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21-11-12张晓旭张丽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9期
关键词:核磁胆结石腹部

路 瑶,张晓旭,张丽娟,齐 琦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腔镜诊疗科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肝外胆结石在临床上可被划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结石主要指的是在胆管系统内的结石,其主要表现为混合性结石与胆色素结石[1]。而继发性结石主要是指胆囊内结石排至胆管内而出现的结石,且主要表现为胆固醇结石[2]。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肝外胆结石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关于肝外胆结石这一疾病主要遵循的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诊断往往是治疗肝外胆结石患者的前提条件,随着医疗手段的日益进步,肝外胆结石这一疾病的诊断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是现阶段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肝外胆结石的主要手段。为了对不同诊断方式的效果进行全面了解,笔者对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3月因肝外胆结石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患者。患者年龄为34~69岁,均值为(48.67±2.83)岁;男性63例,女性45例;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患者46例,受过大专以下教育患者62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②本试验已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脏类原发疾病;②患者依从性较差;③患者为部分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2 方法

对所选取患者均进行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

腹部CT(应用GE LightSpeed VCT):在患者检查前1 d应告知其保持8 h及以上空腹状态,并告知患者饮水量应控制在500 mL以内,而后运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1.5 mg/kg体重造影剂的注入[3]。本试验所选用的仪器为多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在接受检查时保持仰卧位,而后对其进行动态容积灌注以及成像处理,常规扫描、增强扫描患者的足部以及头部,然后扫描患者肝脏下方边缘以及膈顶之间的区域。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层距及层厚,层厚应设置为5~10 mm,层距应设置为5~9 mm,在扫描过程中应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重点扫描,而后应将检查数据送至工作站。

核磁胰胆管成像(应用飞利浦Ingenia 3.0MRI):在患者检查前1 d应告知其保持4 h及以上空腹状态,而后运用核磁共振仪对患者进行诊断,应对患者进行冠状位、屏气、横断面扫描,而后应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完成对图层的重建,医生完成对患者诊断结果的分析。

1.3 观察指标

在对本组108例患者进行术后病理诊断发现,结石直径小于9 cm的患者24例,结石直径大于9 cm患者84例,以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对不同直径肝外胆结石的检出率。而后评估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准确率,准确率=(真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本组患者总数×100%[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直径肝外胆结石的检出率对比

研究发现,核磁胰胆管成像对<9 cm的结石检出率为66.7%,对>9 cm的结石检出率为88.1%。而腹部CT对<9 cm的结石检出率为37.5%,对>9 cm的结石检出率为72.6%。核磁胰胆管成像对于不同直径肝外胆结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腹部CT诊断(P<0.05),见表1。

表1 不同直径肝外胆结石的检出率[n(%)]

2.2 诊断准确率对比

对比研究发现,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准确率为83.3%;腹部CT检查准确率为64.8%。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准确率显著高于腹部CT检查(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诊断肝外胆结石的准确率[%(n/m)]

3 讨论

肝外胆结石是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胆道系统结石,且该疾病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不断提高[5]。最近几年,我国肝外胆结石的发病率大大增高,且这一疾病俨然已经成为了危害国民健康的一项主要疾病。这一疾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进而致使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患者一旦患上肝外胆结石,其结石会随着病程的不断推进在胆管内向下移动,因而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这对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如若患者出现胆结石引发胆管阻塞的情况则会诱发患者患上胰腺炎等更为严重的疾病,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保证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针对该类患者应始终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原则。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层面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这一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足进步,因而现阶段在临床上诊断肝外胆结石的手段也日渐丰富起来。影像学技术的大力使用使得患者在受检过程中的不适感大大减轻;与此同时,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得到极大的缓解,影像学检查结果也可为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但部分患者往往会由于对检查方式的不甚了解而无从选择诊断方法,进而影响治疗。

腹部C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检查腹部疾病的手段,但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可以发现,腹部CT具有一定的误诊情况,这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是腹部CT通常仅能够通过单一的横断面图像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但这一诊断方式针对阴性结石的诊断率并不高。核磁胰胆管成像是近些年新兴的核磁诊断方式,这一诊断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诊断效果也得到了患者的极大认可。核磁胰胆管成像一大显著特点就是能够借助多个方面切层实现对病灶区域的观察。通过核磁胰胆管成像能够更加直观呈现出患者病灶区域,进而为医生判断患者病情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核磁胰胆管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该检查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对病灶位置进行准确了解,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因而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与腹部CT相比较核磁胆管成像受到脏器阴影以及组织的影响性较小,且即便结石体积较小也不会对检出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次试验再次表明了在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当中核磁胰胆管成像效果更为显著。试验数据表明,核磁胰胆管成像对<9 cm的结石检出率为66.7%,对>9 cm的结石检出率为88.1%,而腹部CT对<9 cm的结石检出率为37.5%,对>9 cm的结石检出率为72.6%,核磁胰胆管成像对于不同直径肝外胆结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腹部CT(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准确率为83.3%;腹部CT检查准确率为64.8%。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准确率高于腹部CT检查,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应当在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中大力推广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方式。该检查方式较腹部CT效果明显,可对患者体内的胆结石进行无创且清晰的检查,对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支持。

猜你喜欢

核磁胆结石腹部
上海某三甲医院CT、核磁大型影像设备的管理、配置和使用分析
基于低场核磁成像的银杏胚检测及分类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哪些人易得胆结石?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吃?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管理实践与展望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X光、CT和核磁如何选
溶石汤剂治疗胆结石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