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视野下益阳花鼓戏研究

2021-11-13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花鼓戏益阳市花鼓

周 晋

(湖南城市学院 艺术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在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益阳花鼓戏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早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就有既演湘剧又演花鼓戏的“大兴班”活动;民国初年有“新泰班”首进省城演出,开花鼓戏登大雅之堂的先河;抗日战争时期“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自编抗敌剧目,深入山区宣传抗日救国;建国后,1959 年毛主席指名调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到北京演出;六十年代,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到西南边陲慰问演出;七十年代,益阳文工团的现代花鼓戏《两张图纸》被拍摄为彩色戏曲艺术影片全国发行;八十年代,当时的益阳县花鼓戏剧团和益阳市花鼓戏剧团以现代戏《风过小白楼》《风暴过洞庭》代表湖南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南演出,备受赞誉,至此,益阳花鼓戏的发展达到鼎盛。但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演职创作人员老龄化,观众群体缩小,新型娱乐方式兴起,花鼓戏剧团相继解散,益阳花鼓戏逐渐衰落。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的出台,益阳花鼓戏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08 年,益阳花鼓戏被收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时至今日,在新时代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益阳地域文化特色代表、省级非遗项目的益阳花鼓戏,必将重新绽放其独特光芒。

一、益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一)演出形式

益阳花鼓戏的表演形式和角色发展经历了由“二小戏”至“三小戏”再到多行当本戏的三个重要阶段。“二小戏”阶段即对子花鼓阶段,主要由一旦一丑来表演,丑角一般头戴砣帽或草帽蒂子等,身着蓝色或黄色服饰,手拿扇子,在两眼和鼻子处涂上三道白粉,屈膝围绕旦角打转;旦角一般头顶绸帕,身着彩色衣裤,手拿红绸。表演场地较为简陋,常在劳作休息的禾场、广场空地进行。“三小戏”阶段是益阳花鼓戏正式成形阶段,在原来一旦一丑的基础上加入了小生行当,时间大致是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多行当本戏阶段则是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加入老旦、老生等角色,剧目扩大,戏剧冲突进一步加强,逐步发展为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地方大戏。

(二)唱腔曲调

益阳花鼓戏的唱腔主要分为民歌小调、打锣腔和川调三大类。民歌小调是花鼓戏初级阶段的主要唱腔,多从民歌、地花鼓、丝弦小调等演化而来,曲调朴素自然,歌舞性强,极具生活气息和地方风格,如《望郎调》《铜钱歌》《洗菜心》等;打锣腔又叫打铜锣,主要是在民歌小调以及“傩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特点是“一人唱而众和之”,即一人开唱,众人帮腔,伴以铜锣,如《游春调》《八同牌子》等;川调由上下句唱腔及衔接乐句构成,多来源于民歌,分为【正宫调】和【双川调】,【正宫调】由四川【凉山调】演化而来,【双川调】则是承袭了【正宫调】的结构形式,以湘中羽调式民歌为素材发展而来。

(三)音乐特色

益阳花鼓戏音乐在节奏上常用四二拍,在起“垛子”时,间或出现四一拍;曲式上既有单乐段构成的单一曲调,又有两首或两首以上成派生关系的联曲体;调式上广泛运用羽调式、角调式及宫调式;伴奏乐器以大筒、唢呐、锣鼓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了其他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以及电声乐器等。大筒形似二胡,是川调的主要乐器,音色浑厚、粗犷;唢呐分为大唢呐和小唢呐,常吹奏打锣腔的帮腔部分;锣鼓则是花鼓戏的节奏支柱,音响强烈、节奏鲜明,增强了表演的节奏感,渲染了舞台气氛。

二、益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与新创剧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益阳花鼓戏发展达到鼎盛。既有像《风过小白楼》《风暴过洞庭》《啼笑姻缘》等一批获奖剧目,又有像《扯萝卜菜》《生死牌》《芦林会》《清风亭》《南庄收租》《赶潘》等常演不衰的优秀传统剧目。《扯萝卜菜》是早期“二小戏”时期的常演剧目,根据湖北灾民逃荒至益阳南县的实情所编;《生死牌》又名《三女抢板》,1958 年毛主席亲自举荐上北京中南海演出,演出后,周恩来、贺龙、周扬等在怀仁堂接见剧组演员并合影留念,后梅兰芳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专文称赞他们的精彩表演;《啼笑姻缘》是由彭棣华创作的大型喜剧,主要反映买卖婚姻的丑恶和危害,该剧曾在省戏剧季演出荣获剧本一等奖及荣获省文化局颁发的上演百场万元奖,后在全国200 多个剧团移植演出。

二十一世纪以来,益阳花鼓戏的新创剧目日渐增多,且更多地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如《魔惑》《但愿人长久》《接来乡里爹和娘》《花鼓春秋》《益阳萧山令》《明月初心》《那山那水那乡愁》等。其中,《魔惑》是在2001 年由当地农民集资排演的现代花鼓戏,演出50 余场,受到各地观众喜爱。《但愿人长久》是由省纪委组织策划,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精心创排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是2012 年由改制后的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现代花鼓戏,融花鼓戏、话剧、小品于一体,展现农村女大学生在城市立足后接来乡下爹和婆婆到城市生活而闹出的一场嬉笑风波,以轻喜剧的方式展现中国式孝道;配器上采用戏曲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相结合的手法,舞美设计上采用了非写实手法,极具喜剧色彩,该剧上演便收获一致好评,获得第四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及“五个一工程奖”。《益阳萧山令》是2015 年由益阳市花鼓演艺有限公司打造的现代花鼓戏,由国家一级编剧孙文辉创作,以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同时也是益阳抗战名将的萧山令为原型,展现了中国军人坚定的信仰与战斗意志。《那山那水那乡愁》是由益阳高新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监制、湖南清溪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文旅一体地域民俗情景歌舞,在2018 年第二届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活动中首演,该剧以安化黑茶茶人开辟连接丝绸之路的万里茶道为题材,展现了益阳“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及美好前景。

三、益阳花鼓戏的代表性传承院团与传承人

近年来,益阳市大力开展“花鼓戏振兴工程”,积极支持花鼓戏剧团转企改制,鼓励创作生产、融合创新,深入挖掘花鼓戏剧目和表演形式,采取各项措施充实花鼓戏演员阵营,培养新一代的花鼓戏接班人。

(一)代表性传承院团

目前益阳市已登记的花鼓戏剧团、班社共三十余个,其中国家控股三个,包括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益阳市花鼓演艺有限公司、益阳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民间团体多个。

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1 年登记注册,2012 年挂牌成立,设有综合办公室、财务部、创作部、监察室,下设艺术总团、影视事业部、广告事业部。成立以来,新创和改编《接来乡里爹和娘》等花鼓戏8 部,《花鼓春秋》《那山那水那美人》等歌舞剧目80 余个。公司先后被授予“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突出贡献单位”“湖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艺术交流传承基地”等称号。近年来,公司大胆探索地方戏曲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新途径,构建了“传统花鼓戏曲、现代花鼓歌曲、流行花鼓音乐”的作品链条式发展新体系。

益阳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前身为益阳市花鼓戏剧团,2012 年转企改制更名为益阳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1958 年正是该剧团整理演出《生死牌》,进京为全国农业群英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观看了演出。近年来,剧团紧跟时代步伐,先后创作《但愿人长久》《远山的呐喊》《一枕黄粱》等大型现代花鼓戏作品,多次获“全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好剧团,好团长”等光荣称号。

益阳市高新区山乡花鼓演艺有限公司,前身为1967 年成立的邓石桥花鼓戏剧团,当时以《刘海砍樵》《采桑》《五更劝夫》等传统喜剧在各个乡镇剧院演出;2016 年更名为益阳市高新区山乡花鼓演艺有限公司,该剧团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信条,每年春节以地花鼓、小型花鼓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代表性传承人

谭兆龙,浏阳人,曾任益阳市文工团团长、益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益阳市戏剧工作室主任。创作戏剧音乐30 多部,参加花鼓戏《风过小白楼》音乐创作,获“永光杯”奖,创作戏曲剧本11 个,著有文艺论集《寸草记》,参与编辑《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获省艺术科研一等奖并受到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表彰。

吴解元,1950 年生于湖南安化,国家二级作曲家,湖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发表、播出、上演音乐作品1000 余件,其中100 余件在全国或全省征歌比赛中获奖。花鼓戏《对象》曾获“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二等奖和省文化局颁发的演出一等奖。

马建纯,益路花鼓第十代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学习传统戏曲,曾参与演出《情满湖乡》《千两茶传奇》《接来乡里爹和娘》等剧目,曾荣获湖南戏剧最高奖“芙蓉奖”及“田汉优秀表演奖”等奖项。

四、结语

回顾艺术发展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经历着产生、发展、兴盛、趋向衰落的过程,益阳花鼓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这一过程。虽然到现在它仍有一批热衷观众,但日渐式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益阳花鼓戏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必然要进行多维度的创新实践:首先,有必要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内容上可以多对接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形式上可以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体系,注入时代的气息向前发展;其次,对传承人及院团进行保护与支持,进一步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最后,进行市场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花鼓戏益阳市花鼓
淮岸花鼓情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乐为编纂党史正本献余热——记益阳市中共党史联络组顾问钟明星
对党忠诚 纪律严明 赴汤蹈火 竭诚为民——益阳市消防支队侧记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
益阳市水库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