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儿童戏剧教育工作坊现存问题的思考

2021-11-13贾德俍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引导者工作坊戏剧

贾德俍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 100010)

“创造性戏剧”是一种“非固定的、非技术性的,弱化结果而偏向于过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多为在教学主导者建立戏剧情景后,带领参与者在情景内想象、动作和生活,最后通过回顾和讨论产生观念。工作坊则是一种学习模式,集体验、参与、互动于一体,有利于参与者将已有经验融会贯通并体验成长。戏剧工作坊便是这种教学模式与戏剧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国内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提高,这一种常用于成年人的教学手段也开始在儿童教育中落地生根,儿童戏剧工作坊也就由此产生了。

一、美国儿童戏剧家Geraldine Brain Siks 的儿童戏剧工作坊案例

孩子在引导者的带领下进入一个宽阔的空间。音乐响起,孩子被要求随着音乐自由活动身体。少顷,引导者将音乐减弱并与孩子们坐在一起,让大家谈谈刚才的体会。接着,引导者拿出一个“神奇的箱子”并告诉孩子里面装有一些“神奇的手套”(每一个手套都是不同的材质和颜色),他让孩子依次触摸并带上手套,并问道:“这可能是谁的手套?这个人会做些什么?”“你可以创建一个这个人所在的场景吗?”结果,这些儿童扮出了“英雄”“皇帝”“醉鬼”“小偷”“鬼魂”“医生”“侍者”等形象。接着,引导者引导不同的角色相互交叉行动,构建矛盾,产生台词,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由此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引导者对情景的构建下,孩子们自发地产生想象,工作坊有序且有趣地进行着,孩子们始终在主动地向戏剧过程的更深处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引导者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孩子的创作,用“引导”代替了“要求”,不再将精力放在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转变为引导孩子“如何做得更好”。在此案例中,我将美国戏剧教育工作坊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儿童主导,教师引导:在教学伊始,引导者负责构建戏剧情境,为孩子提供想象的素材并设计简单的行动线索;在孩子开始发挥创造性后,引导者负责将孩子带入更深刻的思考层面;在孩子的表演较为完整时,引导者并没有追求所谓的演出效果,而是带领孩子回顾创作的过程。整体来看,工作坊的创作主导权始终在孩子的手中,引导者仅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提供进一步的教学材料,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二)工具简单,可变性强:即工作坊所需的素材准备简单、方便,留给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甚至可以不硬性规定为某一物品。此案例中所准备的教学工具只有不同颜色和材质的手套。一方面,教师可以放下为准备教学素材而产生的压力,将全部注意力放到工作坊的内容上去。另一方面,材料越简单,给孩子发挥的空间就越大。比如,相比一块印有花纹、用途明确的布匹来说,一块普通而洁白的布料更容易被孩子想象成是“英雄”的斗篷、“小偷”的麻袋,或是“公主”的裙子……

(三)形式多元,学科交叉:在整个案例中,教师不仅运用了“戏剧”这一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段,更将多种艺术形式引入了工作坊中。如为引导孩子创造情景而使用的“音乐”,让孩子绘制自己所设计角色的“图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即兴音乐伴奏(如教师弹奏吉他)已经是美国的戏剧教育工作坊的惯常套路——当时是一个大有裨益的手段,但这往往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国内儿童戏剧教育工作坊现状剖析

(一)重视结果,轻视过程

国内的教学习惯带给了戏剧教育工作者一个相对“负面”的环境——注重结果和成绩。为孩子学习付费的家长普遍带有这样一种想法:“学习总要有点看得到的成效吧”,而这样的观念显然与“创造性戏剧”这一重过程的教学方法相悖。还有一批家长认为,儿童戏剧是课后的娱乐项目,目的是让孩子休息放松,与逛游乐园和打电子游戏无异。少部分的家长有了美育的意识,但大多仍停留在器乐、绘画、舞蹈等艺术“技能”方面的培养,并肤浅地索求着孩子在戏剧课后拥有像“器乐”“绘画”和“舞蹈”等可以立刻展示的技能。由于大部分的戏剧教育都是商业行为,而商业又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加上部分行业内的老师也没有理解“创造性戏剧”的真正含义,最终导致戏剧教育工作坊异变成了“剧目排练”“朗诵培训”等肤浅的教学工作。

(二)材料贫瘠,师资匮乏

其一,适合儿童创造性戏剧教学的材料相对较少。虽说课程中大部分的创造活动由孩子完成,但为了能使孩子更快地接受情景并找到角色,教师往往会以戏剧故事为大的规定情境。而到了故事选择的环节,适合中国孩子的故事的贫瘠问题就显露出来了——许多西方童话和神话虽在国内家喻户晓,但毕竟蕴藏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情感,并不是中国孩子的最优选择。其二,教师资源也很缺乏,真正具有独立完成儿童戏剧教育工作坊的教师本就是少之又少,而在此基础上,不抄袭照搬他国模式,能根据实情进行独创性教学的“大师”可以说是难寻一二。

(三)教师主导,儿童受迫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儿童戏剧的游戏性质,且没有认识到戏剧教育一大重要目标是让孩子获得快乐。请欣赏这样一种模式:在一种“少儿频道主持人”般的孩子并不认同的“亲和”语气下,教师组织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孩子并不喜欢的游戏,最后彻底而完全地剥夺孩子的权利,选一个教师唯一能把握的但孩子并不理解的剧本,按照教师的喜好分完角色,将那早已烂记于心的调度规行矩步地重现在舞台上。当家长们看着穿着亮闪闪服装,抹着红脸蛋的孩子“富有感情”地将那些台词讲出时,他们激动地在朋友圈发着小视频:“孩子来学表演了”。这并不荒诞,这便是当前“主流”的戏剧教育工作坊。

三、中国儿童戏剧教育工作坊的模式探究

(一)注重过程,强化体验

从事戏剧教育行业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戏剧教育到底是什么?”“戏剧教育要带给孩子什么?”“戏剧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孩子是无辜而单纯的,他们往往会无条件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信息并将其视为“正确”。所以,一次成功的工作坊的前提,就是教学者首先在课程未开始时就将课程目的铭记于心——只有如此,才能选择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形成教学体系,并最终将观念贯穿于工作坊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到而不是“听闻”到,这恐怕是当前国内儿童戏剧教育工作坊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在理论和原则上走上正确的方向,才可讨论具体课程中的技术问题。

(二)扩充形式,简化材料

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学习。正如前文所提,美国戏剧教育工作坊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化材料。在本人开展的戏剧教育工作坊中,常运用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非写实道具或者部分写实道具,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样的处理不但不会使孩童迷惑,反而可以激发他们对于游戏的兴趣。简单并不意味着简陋,而代表着一个实体在戏剧情境中可塑性的拓展。相比复杂的教学工具,简单的材料更难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或维持他们的注意力,但在有经验的戏剧教师手中,它们则更容易化为引导孩子走入想象空间和创造世界的“魔法棒”。

(三)创新模式,改革观念

内地的儿童戏剧教育工作坊想要发展,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是等待。等到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度满足,文化水平随之提高,对于下一代的投资不再如现在这般功利。那时,他们便可能掏出口袋里的钱让孩子参加这一“可能看不见成果”的课外活动,从业者也就可以不再需要为家长而排演剧目,苛求孩子表演,并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孩子的发展上来了。第二是创新。作为从业者,我们首先必须谦虚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引进“创造性戏剧”这一观念的同时,多思考戏剧工作坊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国家的戏剧教学理念发迹与其独有的文化和经济环境中,全盘照搬套用至我国必不可行。当务之急是找到一条既能益于孩子,又能成全家长,还不苛求老师的戏剧教育模式。我想,伴随着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戏剧教育走入千家万户也将在看得见的未来得以实现。

(四)借鉴传统,融汇古今

如何拓宽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始终是中国戏剧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在戏剧教育的领域,传统文化同样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其在戏曲,歌舞,绘画,哲学,服饰,道德,文学方面的财富是仅属于中国戏剧教育教师的珍贵宝库。使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核与当今戏剧工作坊参与者的审美习惯及接受能力相互适应,相得益彰,是中国戏剧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头活水。将这样不竭的源泉利用在自己的戏剧教育工作坊当中,需要教师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发挥极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中国戏曲举例,戏曲作品的内核往往带有强烈的教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观众的家国情怀和道德情操,这与戏剧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尝试将京剧中的“脸谱”“行当”“念白”和“程式”等概念融汇于工作坊活动中,作为教学的某一环节而出现。事实证明,安排巧妙,环节得当的戏曲元素是可以被当代儿童所接受的,其被接受的程度甚至远大于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

探索中国特色戏剧教育工作坊模式是一个长远而艰难的过程,当前的道路只是走了一小步,而能行多远,行至何方,尚不可知也,吾辈还需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引导者工作坊戏剧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转变合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戏剧类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