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分析

2015-11-08曹家瑚

新课程·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高中德育身心发展消费心理

曹家瑚

摘 要: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日渐成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德育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部分,因而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尝试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通过对德育和心理教育的比较,找到这两者的共同点,使二者能够结合起来,进而找到提高德育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德育;身心发展;消费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压力更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人们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课堂。高中的德育是21世纪教育的灵魂所在,它是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是适合学生未来全方位发展的学科。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帮助受教育者缓解压力,消除因压力带来的一些障碍,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能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高中德育结合在一起,才能从不同的方面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品德。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何不能取代高中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不能取代高中德育是因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二者相互融合时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而心理教育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德育是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也可以说心理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只能相互融合,促进彼此发展,而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区别,但是二者还是有共同点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二者的教育主体都是学生,都是为了将新一代培育成优秀合格的未来接班人。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体现

传统的高中德育只是按照当时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在受到当时政治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培养出的只是符合当时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接班人。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中,未来接班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渗透到高中教材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历史和政治学科尤为明显。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材中,第一章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提到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并着重讲述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现如今中学生中攀比现象极其严重,不少学生为了一些奢侈品和所谓的面子,容易做出一些伤害自身和家人的行为。这节课告诉学生: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不是现在自怨自艾。本课从消费心理着手,分析消费者消费时的复杂性,学生的消费心理当然也包括在内,从而帮助学生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这节课中既提倡勤俭节约精神,又告诫学生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是传统德育中的内容,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的,因此,此处绝妙地体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高中生的德育中始终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这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策略

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确实对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文化课把体育之类的课都停掉了,

重视智力发展、轻视德育的现象很严重。不仅如此,大多数德育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而且学校的德育活动匮乏,课时也少得

可怜。

要想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提高教师的素质,利用教师的为人师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家庭与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高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及二者的融合三方面展开分析,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傅勇.浅析影响我国德育教育效果的若干因素[J].新余高专学报,2001(01).

猜你喜欢

高中德育身心发展消费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尊重幼儿发展规律,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