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2021-11-12李萍
李萍
摘 要:由于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在这个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的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程度尤为重要,因为,兴趣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提升初中生学习地理这一科目的兴趣,让学生建立饱满的热情,构建夯实的地理系统知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兴趣教学;培养策略
就现阶段而言,在国内教学领域中,我国对于初中地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仅仅停留于完成基础的学业水平考试教学任务,讲课几乎成为了教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程度极低,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去,这也导致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处于一个劣势状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有些学校及部分地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并积极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扭转局面,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初中地理兴趣教学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教师还需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环境,创新教学手段,争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有效地切身参与到丰富的课堂活动中。本人就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入手,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突破点,简要提出了几点关于提升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作为参考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帮助和建议。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日益完善,我国很多地区几乎都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面对新形势下的变化,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工作,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多元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视听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图片或地壳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全过程,了解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根据出示的六大板块构造图填写出對应的板块名称。但是,教师在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时,如果单纯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无法系统地了解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史,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入动态板块构造图、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等,并且设置注解和引导性的问题,就比如:“一张完整的纸和一张由碎纸拼凑到一起的纸分别放到水盆里,哪张纸会出现动画演示大陆漂移形似的情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由此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通过这样丰富的信息化课堂讲解,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板块运动的知识,并且还能够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设计教案,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学习,将自己录的微课视频或者名师视频上传到班级群内进行分享互动,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下载学习。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问题,教师还可以在班级群内给予解答,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与讨论,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总之,地理作为一项开放性学科,其知识具有抽象性,这与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并不相同。所以,学生无论是从认知领域还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来说,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以及学习兴趣的调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感受到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同时,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学习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提问是打开思维的最佳方式,也是探究问题根源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具备了强大的求知欲,他们的兴趣才会被激发,好奇心才会被点燃。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讲述新知识时,不应一味向学生灌输式地传递知识,可以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前提问一些关于本节课有特色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思维空间,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讲述课是创设问题情境最常用的课型,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讲述《世界的气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通过设疑、提问,给予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如提问“同学们是否留心观察过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有哪位同学知道气候与天气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还可以列举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顺势提问学生:“同学们去过这些地方吗?你是否能从画面上感知到这是什么气候?”这样一来,教师的连环提问形成了问题与情景的叠加,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渴望得到问题的答案。于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向他们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并设疑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想想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它们的分布范围是什么样的?各地区之间气温和降水有什么不同?各呈现什么特征呢?”等等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悬念和关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从而获得揭开问题的满足感,可以起到扣人心弦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从思想意识、精神境界上都得到了升华。不仅能够体验到知识的力量,还增强了他们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提升地理学科素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将未知化为已知,理论联系实际。
三、提倡以玩促学,进行小组合作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游戏的陪伴,这时的他们活泼好动,玩心较大。如果单方面对他们进行封闭式管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转换思维,可以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以玩促学,学中作乐,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游戏趣味教学,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地理,爱上地理。
例如,在学习《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这一课的时候,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运用地球仪,懂得如何进行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并能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鉴于本节课实践内容占据较大,且都是一些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性内容,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地球仪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前置性的有效指导,学生对地理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比如,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可以提前準备三个乒乓球、两个圆规、两个软尺、两根绳子、两张表格等一些教具。接着,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个人,要求在乒乓球上画出赤道,并标出北极和南极的位置,其中两个人负责在赤道和极点之间分别画出两条间隔相等的纬线,并填写纬线表格,另外两人负责画出距离相等的四条经线,并填写经线表格。当绘制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采用抓阄的形式,配对成功的两组之间可以进行绘图互换,并对对方绘制的图进行讨论和修改,完善相应的表格内容。
通过这样的趣味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快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地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建立自主合作、互帮互助的友好平台,这对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合生活实例,注重社会实践
初中地理很多知识与自然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对于初中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并不是单调唯一的。地理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完成知识的迁移。然而,由于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加之社会上对文科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生不愿意在地理学科上多花费时间,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仅有的书本知识上面,这就使地理课堂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针对目前的现状,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寻找生活中具备时效性和代表性的地理问题,进而展开深入探究和实践。
例如,在初中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课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水平,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地域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收集关于东北三省的一些农业发展、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等资料,加强对东北三省的了解,并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以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的乡土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到东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这个地区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但是长期的大面积过度开垦,破坏了平衡的生态环境。于是国家决定停止开荒,并且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面对当下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经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更加乐于观察生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生活知识,去认识了解大自然,走近生活,灵活实践。
总而言之,兴趣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每个地理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耐心教导。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改变之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会灵活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之处,从而产生对地理知识强烈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兴趣教学应有的作用,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取得卓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回国.初中地理兴趣教学办法浅谈[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2]李燕燕.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