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三环节六任务”的研学之旅
——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

2021-11-12

科学咨询 2021年39期
关键词:良渚古城研学

王 颖

(杭州市开元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6)

一、研学简介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已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着学校秋季研学的机会以良渚古城遗址为载体开展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研学活动,实地考察良渚文明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借助游览、参观、探究、模拟等方式感知先人的智慧和伟大,使学生切身感受守护中华五千年厚重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二、设计方案

(一)驱动性问题

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7月申遗成功,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5000年前已经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并且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状态。良渚古城遗址无疑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这又给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但通过右图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中学生对良渚古城遗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了解家乡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借着学校秋季研学的机会,我们把学生带入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与良渚文明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二)学习目标

知:知道家乡杭州的历史——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知道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5000年前已经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状态。

融:融历史与社会知识于现实生活中;融快乐学习方式于现实生活中。

探:探寻书本有的但不清楚的如:阶级的分化、文明诞生的标志等;探寻书本没有的但感兴趣的,如古人如何制作玉器。

环节 研学前 研学时 研学后阶段任务研学预热研学必备研学合作研学打卡研学总结 研学展示具体内容老师们通过分工合作给学生准备相关视频和文字学习资料,编制研学手册,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学生通过视频或文字资料了解良渚文化,同学间通过交流确定研学主题,通过分工和合作清楚整个研学过程中要做的事。根据良渚古城的文物发掘情况,学生的兴趣,研学时间等综合因素考虑,最终确定了六处实地研学的打卡点。书本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的文明遗址中得到了印证。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协作撰写项目化学习报告。班级小组展示组员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班级海选基础上进行年级交流汇报。优秀小组代表年级组利用周一集会时间向学校全体师生进行成果展示。

(三)学习内容

本次研学的内容指向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八年级上教科书中“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情况,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认识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等内容。

为了推进本次研学的开展,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的同时,需要作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学习。如阅读陈同滨撰写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研究》;观看视频:央视网《国宝发现——五千年良渚》《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良渚)、申遗现场纪录片等;观看浙江新闻《带你玩转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浏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微信官方公众号等。

(四)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分工合作人人有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对感兴趣的事物做进一步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体会先民的伟大和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小组展示呵护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环节 研学前 研学时 研学后阶段任务研学预热研学必备研学合作研学打卡研学总结 研学展示

具体内容老师们通过分工合作给学生准备相关视频和文字学习资料,编制研学手册,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学生通过视频或文字资料了解良渚文化,同学间通过交流确定研学主题,通过分工和合作清楚整个研学过程中要做的事。根据良渚古城的文物发掘情况,学生的兴趣,研学时间等综合因素考虑,最终确定了六处实地研学的打卡点。书本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的文明遗址中得到了印证。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协作撰写项目化学习报告。班级小组展示组员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班级海选基础上进行年级交流汇报。优秀小组代表年级组利用周一集会时间向学校全体师生进行成果展示。设计意图了解家乡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分工合作人人有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对感兴趣的事物做进一步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体会先民的伟大和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小组展示呵护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评价标准

针对各组同学研学开展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评价标准如下:

总结性评价(总分30分)

过程性评价(总分70分)

综合性评价(100分)

三、实施过程

兴趣是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把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其各种潜能的发挥,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要躬行”都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和地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我们与学生一道开启了一次研学之旅。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为学生准备了辅助学习的视频、文字资料和引领学生学习的研学手册,过程为研学前、研学时和研学后三个环节,设计了“研学预热”“研学必备”“研学合作”“研学打卡”“研学总结”“研学展示”六项阶段任务。

环节一 研学前:全员预热 深度学习

研学预热:本次研学活动由社会组老师领办,老师们明白要完成研学学习,预热、铺垫很重要。于是老师们分工合作,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包括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等,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或者文字资料全面了解良渚文化的方方面面。

研学必备:老师事先对良渚古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踩点,并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了研学手册。研学手册是对学生如何进行研学进行指引。包括突发安全状况须知、景区导览、研学任务单、评价方式等。

研学合作: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确定了可供同学们参考的十大研学主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研学手册上提供的参考主题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研学主题是围绕课本已经学过的知识与良渚古城遗址相结合而确定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情况和兴趣确定“研学”主题之后,各小组立即着手讨论决定调查研究的内容,制定探究方案。收集与自选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分工。如选择研究“反山王陵”主题的小组,组员就讨论确定研究的方向:墓葬形制、玉文化背后体现的阶级分化和文明表现……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投入到活动中,老师“躲”在学生身后,关注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的解决方案。

最让老师欣喜的是,几次预热下来,学生会根据自选的主题确定不同的任务:摄影、采访、制作PPT、汇报、写调查报告……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自己的岗位与职责,每个人都充分“动”起来,知、融、探在第一环节过程中就已经真正发生。

环节二 研学时:追寻历史 边走边学

研学打卡:

“当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同学们紧扣自选自定的良渚文化研学主题去研究:反山王陵,了解王陵的地势、墓葬排列、随葬品种类、数量和级别,有些同学还分析了当时阶级分化的情况;寻觅了南城墙遗址,研究并解释了该城墙的特点;钟家港手工作坊展示区,了解了当时如玉器一类的手工业产品的制作流程,领略和感悟了当时良渚先民手工业生产水平的高度发展。遗址公园中的风景也是很好的,大观山树木四季常绿,鹿苑内的梅花鹿活泼可爱……”(节选805班研学感想)

“通过半天的时间以及小组组员的积极配合,我们打完了良渚打卡点的打卡。此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一起研学的快乐,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与朋友互帮互助。”(节选802班研学感想)

“这次研学让我们深刻了解到良渚人民千年前的生活方式,看到良渚的美好风光,感受到良渚人民的智慧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节选803班研学感想)

“秋季研学活动是参观良渚古城遗址,我十分期待,因为我和良渚还是有点渊源的。外公曾经是良渚街道书记,他对良渚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引进了良渚博物馆的项目,还选择把自己养老的家安在良渚。走进良渚古城遗址,立刻能感受到远古先民的智慧与成就。依稀的城市轮廓,高大的土墩台子,遍布在四周杂草丛中。一个史前文明遗址,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节选808班研学感想)

研学总结:参观回来,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大家在感叹我们先人智慧的同时,对一些不理解的工艺进行了讨论,除了在校课余讨论之外,课后还通过钉钉会议的方式进行讨论。经过一天的实地探察,书本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的文明遗址中得到了印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学们根据之前的分工协作,对照片、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研学报告和制作PPT。

环节三 研学后:学习展示 心怀敬畏

研学展示:与历史对话,向先民学习。每组同学撰写的研学报告在班级进行展示。在班级海选的基础上,年级成果展示汇报如期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次智慧和勇气的考量,更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充分体现。各班成果展示精彩纷呈:

中外文明的异同——806班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良渚遗韵——反山王陵遗址》的报告,她将反山王陵和古埃及金字塔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从墓葬形制、文字、陪葬物品等角度向大家展示了古代人民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感。

古今技术大PK——在坚硬的玉石上进行雕刻、钻孔,如果利用现代电动工具,相信用不了几分钟便能完成。可是五千年前的良渚工匠们是如何完成这项工作的呢?你瞧,804班的同学利用现代的3D打印技术,向我们展示了良渚先民制作玉琮时的穿孔工艺。大家仿佛置身于良渚玉器作坊,感受五千年前工匠们的精妙技艺。

奇思妙想脑洞开——如果说上面同学们的研学报告是属于“端庄学术派”的,那么802班的《池中寺出土的文物价值》和803班的《毫不起眼与赫赫有名》就可以说是“脑洞大开派”了。看他们的组名“吴彦组”“人民当家作组”,你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诙谐幽默趣味多——801班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关于李华去良渚古城买房这件事”,他们以最“不正经”的方式展示了最正经的历史知识。两位同学诙谐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现手法、令人捧腹,把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年级组选取了两组四位同学,代表初二年级组利用学校周一崇实大学堂时间以在线直播的方式向全校师生进行了研学汇报展示。

四、效果与反思

最美的风景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这次研学活动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尝试!三个环节、六项阶段任务贯穿了研学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是参观游览,更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功能,是对中华文明起源地——良渚文化的学习和思考,融历史与社会课本知识于现实生活中,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也是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另一条“快乐”学习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整个研学过程,同学们在感叹先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宣传好良渚文化,保护好良渚的文明结晶,传承中华血脉的文化自信。面对中国人心中的圣地,面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我们都是宣传员!我们都是守护者!我们都是传承人!

猜你喜欢

良渚古城研学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通海古城缀记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