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化表达与娱乐化诉求:短视频视听语言探析
2021-11-12蔡海波任晖
□蔡海波 任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快速发展,成为新的视听媒介形式。“短视频”概念存在已久,“短”只是外在特征,其核心内涵与手机生产、传播密切相关,是手机视频的典型样式。短视频为手机而生,手机定义短视频,短视频拥有强烈的移动互联网基因。短视频作为继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电脑)后新的视听媒介,在适应手机的移动化生产传播观看方式中演化出新的视听语言特性。
短视频视听语言的革新背景
新的视听传授方式是短视频视听语言的革新动力。从“看”到“拍”,短视频成为人们表情达意、记录日常的新媒介、新语言。摄制一体、传受合一,制作流程全部由手机完成的视频是继电影(影院)、电视(电视机)、网络视频(电脑)之后的又一种新型视听传播形态。广义上,手机视频包括了所有在手机端播放的视听内容,狭义上是指完全依靠手机一体化方式生产传播的新型视听媒介形态。作为一种语言,视听语言伴随影视媒介的诞生而诞生并不断发展演化,是以镜头、构图、色彩、光线等视听元素交流信息的语言形式。短视频的新型生产传播方式以及新的社交属性促使短视频视听语言的革新,赋予其视听语言强烈的碎片化、口语化、社交化特征,冲击已形成的工业化、艺术化的影视视听语言规范,为视听语言注入新的表达技巧和影像风格。《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为88.3%,用户规模达8.73亿。46.1%用户在过去半年曾上传过短视频,较2019年增长28.6%。42.3%的用户曾上传“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因此,拍摄并发布短视频成为很多人的日常行为。短视频在日常社交中的广泛运用是传统视听内容没有的新功能,视听语言成为像口语、文字一样的交流工具,成为基于手机的社交语言。
非专业、年轻用户为短视频视听语言注入新特征。长期以来,视听节目生产传播是专业人士的小众行为,他们需经过专业规范的视听语言学习。但是,短视频用户更加下沉,以非专业的普通人为主,没有经过专业视听训练。他们一方面在模仿、借鉴传统影视摄制手法;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创造力,开发手机拍摄、剪辑的新技巧,摸索新“玩法”。一改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下的影视视听语言风格,土味、鬼畜、混剪、搞笑等短视频类型展现出鲜明的民间、个人的原生态气息,粗俗而不守成规,野蛮生长而生机勃勃,显现普通大众强大的影像创造力。另外,短视频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1995—2009年间出生的Z世代是核心群体。Z世代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数字设备使用广泛、操作熟练,用手机摄制视听内容驾轻就熟。在寻求认同以及流量刺激下,年轻群体不拘泥传统视听语言规范,勇于创新,创作动机趋向表演化,强调个性标榜,注重视频内容的小叙事化、碎片化以及传播价值的娱乐性和反叛性,显现强烈的青年亚文化影像风格。在商业刺激、主流文化的夹击下,在非专业、娱乐化、年轻化的多重影响下,导致短视频视听语言展示出鲜明的原生态、年轻化风格。
手机短视频视听语言特征
“观感”妥协于“手感”的手机摄影。在视听设备的使用上,传统视听内容依赖昂贵的专业摄制设备,追求高品质视听效果,手机摄影在这方面难以企及,但灵活性是专业设备比不了的。手持拍摄和定焦、短焦镜头赋予手机摄影特征鲜明的影像风格。短焦镜头形成大景深为主的构图风格,画面的纪实性、现场感强。虽然目前手机的背景虚化功能不断增强,但浅景深构图并不是手机摄影的优势。此外,通常认为手机屏幕较小,短视频应该有大量的小景别镜头出现,但恰恰相反,手机的定焦、短焦的镜头的焦距的局限及摄距的限制导致镜头景别以远景、全景、中景居多,特写、近景镜头较少。而因手臂的限制,自拍多是近景、特写镜头,也促使自拍杆的出现。手持手机近距离观看方式弥补了景别过大细节不足的缺憾。在缺少稳定设备的日常拍摄情况下,小巧机身和焦距限制导致手机摄影经常以手持拍摄的“走马观花”式、跟随式的运动镜头为主,边走边拍,随意摇动,不太注重构图技巧。要实现这种运镜风格,相对笨重的专业摄影设备并不占据突出优势。
“运镜”一词随短视频而出现,可以说它是“运动镜头”的简称,也体现出运动拍摄是手机视频的常见方式,强调如何运动更流畅、衔接更自然,提及手机拍摄就会考虑“如何运镜”。这种拍摄风格促使“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以及“伪长镜头”常见于短视频中。“伪长镜头”多是利用音乐节奏卡点,大量利用动势、相似、色彩、逻辑等匹配剪辑技巧组接假的“一镜到底”。长镜头在影视艺术存在已久,在影视数字特效成熟后“伪长镜头”也成为视听媒介中常见的镜头样式。手机摄影天然地带有这种优势,更利于拍摄流畅、自然、有真实感的长镜头,手持摄影、主观视角为主,如同一人拿着手机始终跟拍主角,以超强代入感、沉浸感的主观视角为主,观众形同主角或伴随左右,无论真假“一镜到底”,追求的是观众与镜头合二为一,形成手机摄影特有的纪实风格影像。但是,过于淡化剪辑强调镜头匹配连贯的长镜头也导致某些短视频节奏迟缓、流于形式、内容冗长。
另外,手机短视频打破传统影视画幅比例,相比传统横屏视频,9:16的竖幅视频是短视频中的主流。从4:3(1.33:1、1.37:1),再到 16:9(1.85:1 和 2.35:1),视听媒介史上曾出现大量的视听画幅。这些不同画幅比例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工艺和经济成本,而不是视觉效果。竖幅短视频的出现也不是因对视觉效果的追求。相对来说,16:9的横幅画面更宽,扩大了画面的横向呈现范围,更适合表现大场面,更适应人的双眼水平视角较宽的视觉特点,是最理想画幅比例。但是,在方便用户竖向单手手持手机观看的习惯下,视觉效果再次被妥协,视觉需求让位于手持习惯。小屏、竖屏短视频也促使画面构图发生变化。竖幅视频与横幅视频相比,能使观众的视线更集中,适合表现单个人物,但压缩了屏幕空间,不利于动作、大场面的展示,视觉冲击力较弱,不利于表现多人场景,导致横摇镜头不得不增加,也增多了人物对话时的镜头切换频率。
模式化手法与情绪化表达的手机剪辑。手机实现摄影、剪辑合一,是对传统专业摄制的颠覆性变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相继推出自己的剪辑APP剪映、快影,手机剪辑软件不断增多,手机视频剪辑功能快速增强。相对于premiere、edius、Final Cut Pro 等专业非编软件,手机剪辑软件日趋傻瓜化、智能化,并提供大量的音视频素材、摄影剪辑教学视频以及一键拍同款、一键成片的剪辑模板供用户使用,普及视频制作技巧,培育用户创作习惯,提升作品品质。在短视频剪辑技巧上,不再刻板遵循传统镜头拍摄组接原则。全民化生产下使短视频蒙太奇风格“肆无忌惮”,镜头趋向碎片化,后现代感的拼贴、杂耍、跳切、越轴、模仿、无技巧转场、无缝剪辑、重复蒙太奇、数字特技等剪辑技巧被年轻人创造性使用。相对于传统视频,音乐在短视频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抖音本是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短视频用户以碎片化、情绪化、沉浸式的态度欣赏,层出不穷的洗脑音乐是该平台抓取用户兴奋点的重要元素,而且音乐在调动情绪、渲染氛围方面优于视频。节奏欢快、旋律简单、歌词通俗、重复性强、感染力强的洗脑音乐与短视频传授特性一拍即合,抖音神曲成为媚俗艺术的代表性元素,刺激视听感官,调动公众参与深度和热情,增强了短视频的传播力和下沉度。同时,因时长限制,叙事并不是短视频的特长,短视频强调短时间内抓住观众兴奋点,注重情绪感染力。
因此,踩点视频成为短视频中最流行的剪辑风格之一。踩点有动作踩点和转场踩点两种。动作踩点注重剪辑点与动作变换节奏吻合,将背景音乐与人物动作巧妙结合。动作踩点中常见的视频内容是换装视频,这类视频是传统影视中非常少见的一种视频样式。在2021年央视七夕晚会上,几名主持人的出场就是采用换装剪辑技巧,从现代服装秒换传统汉服,所不同的是,短视频换装多为媚俗的俊男靓女踩点换装,而走上央视大屏幕的换装视频则更为高雅、清新。简单、直接的短视频剪辑正在反哺传统影视剪辑,丰富主流剪辑技巧。转场踩点通过使用运动镜头、技巧转场、视频特效等与音乐节奏衔接,通过音乐变换视频节奏,这是最直接、简单的方式,也是最有效带动观众情绪的剪辑方式。
在手机剪辑APP中,本是高大上的数字特效走入寻常百姓家。巧影、VUE、剪映、快影等主流剪辑APP的特技实现比电脑端的专业非编软件更加简单,AR、VR被娱乐化日常使用,这是目前专业非编软件尚未做到的。调色、滤镜、抠像、转场、快慢动作、停机再拍等特技成为手机视频剪辑的日常操作,特效模板、社区学习课堂等辅助功能进一步打破传统剪辑的技术壁垒。软件自带的音乐、音效、表情包、动画、转场模板、字幕模板等赋予短视频更强的娱乐功能,为普通用户提供更方便自如的表达方式。用户由短视频消费者转变为短视频生产者。
然而,视频模板和音视频素材的无门槛使用也导致了短视频同质化现象严重。模式化的音效、音乐、表情包、字幕、特效等充斥短视频平台,大量基于相同模板实现的雷同风格短视频反复出现,粗糙的剪辑也使短视频品质低下,过度的模式化生产致使审美疲劳的产生。有些作品毫无内容,仅以眼花缭乱的画面配上洗脑的音乐音效呈现纯视觉效果。以“炫技”博取流量,无内容的“技术流”视频成为短视频平台中的一个单独类别。相对传统视听艺术来说,很多短视频视听语言粗糙随意,“口语化”倾向严重,视听语法不规范,表达不清甚至含义错位问题,表意层次更加趋向肤浅,这也是当下短视频品质不足的表现之一。
“短、平、快”的短视频重新定义视听媒介的“语言规则”。视听元素趋向碎片化、口语化。镜头时长更短,剪辑节奏更快,视听“语速”变快,展现移动传播时代的“微”特征。但是,全民化生产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手机视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创作者的视听语言素养的提升。1948年,法国电影导演兼评论家阿斯特吕克在《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笔》中提出“摄影机——自来水笔”时代的到来,“电影将慢慢地从视觉的,为图像而图像的、直接的故事的、具体的专制统治下摆脱出来,以便成为一种与书面语言同样灵活、同样精细的书写方法。”技术的进步使以短视频为交流工具如同日常说话、日常写作。阿斯特吕克曾希望电影创作者操作摄影机像作家用笔一样表达思想,不仅仅是视觉展示,应当挣脱纯视觉形象的束缚,成为如文字一般的灵活、有深度的语言工具。这显示出他对某些电影沉迷影像组合和画面表象的冷静批判。如今,手机让“摄影之笔”成为现实,但大众对“摄影之笔”的掌握能力并没有同步跟上。刚刚起步正在野蛮生长的短视频也面临同样问题,追求“视觉展示”是当下短视频的突出表征之一。短视频在滤镜和模板中充斥对现实的平面化展示,直接付诸感官刺激,沉迷于娱乐,“随手拍”的手机视频显现“日常话语”的视听语言特征,这是短视频目前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但也是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阻力。“为形象而形象”消解了视听媒介的思想内涵,成为当下短视频传播的症结。短视频视听语言一方面需要自我成长,另一方面需要从传统影视“书面话语”中汲取营养,使话语表达走向深度化和规范化。因此,如同对文字的掌握一样,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但人人都要学习文字。大众创作者的影像素养需要积淀和提升,需要从视觉展示到内涵表达的升华,是视听媒介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