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2021-11-12何慧

幸福家庭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际操作蘑菇科学

何慧

幼儿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天气变幻、四季更替等都是他们的兴趣所在。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呢?本文以“菇的秘密”活动为例,从自然资源、幼儿兴趣、活动材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定义

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指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而是指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理解、猜想验证、解决问题,把“不断探索、寻求真相”的科学探究精神渗透到各领域的学习中去。

二、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

(一)探究活动的自然化、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园内的农乐园、果园和各班自然角都可以是幼儿进行观察、认识、探究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幼儿认真观察、比较、记录动植物生长的过程。

(二)探究主体的主观性、好奇性

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解放幼儿的双手和大脑。幼儿探索、操作的机会多了,他们对于事物的疑问和好奇也会随之增长。同时,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感兴趣、侧重的点又有所不同,因此,他们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展现他们特有的方式。

(三)探究过程的操作化、直观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即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需要实际操作。幼儿习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三、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带领幼儿在自然中探索。例如在梅雨季节,蚂蚁、青苔、蜗牛等都可以成为幼儿观察的对象。

例如“草坪上的蘑菇”探究活动。

5月26日,因为连续下了几天雨,孩子们在晨间活动时,发现草坪上长了许多小蘑菇。豆豆说:“我家里吃的蘑菇和这个长的不一样。”小白说:“家里吃的蘑菇是没有毒的,这个蘑菇可能有毒,大家都别碰哦。”萌萌接着说:“会不会别的地方还有蘑菇呢?”孩子们提议放下手中的皮球,再一起去找找。

幼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些事物也会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下探索,让大自然成为“活教材”。

(二)依据幼儿兴趣,生成探究内容

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探究内容。例如,幼儿发现了草坪上的蘑菇,他们会想到蘑菇的不同种类、还有哪里有蘑菇、蘑菇有没有毒等问题。教师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可以带动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引导,让幼儿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上获得新的知识,既可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在“菇的秘密”系列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最关注的问题是“还有哪儿有蘑菇”,于是生成“活动一:蘑菇喜欢生长在哪儿”。

在“猜测—观察验证—讨论梳理”中,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即蘑菇更喜欢附着在树桩上生长,咖啡色伞状蘑菇生命力更强。

在“蘑菇有毒吗?”探究活动中,辰辰想闻蘑菇的味道,被一旁的毅毅阻止了:“小心有毒”。“蘑菇有毒吗”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讨论。毅毅说:“那个黄色的肯定是有毒的。我在书上看过,颜色鲜艳的蘑菇就是有毒的。”奇遇接着说:“我觉得那个扇子形状的蘑菇有毒,这是我没有见过的形状,奇形怪状的蘑菇才是有毒的。”辰辰提议:“让一只小动物来吃吃。”接着立马有小朋友说:“不行,万一有毒,小动物不就死了。”

在探究蘑菇是否有毒的活动中,幼儿在猜想、调查、讨论后,知道了有些蘑菇是有毒的,知道想要验证就必须经过实验。

(三)丰富活动材料,推进探究过程

皮亚杰认为,认知活动既不从主体发生,也不从客体发生,而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的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之中。幼儿的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具体的操作材料进行。教师要提供丰富、合适的材料,唤起幼儿科学探究的主动性,让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科學经验。

例如“蘑菇是怎样生长变化的?”探究活动。

5月27日,天气终于放晴了。大家又惦记起昨天发现的那些小蘑菇了。翌辰说:“蘑菇越长越大了,吸收了阳光,水分就会越长越大。”很多小朋友表示赞成,土豆却不同意:“我觉得是越长越小了,草丛里、木桩边上会有小虫子、小蜗牛会把蘑菇给吃了。”小白也同意土豆的观点:“我也觉得是变小了。因为蘑菇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今天是大太阳,蘑菇干枯了。”“那如何检测蘑菇是长大还是变小了呢,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子昂提出:“可以用体重秤称一下,重了就是长大了。”橙橙立马否定:“不行,称的时候要把蘑菇拔下来,拔下来蘑菇就死了,看不到它长大了。”毅毅说:“那就用尺子量。”明远跟着说:“大家觉得和天气、温度有关,那还要一个温度湿度计。”经过商讨,我们的蘑菇观察活动终于要开展了。

幼儿有了前期使用尺子、使用温度计的经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蘑菇的生长变化。在“成立观察小组—选择测量基地—分组测量—记录—建立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幼儿清晰地将现象转化为符号表征,进而清楚了蘑菇的生长变化过程。

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蘑菇的生长很难用尺子进行测量。因此,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幼儿有时没有进行测量,只是进行形态的记录。同时,幼儿发现,在前一天观察中刚刚冒出来的蘑菇,第二天可能就枯萎了,找不到它的踪影了。同一地点第二天还会冒出很多新的蘑菇。据此,孩子们了解到蘑菇的生长速度很快,生命周期很短,需要增加每天观察的次数。

例如“如何添加辅助材料”探究活动。

为了发现蘑菇身上更多的秘密,从6月8日开始,我们由每天一次的观察调整为每天三次的观察,并为蘑菇建立更详细的成长档案。佑佑说:“我们经常找不到前一天观察的蘑菇,是不是可以装一个摄像头来跟踪呢?”格格回答:“学校里有许多摄像头,我们看看哪一处的蘑菇可以被摄像头看到吧!”于是,幼儿园的摄像头也成了我们观察记录的好帮手。“但是,摄像头拍不到的蘑菇怎么办呢?”静静说:“做一个标记,插在你观察的蘑菇旁边。”

孩子们受到启发,教师在材料区投放纸、笔、吸管、木棒等材料,让孩子们制作专属蘑菇标签来协助观察。

当幼儿的科学探究出现新问题时,幼儿合理借助辅助材料能够推进探究的进程。投放的辅助材料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挑选自己想要的材料,也可以让幼儿自由组合不同的材料,例如木棒可以插进泥土里、细钢丝可以插进草坪里,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与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在科学现象面前,幼儿的思维会在“错在哪里”和“发生了些什么”之间来回摆动。这种摆动可能激发幼儿在“找原因”“解释”和“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循环,这就是幼儿科学思维发展的基础。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可以依据“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尝试解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展开。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的自然意识和科学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市高新区狮山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实际操作蘑菇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探究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项目后评价的模型构建与实际操作
试论体验性学习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爆图团
蘑菇
语文生本课堂中字词教学的实践
蘑菇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