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审美空间建构

2021-11-13刘晓宁

电影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时代文化

刘晓宁

(沧州师范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主旋律”一词来自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主办方针对电影创作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理念宗旨,自此主旋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一种主要类型,并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成熟。虽然“主旋律电影”的内涵并无严格的学术界定,但就其发展特征来看,主旋律电影涵盖了“一切汇聚于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文化交流中的成功之作”。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主旋律电影因其创作者自觉践行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美学意蕴,传达出强大的社会感召力,从而与接受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反思

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特点、新情况、新变化,更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回顾和反思历史建立国家形象,电影艺术创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国家形象通过电影的叙事逻辑建构的一种具有国家意义的内在文本,进而通过影像叙事体与社会历史之间呈现互文性关系。主旋律电影尤其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影片,正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揭示历史规律和社会本质,表明历史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以创作初衷来看,主旋律电影遵循着现实主义为主的美学原则,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以逻辑严谨的发展脉络、完整闭合的叙事结构,传达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积极的主流思想。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无论是渲染国家民族的宏阔画卷还是烘托个人命运的起落沉浮,都在其中融入了更深厚细腻的家国情怀和更客观深刻的关照内省。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批主旋律献礼片先后进入电影市场,电影《古田军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片以一个红军小号手的视角,展现了年轻的红军队伍在革命领袖带领下,在绝境中追求真理,在困境中点燃希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的革命历程。在作品中,革命历史的不同维度、众多场景被艺术化地整合于一个电影形式,将红色革命的坚定信念映照在曲折坎坷的探索之路,内化为思想传播的精神符号,进而推动国家主流话语下意识形态的深化与价值理念的深入。《古田军号》所展现的革命风貌和时代映像折射出的浓厚现实关怀,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借鉴意义。

适应时代转变的优秀主旋律电影以微观而具体的视角讲述某一历史时期人、事、物,呈现蕴含理想信念、英雄主义的民族精神,提炼概括出超越时空的、与历史发展相契合的价值观,同时将抽象的意识形态观念升华为根植于内心的崇高信仰。通过与当代接受者深入的心灵交流,传递着永恒而又珍贵的精神品质。

作为清华百年校庆献礼影片,《无问西东》用四个串联一线又可各自独立的故事,讲述了四代清华学生的爱与坚守。时空交错的镜头中,四位主角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遭受了最残酷的考验与历练,在时代的洪流中思索着立世之本、安身之道。他们都曾由迷茫到坚定,在经历了人生种种后成就了理想的自我。这是个体成长的坎坷历程,也是推进时代的艰辛历程。电影从人性的诉求切入,引导个体生命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契合,最终丰富价值体系。每一代人成长后缘于不同的契机、用不同的方式将“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精神传承下去,滋养和指引着下一代人在或动荡或变革或浮躁的时代寻得精神世界里理想灯塔的光芒,并无悔前进。在当今社会,这种教育精神和时代风骨仍然有强烈而巨大的现实意义。如何自觉抵御现实的喧嚣而寻得内心真实、坚守生命意义,如何在教育中实现求知真理、唤醒灵魂,这部电影给出了历史的回答。

二、不同文化类型的底色渲染

中国文化观念中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使得本身就肩负价值理念传递和代表国家形象的主旋律电影更注重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念。然而对于深受历史、文化及社会环境影响的创作者来说,对于传承至今的文脉的坚守“置换了原主旋律电影暴露的修辞”,从而使它“进入了主旋律电影的符号系统”,更为中国电影增添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和浓重的文化色彩。

民族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以在边境村庄的驻村干部为主线,通过讲述壮乡村民在党的带领下努力建设家乡的故事,以诗意的艺术语言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国故事,唱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在广西秀美清新的自然山川中展现了淳朴的民俗民风,将众多的壮乡文化符号融入主旋律叙事,完成了时代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互相印证。传说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罗陀的生日,也就是壮族文化的起源之日,所以自古以来壮族乡民在这一天拜祭祖先。“三月三之于壮乡人,犹如生活的原点,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是壮族社会的精神生活寄托。电影将三月三这个意象提炼为影片名字,有一种对壮族社会年复一年岁月流转的回望和期待,也是对壮族重要文化符号的致敬。”除此之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壮族服饰元素、定情信物的绣球、五色糯米饭等文化符号,大胆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较为刚性的单一特征,在民族团结的叙事主题基础上,以多元的文化色彩渲染原始民族生态和人文风情。

少数民族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创作了根据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真实经历改编的主旋律电影《音乐家》。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冼星海为了完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来到莫斯科,却因为战争爆发流离失所,回国无门。在辗转到达哈萨克斯坦后遭受苦难,隐姓埋名,但仍然心系祖国,通过创作音乐作品激励祖国热血青年为国奋战,鼓舞艰苦斗争的人民英勇抗敌。影片以音乐贯穿始终,串联起生活的真实、人生的况味、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希望,由于战火中相同的悲剧命运,凝聚了不同民族,融合了不同文化。尤其在当前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影片的重点从正面的革命历史重现转移为不同文化类型中的人民在面对战争时的共同命运和情感表达,异乡的山水与旋律不再是单纯的衬托,而是融合了生命情感的多元文化形态。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华夏文明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这些文化形式需要多种表达方式。通过主旋律电影对国家、党和英雄的讴歌,潜移默化地带领观众将个体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升华为奋勇前进的中国精神和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浪潮,从而充实了影片新的时代内涵。不同类型的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在构筑的多彩审美空间中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

三、思想与艺术的交融表达

主旋律电影的目标是通过讲述历史或现实真实,使观众进入特定的审美空间,完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展现和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进而对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文明起到推动作用。主旋律电影曾经一度因为过于强调和凸显思想教育功能、忽略其艺术性而陷入发展困境。随着不断的深入探索,主旋律电影逐渐从真实性、艺术性上改进,在保留宏观叙事的同时,突出时代背景下多维语境和多重人性的审美表现,借鉴多样电影艺术创作形式辅以微观叙事,为现实主义的骨架丰富填补生动鲜活的具体细节,将抽象的政治道德理念中注入伦理化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影片更具同理性和感召力。

明显带有文艺片特质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体现了香港导演许鞍华的个人风格,讲述了在抗战期间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援救八百余名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逃离香港的故事。这场著名的“胜利大营救”塑造了平凡人的艺术群像。他们在民国时期香港琐碎而冗长的烟火气息中,以含蓄内敛的传统方式践行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而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又带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生发出不同的时代美感。桑塔格的摄影理论认为:“观看意味着在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奇的事物中发现美的颖悟力。……应不止于仅仅看到世界的本来面貌,包括已经被公认为奇观的东西,他们要通过新的视觉决心创造兴趣。”打动人心的英雄形象并非都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崇高与壮美,也可以是深情不渝、心系苍生的人性之光芒。影片由许多微观视角的特效镜头营造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同时融入充满希望的配乐,以艺术上的留白超越了有限的光影载体,延展了审美空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性探索并非脱离其本质特征去建构审美的空中楼阁,而是试图以更契合时代的艺术形式修正其发展过程中的自律性矛盾,“真实地表达对于世界和人生的体验和认识,提供一种人文远景和审美理想,……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去陶冶和净化人的灵魂,以一种更加合乎人性的社会远景来观照现实……以一种历史的姿态去参与历史”,在启发受众获得视听感官享受的同时,获得对于社会历史的认知和生命境界的感悟,最终完成其国家话语发声和审美文化提升的双重使命。

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聚焦于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军队,通过塑造忠诚正义、英勇顽强的新时代军人形象,谱写了新时代的英雄赞歌。影片以高科技手段制造极强的视觉冲击,满足观众审美接受潜在的参与性需求。影片所赞颂的英雄形象不同于西方好莱坞崇拜的个人英雄,而是与其相对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在面对全球性危机时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担当。因此在叙事结构和艺术语言上的变革与创新,并不仅是打破主旋律作品的说教藩篱,也凸显了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时代价值。

影片《流浪地球》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讲述了在未来时空,为了应对太阳即将毁灭的生存危机,人类启动了庞大复杂的逃脱计划,寻找新的人类家园。超越了地球具象时空的奇幻世界,在无限的想象空间建构了人类精神的乌托邦,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但这浪漫又以真实性为基础,在国际化的现代性中渗透了具象化的审美。影片从一个中国年轻人的视角出发,最终落实到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对于国家的价值,以及个体的独立性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

结 语

电影艺术的魅力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与光色明暗的协调变换,更有价值的是其蕴含的思想意蕴与文化精神。面临着文化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严峻挑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新,主旋律电影胸怀文化自信展开历史书写与未来想象,通过新时代下的历史反思、不同文化类型的底色渲染、思想与艺术的交融表达等途径,构建了既能适应历史发展又可与受众交流融合的审美空间,“实现了主旋律电影在更高程度和更广范围上所收到大众的理性接受与情感认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已经逐渐超越主流价值观传播和艺术本身的形式美法则,通过文化关照与审视,上升到了忧患意识、人文关怀、人格完善等社会学层面,在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实现其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历史时代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