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吴亚鲁在徐州
2021-11-13蒋锋
蒋 锋
1939年6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在平江县嘉义镇万寿宫前,一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坚强勇敢的革命战士,倒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他就是红色种子传播者、徐州党团组织创建人——革命烈士吴亚鲁。
追求真理 走上革命道路
吴亚鲁,乳名肃官,学名吴肃,字亚鲁,又名吴渊、吴渊之,笔名耐苦生。因革命需要,曾化名李汉民、陈俊卿、野鹭、雅鲁、野鲁等。1898年12月8日生于江苏省如皋县潮桥镇(今属如东县)的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上过私塾,10岁到马塘第四初等学堂(今潮桥小学前身)读书,1915年考入如皋师范,毕业后到金沙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1920年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求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吴亚鲁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影响,目睹旧社会的腐败和落后,从《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追求革命真理。1921年5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上学的吴亚鲁、谢远定及工人王光林等10余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彭振刚、宛希俨等10余人入团;至5月初已有团员29人。1922年5月5日,吴亚鲁、侯曜等24人在高师梅庵(今东南大学内)召开大会,正式通过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成立了团地方委员会。南京团地方委员会是当时全国15个地方委员会之一。是年5月21日,在团中央的领导下,南京团地方委员会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吴亚鲁担任主要负责人。在吴亚鲁等同志领导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开展演讲会、报告会等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地区的传播。5月下旬,他还担任了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驻宁通讯员及调查员。同年10月4日,吴亚鲁和其他同志一起,在团中央和邓中夏的直接领导下,发起组织南京民权运动大同盟,广泛开展活动,明确提出了“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其影响和规模空前,促进了南京人民的觉醒。11月14日,吴亚鲁与东南大学周大钊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名义,发起组织了一个“社会改造讨论会”活动,在两校合办的校刊上刊发通告,邀请各派代表人物及广大教师、学生参加,着重讨论“现今中国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是一个病的社会,则病的根源在哪里”“要除掉那些病根,要医好这个社会,改良还是采用社会主义”等问题。吴亚鲁主持了这次“社会改造讨论会”,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南京的广泛传播。在这些活动中,经过团组织的培养教育和革命斗争的实践考验,吴亚鲁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22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跟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坚持不懈地为实现党的纲领和宗旨而奋斗,在革命活动中不断锤炼自己,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成为南京地区最早的共产主义战士之一。
吴亚鲁(1898-1939)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了国共建立合作关系。这时,徐州地方尚未建立团与党的组织。由于1921年底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胜利后,于1922年春建立的徐州站党、团支部属于铁路系统,活动范围仅限于铁路本身,与地方上没有联系,在1923年“二七惨案”后又遭到严重破坏。而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津浦、陇海铁路交汇于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交通非常便捷,给新思想新思潮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开展工人运动和建立地方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因此,为了发展徐州地区党团组织,1923年8月,上级党组织派吴亚鲁赴徐州,到徐州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以此为掩护,筹建党团组织。
传播革命思想 创建团的组织
吴亚鲁一到徐州就着手对徐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他以第三女子师范为重要活动阵地,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和争取妇女解放,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组织广大师生阅读《新青年》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书籍。在他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下,学生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星期天和节假日以郊游的形式纷纷走出校门,在快哉亭、戏马台、云龙山、泰山庙等地方举行讨论会,排演抨击封建势力残害妇女的活报剧,唱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歌曲和时调山歌。吴亚鲁在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活动,对其他中等学校及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4年春,为了使更多青年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吴亚鲁组织了青年读书会,省立第三女子师范、省立第七师范、省立第十中学、徐州中学、培心中学等校学生均有读书会成员,社会上也有个别青年参加了读书会,读书大会在户部山戏马台阅览室内举行,吴亚鲁主持大会并作演讲。同年4月,吴亚鲁在青年读书会的基础上,发动各中学思想进步的同学组织了“徐州青年互助社”,以研究救国救民的革命理论并从事实际活动为宗旨,社员多半是各校学生会办事人,或学生联合会的职员。吴亚鲁十分关心青年互助社的发展和活动,经常给以具体指导,并多次发表有关青年革命运动、国民运动等问题的讲演。
徐州云龙山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的基础上,吴亚鲁开始进行创建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准备工作。1924年4月,他发展了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学生卢印泉、孟谦之,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苏同仁、王慧之、邢蕴玉,徐州中学学生马青云6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又将省立第十中学学生陈兴霖,徐州中学学生王统臣、吴济运、鹿忠继,原培心中学学生因反抗教会而退学的马汝良、孙业荣6人发展为团员。1924年6月1日,在户部山戏马台“铜山县通俗教育馆”阅览室召开了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除吴亚鲁外,到会团员12人,会上通过了团的宗旨、纲领和章程,选举吴亚鲁、卢印泉、马汝良、苏同仁、孙业荣、马青云等6人为执行委员,吴亚鲁、卢印泉任书记部书记。会后,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吴亚鲁等6人写信给团中央和江浙皖区委,报告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经过,附上宗旨、纲领及章程,请求“查核赐复”。团中央指示徐州团组织:“改组成为支部,直辖于江浙皖区委,将来可发展为地方。”这时,江苏省除上海、南京已建团外,其他地方均尚未建团,徐州为全省第三个建团的地方。不久,吴亚鲁又发展培心中学朱务平、陈雨青、张从道,徐州中学胡云青、十中徐文雅入团。吴亚鲁根据团中央关于调查、报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指示,于7月13日向团中央书面报告《徐州概况》,报告最后建议团中央加派得力的人来徐州工作。1924年12月22日至26日,团江浙皖区委组织部长、共产党员彭振刚到达徐州检查团的工作,彭振刚向全体团员报告了形势与任务、团区委的工作情况及对徐州工作的要求,指出寒假中留徐与回乡的同志,均须特别注意农工运动、非基督教运动、妇女运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等。在彭振刚的主持下,根据区委的决议,团徐州组织正式改建为团徐州地委,吴亚鲁被指定为参加地委并担任书记外,选出的地委委员及分工如下:张从道(秘书),苏同仁(学运委员),王子玉(宣传委员),卢印泉(组织委员),陈雨青(农工委员);候补委员为侯文峰、王采芹。并选举吴亚鲁出席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为陈雨青。团地委下辖5个支部,23个团员。1925年1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吴亚鲁作为徐州团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散会返徐后,吴亚鲁立即召开会议传达大会的精神,宣布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徐州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团地委秘书(负责人)张从道因反对洋教被培心中学强迫离校前往宿州,吴亚鲁又担任一段时间的团地委临时秘书。
徐州培心中学
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当时徐州地区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国民党和共产党同样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两党的革命活动都属于“非法”。徐州国民党的负责人为顾子扬,系徐州人,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先主持云龙书院,后任铜山第一高等小学教务主任,这时任徐州中学校长兼任铜山师范校长。因同属教育界,吴亚鲁到徐州不久便与顾子扬相识,还将自己的弟弟吴印安排到顾子扬就任的徐州中学上学。因二人对政局的见解能大体一致,关系很融洽,自1923年底起,相互间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为了贯彻党的“三大”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吴亚鲁帮助顾子扬在几所高等小学及徐州中学的教职员中发展国民党员,并根据党的“三大”决议精神,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吴亚鲁按照上级党团组织的指示,推荐顾子扬作为江苏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顾子扬于1924年1月去广州参加会议。顾子扬回徐州后,积极贯彻国民党“一大”会议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等精神。在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及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筹办黄埔军校,培养国民革命的军事干部。遵照国民党中央的通知,顾子扬与吴亚鲁商议,选拔了徐州中学学生郭剑鸣、王家修、王仲廉、孙树成、王敬久、贾辉亭、刘炳哲、王渊如等8人去广州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到广州时考期已过,他们找到支持孙中山的滇军军官李明扬(萧县人,当时在滇军朱培德部),由李明扬介绍给廖仲恺(黄埔军校的国民党代表),经廖仲恺亲自批准入学。自1924年初至暑假,顾子扬在学校教职员和部分学生中发展了国民党员。是年秋,在吴亚鲁和团组织的支持协助下,团地委与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统一战线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各高等小学、中学学校的教职员工中发展了新党员,而且在徐州中学、铜山师范、三女师、第七师范等校的学生中也发展了党员。是年底,国民党党员发展到200余人。徐州团地委帮助顾子扬建立了国民党铜山县党部,下面成立了4个区党部。徐州中学的教职员及学生,近2/3加入了国民党,该校成为徐州国民党的宣传机关与活动中心。在徐州团地委的协助下,徐州国民党组织有了较快的发展,至1925年6月,国民党员已发展近500人。
在国共合作密切的形势下,吴亚鲁与顾子扬积极协调,推行平民教育活动,成立了“徐州平民教育促进会”,制定章程。该会章程中称“本会宗旨用最短时间最少经费使徐州不识字人民皆得受共和国民必不可少之基本教育”。国民党人顾子扬等当选为董事。参加该会活动者国民党员居多,授课教员中也有团员。全城利用各中小学的设备条件,创办了平民学校10所,每处学员20余人,共计200多人。团员在授课中除教学文化知识外,并启发、宣传革命思想。1925年春,在全市共举办了17所业余的平民学校,22个班(男子16个班、妇女6个班)。团员孟谦之、苏同仁、苏同俦、王慧之、邢蕴玉和进步同学卜蕙蓂、王慧卿等都参加讲课。他们除教学文化外,大力宣传革命形势、工农运动和妇女运动等。
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中共提出的召开国民会议主张,得到孙中山的赞同。在中共的支持下,孙中山发起召开国民会议的民主运动,同时我党又在党内下达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推动各地人民团体,组织国民会议促进会。1924年12月初,徐州八县国民会议促进会成立,并通过《宣言》,痛斥军阀官僚政客等操纵政权,揭露帝国主义在背后的阴谋唆使,赞成拥护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等,各县国民会议促成会还纷纷致电北京政府,要求推行孙中山的民主主张。12月12日,吴亚鲁联合顾子扬,在铜山县教育会正式成立徐州国民会议促进会。县议会、参事会、农会、商会、教育会、省立第十中学等40余团体约100人出席成立大会,公推第十中学张啸雯为临时主席。孙中山于1924年12月31日到达北京后,发现段祺瑞并没有召集国民会议的诚意,反而以召开“善后会议”相抵制。为了反对段祺瑞的善后会议,孙中山和李大钊于1925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吴亚鲁遵照团中央要求关于积极推进各地国民会议促成会的活动,布置团员叶梦兰等联络国民党员发起恢复徐州国民会议促成会的活动,召开了大会,发出通电、宣言和散发传单,表示支持北京的代表大会,坚决拥护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
创建徐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
1924年10月,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率部倒戈,推翻直系军阀的北京政府,与皖系军阀、奉系军阀互相妥协,给革命活动带来暂时的有利形势。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同年1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在上海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动员全体团员贯彻党的“四大”的决议,并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党、团代表大会,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革命高潮,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24年底,吴亚鲁在团骨干中发展朱务平、王子玉为中共党员,建立了中共徐州小组,吴亚鲁为小组长。1925年五卅运动后,吴亚鲁又将斗争中的积极分子吴印、苏同仁、梁昭光等发展为中共党员。5月间,团中央指示吴亚鲁,可以在团内秘密成立党支部(团的上层组织兼管在团的系统内发展共产党员及建立党的组织的工作,团员入党后,仍保留团员的身份,继续参加团组织的活动——作者注)。吴亚鲁接指示后,因党员中骨干朱务平返乡(奔祖母丧)未回,拟俟朱务平回徐州后再成立党支部。6月间,朱务平在宿县临涣集闻悉五卅运动爆发后,便立即赶回徐州,吴亚鲁根据党的“四大”党章规定,将党小组改为中共徐州支部,吴亚鲁为书记。由于徐州国民党组织内右派势力积极反对徐州革命运动,不断鼓噪“女三师内有乱党”,引起警察局对女三师的注意。为避免影响工作,吴亚鲁便从学校移住西门外豆腐巷马汝良家,同时,为转移国民党右派等反动派势力的视线,经吴亚鲁提议,团地委改选张从道为书记,但吴亚鲁仍负指导之责。在徐州的国民党组织右派的攻击和排挤下,吴亚鲁难以在徐州开展党的工作,于8月奉上级指示,调往郑州豫丰纱厂,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24年6月,吴亚鲁等人联合上报团中央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情况
吴亚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教育和影响了大批男女青年,建立和发展了团组织,奠定了党的地方组织的基础,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并对徐州地区和豫东、皖北邻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这一片区域革命运动的重要引路人、播种者。吴亚鲁在徐州工作时的革命精神感人至深。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先后辗转福建、山东、上海等地,担任了党组织的重要职务,始终坚定信仰、忘我工作,最后在“平江惨案”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在他教育下的男女青年,后来成长为党团骨干,在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献出宝贵的生命,被敌人杀害于雨花台的朱务平、吕国英烈士,牺牲在新疆的苏同仁烈士、重庆渣滓洞的徐林侠烈士等等,都是在他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位用特殊材料铸成的革命知识分子,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