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近代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
2021-11-12李萌
李 萌
个旧市第一高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是以追求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统领的教学,具体体现为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时空观念串联史实,史料实证为研究方法,历史解释培养能力,最终在四位一体的历史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无疑成为了教师在新课程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学生在新课程历史学习中历史意识形成的归属方向。
一、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幸福家庭、强大国家的理想追求,从个人、家庭、国家的相互联系中认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必然联系。家国情怀是在当今中国“立德树人”教育主旨下针对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而提出,是历史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其学科内涵既涉及学生对国家的情感维度,又与学生的综合认知紧密相连。从课堂、家庭、社会、国家任何一个角度出发,家国情怀教育都可以体现其特定的教育意义,学校德育教育、家庭道德理念、社会是非观念、公民爱国意识都能在家国情怀教育中实现。
二、中国近代史中家国情怀的体现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东西方文明碰撞最激烈的一段历史,直接唤醒了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国民意识,学生从这里开始有了落后与先进文明的强烈对比,中国近代史汇集着家国情怀的重要教育资源。高中近代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国家衰弱中,意识到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从仁人志士的奋斗中,意识到中华儿女的担当精神;从反抗与斗争中,意识到爱国赤子的拳拳之心。
三、近代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意识的构建
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与方法。高中近代史教学中具备学生历史意识培养所需的重要资源。
1.忧患意识。在近代史的讲解中,忧患意识是植根于家国情怀教育中家国一体观念形成的。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争史。抗争来源于对家庭安全与国家安定的追求,只有国安才能家安,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为此奋斗不息。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势力践踏中国的土地,杀戮人民、勒索赔款、抢掠领土,使得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中华民族生灵涂炭,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国荣家荣,国败家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让学生认识到国对于家的重要性,在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认识国弱民孱,落后挨打的忧患意识。
2.责任意识。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需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落实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责任感的培养重在树立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在面对家庭、国家危难时的担当意识。通过学习近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抗争史和艰苦探索史,如康有为、梁启超的改革精神,孙中山的“民国梦”,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当担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这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追求,促进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意义。
3.爱国意识。中国近代史在社会不同阶级中涌现出的仁人志士,都怀揣着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热情,正是他们的斗争与坚持,唤醒了国民,挽救了民族危亡。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之所以在近代史上没有中断,正是这个国家养育了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的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讲好这些故事就唤起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4.民族意识。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深刻转变着中国的民族观念,促使中华儿女深思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近代出现的各种新思潮启迪了民智,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民族意识的日益强烈、民族自觉的不断升华,成为助长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通过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的产生,不同阶级与政治派别在国家危难之时的相互妥协与合作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时期,只要中华民族儿女们不分你我,紧密联系,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打倒伟大的中国人民,今天我们仍旧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5.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课标强调“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意识形成应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平等的对话,包容理解的广阔胸襟。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是民族血泪史和屈辱史的感知历程,但并非是民族仇恨的教唆。教师在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历史的悲剧接入到年轻一代的世界认知中去。铭记历史是为了勿忘国耻,是为了更加珍爱和平而不是为了铭记仇恨。如何从近代民族仇恨的历史记忆中正确过渡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上来,是新课改下对历史教育功能的正考验。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以家国情怀为导向的历史意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明确家国情怀的内涵,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高中历史课堂承载使命,让高中历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信自强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