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内可疑异位胰腺病灶的影像学诊断

2021-11-2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9期
关键词:胃肠道异位胰腺

王 瑜

(甘肃兰炭医院放射科 甘肃 兰州 730084)

异位胰腺在医学意义上指的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胰腺组织在其他组织器官内发育异常,属于一种先天畸形,集中发生在消化道或消化道外的很多部位,在患者发病过程中普遍存在溃疡、出血、梗阻等症状,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产生胰腺炎、假性囊肿以及良恶性肿瘤等情况,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通过对以往临床经验的总结发现,由于异位胰腺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加之部分医护人员对异位胰腺不够重视或认识不够充分,导致极易误诊为内分泌肿瘤、胃癌或间质瘤等疾病,大大降低整体诊断效率。因此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诊断方式受到相关医学专家高度重视[2]。基于此,本次研究将以探究胃肠道内可疑异位胰腺病灶的影像学表现为目的对40例患者予以观察分析,并总结其CT、MRI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20年11月于我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道内可疑异位胰腺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28~63岁,平均年龄为(45.25±2.24)岁;病程在2~12月,平均病程为(6.38±1.14)月。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内可疑异位胰腺;相关患者所有临床资料均保留完整,符合研究要求,可以进行临床医学实验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内容与相关情况,并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具备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者;患有精神类疾病者;患有重大器官疾病或器质性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实验依从性偏低者。

1.2 方法

CT:利用Siemens Somatom 64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诊断,在应用过程中将管电压设置为120 kV,将管电流控制在240~250 mA,将重建层厚设置为8 mm或1.5 mm。同时,对患者予以增强扫描,在此期间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使用剂量在1.2~1.5 mL/kg,并将流速控制在2.5~3.0 mL/s。

MRI:借助Aera1.5T磁共振机器对患者进行扫描,在应用期间合理调整层厚,一般情况下层厚为6 mm,TR 2.7 ms,TE 1.3 ms,翻转角80°,矩阵123×256,扫 描前于肘静脉团注射0.1 mmol/kg体质量的钆喷酸葡胺,注射时间10 s,分别获取注射后20 s、50 s、180 s时的动态增强图像,于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之间获得冠状位增强图像。患者在根据病情完成相关一系列检查后,对患者检查结果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影像图像进行分析总结。

1.3 观察指标

总结分析CT、MRI诊断胃肠道内可疑异位胰腺病灶的病灶分布情况、形态学特征、内部特征等影像学表现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计量数据表示为(±s),行t检验,计数数据表示为率(%),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位置分布情况

本次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疾病位置多发于胃部较弯位置、胃角部位、胃窦部后侧、空肠部位的上段以及回肠部位的末端,例数分别为19例、9例、6例、3例、3例;病变大小:病灶长度均大于3 cm,其中10例病灶长轴与胃肠道壁平行。

2.2 形态学特征

形态:以梭形、丘状、卵圆形以及类圆形为主。大小:病灶长径在1.0~3.0 cm,平均长径为(1.98±0.45)cm,短径在0.6~1.8 cm,平均短径为(1.11±0.24)cm。

2.3 CT平扫及强化影像学特征

经CT平扫后共有10例与主胰腺实质密度相近,其中5例增强者均由中度向强度转化,稍高密度共3例,相对低密度为2例。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表面黏膜均完整,经增强扫描结果中可见共有2例患者在结果中显示可见小片状或管样弱强化区,且有8例与主胰腺实质强化的程度是相近的。

2.4 MRI平扫及强化影像学特征

经MRI平扫信号与胰腺实质相近,平扫以稍高信号为主,且可见管样走形稍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呈现相对等信号,病灶内管样低信号,且未见脐凹征。

3 讨论

异位胰腺是存在于胰腺正常解剖位置以外的胰腺组织,且拥有独立血管供应及神经支配。在医学意义上异位胰腺又称迷走胰腺或副胰腺,和正常胰腺之间无任何解剖及血管关系,属于一种先天畸形,多存在于消化道或消化道外的很多部位,集中表现为溃疡、出血、梗阻等,并且该病很难被诊断出来,导致患者极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但由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并明显,且经过影像学检查其图像特征与其他疾病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增高漏诊率或误诊率,从而产生延误治疗情况,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相关医学专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实验发现,异位胰腺发病机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胃、十二指肠壁将会密切接触并蔓延至胃肠道壁,另一方面胚胎细胞经过分化将会形成胰腺组织[3]。另有研究证实,异位胰腺发病位置一般在胃、十二指肠及上段空肠,并且大部分病灶集中在胃窦及黏膜下层[4]。一般情况下,异位胰腺临床表现与病灶大小及发病位置有关,并且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在合并胰腺炎等疾病时将伴有腹痛等症状[5]。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将CT及MRI应用到异位胰腺诊断过程中,诊断效率较高。CT及MRI影像检查方式具有无创、成本低以及检查方便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并且在应用过程中通过三维立体图像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清晰显示患者病灶位置情况,有效区分异位胰腺与其他疾病的非特异性症状,大大降低漏诊率。一般情况下,异位胰腺经CT诊断后患者疾病位置多位于胃窦、十二指肠球,并且往往处于黏膜之下,而形态以卵圆形为主,且较为平坦。影像学显示异位胰腺特征性表现为中央脐凹征,并以成熟胰腺组织分泌出来的黏液作为病理基础,随着疾病发展及病灶扩张逐渐形成脐凹形态。在CT诊断过程中影像显示患者病灶位置集中在胃上部,并且可以清楚看见病灶边界,但针对异位胰腺病灶部位大多集中在胃下部,很难看清边界[6]。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异位胰腺特征与胃肠间质瘤以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相似,且发病部位与这两种疾病基本一致,形态以及强化程度却有显著差异性[7]。另有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比较小,疾病位置大多向腔内生长及蔓延,经过增强扫描可以发现存在明显强化反应,其程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但其功能性存在大量激素,可以将这种情况作为鉴别点[8]。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异位胰腺属于比较罕见的病变类型,一般情况下患者接受诊疗后需要定期复查,同时部分异位胰腺形态并不明显,极容易产生漏诊等情况,大大降低整体诊断有效率。另外,胃肠道淋巴瘤多呈现等或稍低信号,且T2WI呈稍高信号,强化程度与胰腺类疾病相似。本次研究数据结果可以得出相关显示数据,经CT平扫后共有10例与主胰腺实质密度是相近的,其中5例增强者由影像学结果来看是均由中度向强度转化,其中共有2例患者在观察中可见小片状或管样弱强化区,共有8例与主胰腺实质强化程度是相近的。经MRI平扫信号与胰腺实质相近,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强化。

综上所述,在胃肠道内相关疾病检查中,影像学检查CT及MRI在异位胰腺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相关检查能够充分显示患者病灶位置、大小等具体的患病程度和相关情况,通过对影像学的分析总结能够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异位胰腺患者疾病情况,从而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胃肠道异位胰腺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
18例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