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视域下“央视新闻”微博的女性形象建构研究

2021-11-12乔舒婷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官微身份媒介

乔舒婷

女性形象在公共话语空间中一直存在着性别的刻板形象与偏见,媒体在关于女性的议题中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近年来,许多与女性相关的话题被广泛讨论,比如“女司机”“家庭暴力”“女性职场骚扰”“女性生育”等。虽然女性话题被广泛提及,但是人们很难对女性现实的处境与部分自媒体过于迎合市场而制造的幻象做出正确的判断。社会性别的视角能够以男女平等为起点去看待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去分析女性在两性关系的差异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束缚。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大众有了平等发声、交流意见的渠道,微博、微信成为大众广泛讨论公共事件、热点话题的主要平台。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但是在舆论引导、信息把关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隐患。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舆情判断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本文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以下简称“官微”)“央视新闻”微博为观察对象,因其具有用户群体基数大、群体类别多元、发声客观公正等特点,能够为更好地了解女性形象提供帮助,让公众理性认识女性面临的困境与社会生存的压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央视新闻”官微中女性报道的类目呈现

在“央视新闻”官微中以“女性”为关键词对相关内容进行搜索,时间限定为2018年1月到2021年8月,共爬取了215条相关内容,将新冠肺炎疫情所涉及的包含“女性”的实时播报等数据清理后,得到有效数据100条。

(一)报道类型:社会方向居于主位

在样本语料库中对微博内容进行类型划分,共划分出八种相关类型,分别是社会、健康、国际、人物、文化、经济、法律和其他。如图1所示,社会类有53条相关内容,也是数量最高的类型,在报道中,涉及女性隐私、女性获取荣誉勋章等社会新闻被报道。其次是女性健康的相关报道,主要涉及女性宫颈癌、乳腺癌、HPV疫苗接种及更年期等话题。再次是国际上关于女性的报道,比如引起全社会热议的“N号房事件”“素媛案罪犯”以及“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等。人物类的报道多以一些微博话题出现,比如#那时他们正年轻#、#今天是妇女节#、#睹物思人#等,居里夫人、张桂梅、邓颖超和张润红等女性人物也是报道对象。

图1

(二)报道主题:女性力量占比偏高

在爬取的这些文本中,主要提炼出女性力量、女性身份、女性健康、女性被侵犯、女性气质、女性消费等七类相关的主题。如图2所示,女性力量相关的主题报道最多,所含内容包括反抗妇女被家庭暴力、疫情之下奔赴一线的女性等,表现方式多以直播、疫情故事、节目互动等为主。其次,女性长期处于被动的生存空间之中,因此,侵犯隐私类的社会新闻也较多。内容多以“偷拍”“猥亵”“遇害”等事件呈现。关于女性身份的主题,更多地介绍了女性的社会身份,在家庭身份上则通过生育的相关政策进行报道,而“女德班”“高铁辐射谣言”等报道则进一步反映了女性身份在社会上的真实现状与困境。性别气质也是两性问题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误区,女性气质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央视评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上。女性健康报道多以视频、图文等形式呈现,涉及到高跟鞋、烟草以及女性高发癌症等内容。

图2

(三)报道倾向:正面情感绝对优势

如图3所示,在报道内容的倾向上,56%的报道为正面报道,多是肯定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及对女性身份、女性性别等方面的社会认知缺失的个案报道。26%为负面报道,多是对国际、国内女性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关报道,主要有“外国警察推倒女性示威者”“韩国女性性侵事件”以及国内诸多冒充女性行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话语表达多为直接批评。18%的报道持中立态度,客观报道了与女性相关的话题,比如“生育意愿下降”“女性气质”等。

图3

二、“央视新闻”官微中女性的媒介形象

在女性媒介形象的分析中,多采用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进行分析,以社会性别理论作为观察视角的文献很少去探讨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经提到:“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才变成女人的。”本文进行分析后发现,“央视新闻”官微所建构的女性形象正在脱离扁平化而逐渐走向多元化。

(一)性别界限模糊多元的“去性别化”形象

女性形象伴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变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在媒体的叙事中不断得到消解。“去性别化”形象大致分为“女性气质”和“性别刻板印象”两方面的转变。本质主义性别观念将男女两性截然两分,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①。“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是对女性气质的一种文化束缚。在封建礼教之下,女性自身的个性被逐渐摧残。在现代社会之中,“女性气质”更加符合自身个性的发展,“阳刚”“坚韧”“理性”等话语表达突出了女性在新时代的新形象与新力量。“央视新闻”官微在女性的报道中,通过对“女飞行员”“女军人”以及“女医护人员”等一系列主体的表达,纠正了性别上的身体差异对社会角色分工的错误认知。

从“女司机”“女德班”到“女科学家”“女飞行员”等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现实环境对于女性的刻板偏见逐渐消解。媒体报道中“又是女司机”等话语叙事逐渐被摒弃,女性在社会和媒体报道中的边缘化现象也有所改善。传统女性所形塑的卑弱形象与依附父权或者被“凝视”的客体形象在性别界限模糊的时代文化中焕发新生。从某种程度上,性别的刻板印象来源于性别图式的后天塑造②。因此,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贴上了不同类别的标签。在“央视新闻”官微近三年的报道中,搜索“女性”一词所出现的内容在性别文化上已经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与价值导向的作用。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更多的人拥有了话语权,“去性别化”是女性对传统男性话语霸权的一种反抗,同时也是自己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有力回击。

(二)社会角色权力演变的“独立女性”形象

在社会竞争之下,女性的生存空间愈加狭窄,一方面是社会根深蒂固的父权思想,另一方面是社会人对女性身份缺乏认同感。媒介所建立的女性话语框架也加剧了女性的被动处境,女性长期生活在被规训的社会机制之内。新闻媒介以这种充分化、自然化的对女性的“想象”为性别重构提供了注脚,它在公众议程中形成了这样的社会认知:女性是囿于家庭的,女性是与社会脱节的附属存在③。社会性别理论在女性问题的研究上强调要将其放入两性关系的结构中去考察,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媒介呈现“独立女性”形象就已经证明真实的、贴近生活与工作的女性状态被看见了。

“央视新闻”官微的新闻报道中,“独立女性”形象的表现多是在“女性力量”的主题中,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家庭伦理身份的框架设置,更加突出的是女性社会身份下的工作能力。通过“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女科学家王承书”以及“抗疫女性医护人员”等报道来突出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身份。生理性别的弱化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形象构建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职业女性意味着她必须背着锅、孩子、丈夫和社会上的男人们赛跑。”④这种社会角色的不平等性让女性的个人价值逐渐被解构。当“独立女性”的媒介形象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时,女性的社会身份就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同时,也让男性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思考社会性别规制带来的困境。

(三)性别暴力频现社会的“弱势群体”形象

女性群体在社会中遭受着各种暴力,就“央视新闻”官微中所呈现的内容来看,涉及到偷拍、猥亵、遇害以及歌词侮辱等社会热点事件。“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白银连环杀人案件”和“犯罪团伙冒充女性诈骗”等都反映出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待遇。除此之外,家庭暴力是女性在家庭不平等关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女性正在极力地争取终止暴力和社会平等,但是“弱势群体”面对的不公仍然在上演。

女性作为受害者还会被网络暴力二次伤害,没有正确社会性别观念的人在女性受害后仍然折射出受害者有罪的言论。大量关于女性受害的事件背后,值得反思的问题是长期处于社会主流群体的男性缺少性别平等的思考。大众媒体刻意迎合流量与受众娱乐化女性的传播氛围俨然固化了女性被欺凌、被物化的弱势群体形象。

三、“央视新闻”微博中女性媒介形象构建的实践价值

(一)解构传统性别文化,重塑女性健康认知

在传统的性别文化中,父权社会所建制的性别秩序是不能轻易撼动的。“洁身自好”“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严格束缚着女性的自我认知。女性在长期的性别规训中,致使她们的心理发生畸变,形成病态的人格。如妇女的罪疚心理,三从四德的附庸心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男尊女卑、逆来顺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性压抑心理等等⑤。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下女性对健康风险存在着认知局限,“洁身自好”就是女性在封建弱势地位中的一种健康保护。

随着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的变化,女性逐渐脱离了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不再万事归责于自我。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机制逐渐消解,对自身健康的认知不再局限于男权的统治之下。基于传统性别文化的“洁净”与“污染”发生的对调,女性“不洁之罪”逐渐受到质疑和抵制,两性中的另一方,男性的“不洁之罪”开始成为健康风险预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⑥。在关于女性健康的微博报道中,宫颈癌、HPV疫苗接种等内容被媒体所报道,疫苗知识的普及和疫苗接种等其他信息为“女性平等的健康行为”提供了帮助。“央视新闻”对女性的健康话题设置了新闻议题,比如宫颈癌疾病中提及“#HPV疫苗之父建议男性接种HPV疫苗”等话题。这些设置将女性健康问题上升到两性伴侣之间共同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层面,传统关于女性的贞洁文化也在这样的文化功能属性中被逐渐解构重塑。

(二)消解职场性别权力,重拾女性身份认同

媒介镜像反映着社会,因此媒介如何构建女性身份的社会认同对女性话语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平台对女性的讨论呈现出无序特性,缺乏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报道导致社会场域污名化加剧。媒体文本中的女性是作为男权社会附属物的客观存在,女性主体性在媒介叙事中的阙如及其形象的扭曲是男性宰制的媒介话语体系的本质特征⑦。传统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声能够有效引导社会性别观念,扭转传统话语中男性霸权的叙事。

“央视新闻”微博在关于女性社会身份的构建中,重建了媒介话语中的性别秩序,消解了传统性别话语下塑造的女性虚伪的“主体性”。在大量的文本中,“女性力量”被多次提及,对女性社会工作中的能力与魅力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菜场里的女作家”“90后女调度员”“张桂梅”等报道反映的是家庭伦理身份并非女性的唯一身份。建立女性主义话语场,“央视新闻”官微在宏观、微观层面都比较客观,没有将女性问题放在男性的对立面。反观部分媒体,在女性身份的议题之下带有严重的厌女倾向,呈现出非真实的女性群像。

(三)警惕集体无意识,共建女性保护机制

以社会性别理论理解、剖析“央视新闻”微博报道背后的意义,其通过一系列侵害女性的事件来反映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行为,能调动广大群众加大对女性的保护意识。比如在对家庭暴力的报道中,“央视新闻”微博积极普及法律知识,让女性在主体意识中正确认识暴力危害与女性人格、权益保护的合法性。#今日说法宇芽#话题以个人经历去讨论女性在家庭暴力中的无措和伤害,通过采访的形式呼吁社会女性站起来联合消解性别暴力。

大众传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和引导功能,引导社会成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面对隐性的社会不平等现状,媒介要真实再现女性的生存困境,不能一味美化女性的形象,强化社会对女性苛刻的期许。将个体微观情境所遭受的烦恼诉诸于公开透明的媒介是“央视新闻”官微所提供的全新路径。现实中女性不平等的遭遇仅是媒体报道的冰山一角,而被报道的受害者却被大众的集体无意识所吞噬,因此,在社会文化场域中必须进行有效传播才能让女性真实的问题被解决。

四、结语

虽然性别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并不能忽略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因此,媒介再现女性的真实形象时,不仅要客观表述她们所处的生存压力与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还要将女性社会性别下独特的身份展现出来。建立女性平等的观念,需要社会大众共同的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主流媒体作为大众接触信息的重要渠道,应积极引导、有效传递、抵制暴力。

注释:

①姜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3):15-22+93-94.

②李明文,柏茹慧.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研究[J].当代传播,2019(03):110-112.

③范芷欣.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女性媒介形象[J].青年记者,2019(35):25-26.

④李琦.大众媒介建构的女性形象:社会性别视角的诠释[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4):100-102.

⑤冷东.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1999(02):32-36.

⑥顾若兰,唐美玲.风险社会青年女性健康感知与性别化风险归责——基于HPV疫苗接种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06):30-38.

⑦李敏.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2):56-63+96.

猜你喜欢

官微身份媒介
半小时10万+ 3小时破百万 575万阅读打破纪录 钱江晚报官微如何将同题作文打造成爆款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全媒体时代,钱江晚报官微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书,最优雅的媒介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官微需找平衡点
“官微”该是什么模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