这是成就英雄的一种方式。二是记者拍摄照片的黑白定框。在胶片的忽闪间,既是对历史的见证和留住历史瞬间的企图,又渴盼通过这瞬间来实现永恒化。“八佰”英雄便在这永恒中得到了经典化和现实化。影片中黑白的胶片刹那定型,就是历史的见证和英雄的见证。三是苏州河两岸的死生对比。仅一河之隔,便是天堂和地狱。一为充满颓废气息的“东方巴黎”,一为充满死亡气息的“黑色幽灵”。一边是歌舞升平,灯火辉煌,醉生梦死;一边却是战火连天,黑烟弥漫,生死一线。影片通过并置死生场景,不仅凸显了人物生活的人间况味,更在于由此而进入英雄的惨烈史,因此悲剧意味更为浓烈,其审美共鸣性更加深刻。

三、国族英雄的解构与想象

英雄也是凡人。上述所论个体生命,实则是对国族英雄的解构。怕死是人的天性,英雄乃是环境和时势所造而已。这是客观事实,但并不妨碍我们发现“八佰”壮士身上的英雄气概。他们亦是父母所养和血肉之躯,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就是对英雄本然内涵的一种尊重,因为,英雄同时也是凡人。中国魂之所以不倒,正是因为凭了这些凡人和英雄。影片中的政治战争,最终却演变为两个男人之间为尊严而进行的搏斗,不得不说,这是导演有意对宏大家国政治的一种解构,这于传统影片过度解读历史的正义凛然性甚至导致种种神剧的产生,就是明证。阻击冲桥的画面被突出,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挽救和抢救,但它丝毫无损于英雄的事迹。正如中国特派员所说:“只有你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历史作为桥梁。“八佰”具有个体与国族英雄兼备的特点,而其中的历史成为重要的沟通桥梁。历史不仅关照个体,也重塑关于英雄的想象。历史是由无数个小人物构成的,而小人物解构了英雄的神话,但也建构了英雄的历史。“老算盘”贪生怕死是历史真实,但他逃离后最终返回到阻击桥头,怀着复杂的情绪关注这一切。赌场老板的弟弟是上海无数混混中的一个,但他的“暴力”也体现在冒死接通电话线。柔弱的女学生杨惠敏,果敢决然地游过苏州河,送来代表中国尊严的战旗。四行仓库中的敢死队,一个个叫喊着姓名和籍贯从楼上跳下,以血肉之躯爆破日军的“铁板”阵,留下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血书信。这血书托于贩卖情报的记者方兴文,但在冲桥阻击战中,他拼死也要护住血书,宁可相机被日军打碎。这些历史性画面,既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是充满复杂面向的英雄人物,他们本身就构成了历史。

历史延展开来,当另一部影片以日军的“硫黄岛家书”出现时,不禁令人唏嘘。都同样是书信,同样是对生命的敬畏,都获得了永恒的意义。若日本军国主义者能够早些领悟这层对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顿悟,或许历史该是另一种情形。可惜历史没有回头路可走。

重构国族的想象。影片中,四行仓库里偶然发现的白马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白马的发现和受惊后驰骋于战场,有其突兀之处,但真正意涵在于它满足了主创者的表达之需。谢晋元与骑马的日本军官的对峙,正是借助了这匹白马的高大威猛,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而白色的高贵雅洁,正是一袭银色战甲加身的赵云之坐骑象征,英雄的形象正是如此!白色,还代表了对自由的追寻,虽然战火绵延,但阻挡不住白马的奔腾跳跃,那灵动的意象,着实让影片中的众人和观影人都屏息凝神。不仅如此,隔岸中的戏曲也从《走麦城》到《长坂坡》,在“汉室光复”的历史意象中牵连其国族沦陷的收复与拯救,进而唤醒英雄的气概。于此,影片对英雄的塑造和重构意图鲜明凸显。

影片“看”与“被看”的在场,显示重构历史的野心和抱负。历史上四行仓库阻击战伤亡并不惨重,“‘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名,自己仅伤亡2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但在电影中血肉横飞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运用“暴力美学”唤起观众的观影欲望早已不新奇。这一场早已定性为“表演”的战争,却在一场“看”与“被看”的共情场域中,共同上演了关于国族英雄的壮烈史。影片中,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盯着这场正义之战,为生命尊严之战。历史的时间似乎在这里停顿,西方各国人士、对岸百姓,是他们的“看”扩大了战争的不公平与不正义,自然伸出援手站在中国军人一边。而孤军营的“被看”则更多赋予他们此次战役的神圣性和正义性,无论出于何种行为,生命的存在总是没有过错的。于是,“看”与“被看”同时也被观影的观众所看,大家共同制造了一场票房奇迹和一个英雄神话。管虎重构英雄历史的野心于此可见,但历史始终是沉默不语的。

“音乐无疑是电影声音中重要而又游移的元素。在某些电影中,电影音乐可以成为影片的灵魂”。《八佰》片尾曲《苏州河》旋律深层抚慰,歌词感人肺腑。“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待到破晓,奔赴家乡怀抱”“化作古风,背负青山人未老”“挚友已故,精气终究未倒”……这段歌唱,无疑加剧了影片的朝向史诗化格局,观众的情感再次来到一个爆发点,诚可谓影片的“灵魂”之笔。

历史转身,记忆中那回头一笑的纵身一跃,是“我将至此,与你永共”“我将至此,再无寂寥”的淋漓尽致抒发。音乐中全景式闪断的画面再次恢复观众的记忆和叩响情感闸门:英雄安息,和平不是梦!

猜你喜欢

八佰小人物英雄
英雄犬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管虎谈《八佰》:最重要的不是战争,是人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八佰》发布“大制作”预告
管虎执导战争片《八佰》杀青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