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2021-11-12李广尧
李广尧
摘要:高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其实施德育教育的黄金阶段。教师需要适应现代化教学思想,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更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当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德育认识,便有助于其自身德育观念以及素质品质的积极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习惯践行应试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对此加以适当的优化。
关键词:高中德育;实效性;工作途径
前言: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但由于还没有真正的接触社会,并且在此阶段会出现较大程度的身心变化,所以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不良德育认识。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促使其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本文将立足于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如何提高教育实效性展开分析。
一、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德育教育并不同于普通的应试教育,教师不能通过理论灌输或者随堂测验的方式来对学生实施教育以及评判。德育教育是一种基于道德层面所开展的教育工作,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及道德行为规范。在人类社会层面上,并没有一套亘古不变的道德准则,来检验人们是否具有道德。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道德所富有的内涵却在不断变化。
客观来说,如果把德育教育比喻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如同整个工程中的地基组成部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价值。所以在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中,教师若想有效加强教育实效性,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有方向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德育观[1]。然而纵观我国高中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分析来看,能够结合马克思主义开展教育工作的教师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教师会把德育与讲大道理或思政教育混为一谈,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德育教育的价值展现。对此,教师要做好有效的教育创新,要带领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潜在内涵,带领学生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品质,为德育素养的发展提供充足助力。
二、与学生实际相互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提升学生的成绩,或者是在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中生成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论。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德育认识,并能够将其体现到自己的行为中。基于这一前提,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时,教师就需要对行为动机之后的一种动力进行深入探索,也就是内心需要。这一需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需要,二是社会需要。
站在本质角度上来说,道德教育就是一个个体人格的构建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对话过程。所以在向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深入分析学生的内在需求,然后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其加以有效指导。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社会认识,并带领学生更好的体会社会需要,使之能够主动的展开自我约束、自我优化。在体现学生实际的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与情感教育相互结合
毫无疑问,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逐渐脱离稚嫩期,他们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拥有一定的自主判断力,但他们也并不如同大学生一般,拥有了一定的成熟思维。所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具有较高的可塑性。
现代高中生与以往的高中生不同,他们接触社会接触世界的途径逐渐增多,所掌握的信息面也逐渐趋向于广泛化发展,教师已经不再是其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徑。然而,这一情况对于德育教育也形成较强的消极阻碍。
一方面,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接触教师的教学投喂,了解一些积极正向的思想道德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会在网络中展开社交,也会在实际生活中展开一些行为。然而在所参与的社会实践中,他们会发现所呈现出的实际情况与自己所了解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吻合,甚至两者存在极大的冲突[2]。当冲突出现,学生就会陷入迷茫,甚至会在青春期的作用下,想要极力的排斥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指导。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拥有情感。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加强整体教育工作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情感作为主要依托,要多多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展现出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合理的教育引导以及心理辅助,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在彼此交流中,渗透情感要素。通过这一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结论:总而言之,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正确定位德育教育的作用,不能将其与普通学科教育混为一谈。简单来说,培养学生的德育认识并不能够通过理论灌输或者考试来实现。教师需要拓展教育的途径,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学生实际、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加强教育实效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高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9):132-133.
[2]梁交荣.简析提高当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