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12张培双
张培双
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语文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体现在思想的引领。教育学生爱国、爱家,感恩、诚信、好学、创新既是语文学科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学生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中国精神既包含民族精神也包含时代精神,它是高中生必备的民族气节,也是彰显时代风采的重要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高尚情操,而且还要将中国精神融入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不断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五四运动精神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井冈山精神是革命道路过程中所培育和发扬的革命精神。它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源头。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闯新路是它的本质;长征精神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新一代高中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信仰和前行的力量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实际,身体力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身报国、科技兴国。
二、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情境中渗透中国精神。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诸多的名篇佳作。其中,很多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情感都是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绝佳载体。表面上看,中国精神是宽泛的,但事实上中国精神又是具体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借助于课文讲解与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全身心的投入,用心去品味文中的情趣和美感。
2.在故事讲述中渗透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已经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我们要传承好中国精神,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教师要发挥“播种机”的作用,将饱含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不仅会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也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指挥所里指挥三大战役时,周恩来就说过,“在这里,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发电报。”。在那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简陋的土坏房里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既体现了革命家的非凡谋略和胆识,也体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挖这些革命故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一些文献资料改编成剧本表演,那样就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然就会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3.在快乐阅读中渗入。在创设新颖、创新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中国精神的喜悦,才能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从点滴做起,让阅读扎根于生活,扎根于思想,才能使每个学生幸福的阅读。阅读《离骚》一文,首先要在阅读中掌握作者的写作背景。《离骚》的作者屈原是爱国诗人,想到自己的理想和危在旦夕的国家命运,他大胆地指责楚怀王反复无常,宁愿承受迫害,也不屈从旧势力。“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诗人以“路漫漫其修远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之情和战斗精神,这也体现了诗人崇高的浪漫主义性格特征。“离骚”语言精炼,虚字使用非常灵活,而且句子也颇有特点,具有深刻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语文作为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涉及到思想感情中的一切,担负着一定的人生哲学等内容。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断塑造自己的坚强品质与毅力。
4.在感悟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关键作用,是国家、民族永不衰败的根基。当前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已经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中国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令人深思和感悟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诚信仁爱等思想既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力精神动力。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最好见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进行感悟,从内心深处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精神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内在性,也是推动中国精神弘扬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