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
2021-11-12王学志
王学志
胫骨骨折多属于高空坠落、交通事故所致的创伤性骨折,患者骨折部位多发且呈粉碎性,更伴有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由于胫骨中下段至踝部的软组织薄,皮肤张力大,血运不佳,因此一旦受伤会引发软组织坏死及不易愈合等症状[1-3]。对于治疗创伤导致的胫骨骨折,钢板或髓内钉固定都可以帮助患者复位骨折部位,且稳定性较好。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科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28例胫骨骨折患者,并与28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比较,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5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① 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男16例,女12例,年龄26~56(41.05±12.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高空坠落伤6例,其他伤7例。骨折侧别:右侧16例,左侧12例。骨折AO 分型:A1型2例,A2型9例,A3型7例,B1型1例,B2型1例,C1型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0~4.5(3.15±1.25) h。② 观察组:采用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男17例,女11例,年龄25~58(43.26±11.9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高空坠落伤7例,其他伤8例。骨折侧别:右侧14例,左侧14例。骨折AO分型:A1型2例,A2型8例,A3型6例,B1型1例,B2型2例,C1型9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0~4.5(3.05±1.20) h。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① 对照组:以骨折端为中心点做纵向切口,分离骨膜及软组织后显露骨折部位,依据骨折实际情况采用钢板内固定,骨折固定理想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② 观察组:在内踝前侧切开4 cm左右的弧形切口,胫骨内侧切开3 cm左右纵向切口,并在两个切口位置分离骨膜及软组织,插入适合长度的固定钢板,并把钢板全部放入骨折位置。C臂机透视下牵引复位骨折,并对骨折处进行内固定。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两组术后处理方式相同。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术后24 h内密切观察患者踝关节的活动情况,禁止负重活动。术后嘱患者行踝关节锻炼,主要包括旋转、屈伸、内翻、外翻,每天3次,每次5 min,每次锻炼后冰敷15 min。术后3周嘱患者开始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而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强度。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①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总长度,开始部分负重时间。② 术后定期摄X线片复查,记录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③ 末次随访时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膝关节活动度。④ 术后并发症(骨不连、钢板外露、感染)发生情况。
2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个月。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见表1。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总长度观察组少(短)于对照组,开始部分负重时间观察组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术后摄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均复位良好。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伸直5°~10°(6.50°±0.50°),屈曲75°~110°(92.45°±15.53°);对照组伸直5°~10°(8.50°±0.50°),屈曲65°~95°(80.12°±11.34°);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感染;观察组1例发生钢板外露;对照组3例发生骨不连,4例发生钢板外露;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28)低于对照组(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
2.5 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4。
图1 患者,男,27岁,右胫腓骨骨折,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腓骨骨折,骨折AO分型B1型;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在位;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痂生长;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E.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图2 患者,男,53岁,左胫腓骨骨折,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CT三维重建,显示左胫腓骨骨折,骨折AO分型A1型;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在位可靠;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痂生长;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E.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3 讨论
研究[4-6]显示,胫骨骨折采用外固定治疗易发生固定松动、钢钉处感染;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易发生内外翻畸形;而传统的切开复位又因为广泛地剥离组织,易引发骨髓炎、骨不连、钢板外露、感染等。因此,有研究[7]指出,骨折间的复位技术更应重视患者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弹性固定骨折处,不强行要求解剖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可以不切开骨折部位,通过间接复位的方式,不剥离软组织及骨膜,可更好地保护骨折处的软组织。
本研究中,切口总长度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因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亦少于对照组(P<0.05)。开始部分负重时间、骨痂形成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患者恢复更快,效果更好。有研究[7]报道,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8%,但不影响愈合时间。引发感染的原因与患者的皮肤条件、钢板与骨质不服帖相关,对于皮肤组织严重挫伤污染者,不宜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本研究中,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考虑与观察组的切口较小有关;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的减少也促进了患者的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更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时,应注意术中骨折的旋转、成角的发生情况,术中C臂机只能照射骨折的局部,因此难以发现畸形成角[8]。
综上所述,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
图3 患者,女,28岁,左胫腓骨骨折,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胫腓骨骨折,骨折AO分型B1型;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在位可靠;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痂生长;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E.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图4 患者,男,42岁,左胫腓骨骨折,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胫腓骨骨折,骨折AO分型C1型;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线良好,内固定物在位可靠;C.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痂生长;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E.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