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新疆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2021-11-12孟宪峰

散文百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职教统一课程体系

孟宪峰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缺一不可的两个部分,有着各自不同教育职能,探求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做好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做好相关课程体系衔接。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交流沟通少,中高职教育之间联系其实仅仅是关于学制上的衔接,真正缺乏的是以课程内容为主的更深层次联系的探索,所以我们在培养人才、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上的想法有很大差异,也导致课程标准难以统一。

一、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好

毋庸置疑,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整个体系能够形成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在于为人才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为学生在之后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好准备,这一阶段更侧重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既要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达到就业,又要为学生的升学着想;不同于中等职教,高等职业教育应是承接其后,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面向社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型人才,从职位技能来规划培养目标。但我国现有的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制定仍各行其是两者没有合作共商以求协调统一,缺乏教育体系的统一意识。

二、课程教材和授课内容衔接不好

现有的中高职阶段的教材是互不相干的两套系列教材,两者重复甚至脱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存在上下游关系的进阶体系,对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精力时间的耗损是巨大的,在编写教材时各自为政,仅仅参照自己该阶段的养成方案和技能要求,所以衔接好课程教材和授课内容是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就目前的情况分析,中职教育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根据社会实际需求重视培养实际操作,削减了很多理论知识,学习难度降低了很多,但也为后续想要深入学习的学生增加了难度,与普通初高中的文化水平差距过大,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教材又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难度,高等职教在教材编写方面又不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没有为中升高衔接而准备的教材和过渡培训,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升高职的这批学生才是未来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所以高等职校必须以这批学生为主设计适合这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这就需要中高职两个阶段达成共识,考虑到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统一课程教材和授课内容,因材施教,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三、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在落实不到位

只有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统一合理的完备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拥有长久持续地生源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继续发展进步。高职扩招,在校生人数持续上升,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设置上存在分歧就无法实现中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举例来说,当我们以就业率为衡量标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就难以仅仅通过考试来衡量;以升学为最终目标,学生在技能培训上的精力会大大减少,在应试教育过于发达的现代教育体系中难以平衡理论和实践。在这点上,中等职教以就业为重,而高等职教相反。

四、实践课程过于形式化

中高职院校希望握住扩招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在面对学生就业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证明来判断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个人能力,各院校不具备独立开具证明和提供测试的能力和社会声望,也没有全面完整的课程体系。从入校就固定选择专业的学生也很难学习不同专业的课程,很难得到其他相关就业的等级证书和实践机会,就业选择单一,就业难。英语四六级、导游证、会计证、计算机证等一些由国家承认和统一组织报名考试的等级证书只需要有硬顶的应考知识就能获得,而其他资格等级证书需要有正规的系统的学习才能够报考,部分院校会投机取巧把考证书作为目的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课程,用应考的知识替代了部分实践课程,学校要求学生需要实习实践并提交实习证明,但并不在意实习证明是否真实,实践实习仅仅流于形式为一纸证书让路。

五、结语

作为职业教师,能够探索到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也应当是我们当前执教生涯中的重要工作,在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情况,做好连接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相互协调确定好培养目标、做好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标准、完善课程内容等环节的内在联系,解决现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两者不再独立而是真正成为上下统一的科学系统教育,提高职教的水平,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职教统一课程体系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