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艺术之形塑品德之魂*——“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1-11-12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美育课程思政

蒙 妍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在高校各门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是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课程思政是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有效选择,更是向教育“初心”回归的必然选择。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融入课程教学,是每位任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高等学校舞蹈学专业应培养德艺双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重的舞蹈艺术人才,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浸入到舞蹈课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以及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加强美育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中突出的一个方面是人才能的全面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等综合改革是新时代中国高校的重要任务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2020年5月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和首要任务,把课程思政贯穿到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基于此,各学科教师既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立德树人”,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3.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寻美育课程与思政教学同频共振的途径与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情操、民族情感和创新意识等,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真、善、美,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功能与“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不谋而合。

二、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审视当今舞蹈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今高校舞蹈学等艺术类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思政”、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两张皮”等问题。舞蹈学专业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理论课表现出怠慢学习态度。同时,舞蹈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没有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融入知识传授之中,而在舞蹈学专业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又有着传统的师徒关系,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紧迫。对照“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 现今高校舞蹈学专业教学则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重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轻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重专业能力,轻社会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重本学科学习,轻与跨学科的横向联系等问题。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思政教育与舞蹈课程相结合,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利用舞蹈课程资源,开发舞蹈课程与思政理论协同育人的教学方式,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路径。

1.“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是对原有目标的完善和提升,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加强价值观引导,把“立德树人”置于培养目标之首,将教育教学向理想信念教育、学术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培育等多向度延伸,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以外,更要培养艺术实践和创新、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艺术之形塑品德之魂,培养德艺双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重的舞蹈艺术人才。具体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修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生活态度、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意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赏体验提高鉴赏水平;通过探究练习积累舞蹈语言;通过实践表演形成表演能力;想象创造培养创编能力;实习实践形成教学能力。

(3)知识与能力:掌握舞蹈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形成舞蹈创作能力、教育教学技能以及综合活动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夯实“课程思政”的基础

为了达到舞蹈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目的,我们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把家国情怀和主流价值渗入舞蹈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通过舞蹈鉴赏课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实现对学生“真善美”的引领;通过舞蹈基本功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坚强毅力;通过民族民间舞课传承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剧目课讴歌社会、讴歌生活、讴歌英雄,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外国舞蹈文化的学习,理解多元文化、增强文化包容;通过中国舞蹈史、中国古典舞等课程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通过舞蹈编导课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解剖学、训练学等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通过美学课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课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感;通过公益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除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外,还应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把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主体的“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模式,如:“体验——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主题——探究”舞种课型积累模式、“舞——乐互动体验表现”舞蹈灵魂探究模式、“想象——联系”创编学习模式等。

3.在课外实践中拓展“课程思政”的纬度

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浸入到舞蹈课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艺术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以舞蹈课程为载体,依托艺术展演、艺术创作、艺术竞赛、教学研讨、文化交流、名家讲座等平台,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组建艺术教学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艺术支教团队;组织开展专家美育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民间艺人坊等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外实践之中,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充分发挥艺舞蹈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教育。除了学习舞蹈知识、进行舞蹈艺术体验和舞蹈艺术创作以外,还要走出校门、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奉献社会的意识。

4.“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学专业课程评价体系重构

长期以来,舞蹈学专业课程的评价大多侧重于专业技能,评价标准单一。“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学专业的课程评价,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包括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坚持目标多元化、指标多层次化、主体合作化和过程动态化的原则,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主要评价方法包括:

(1)诊断性评价:其作用是确定学生对教学内容所掌握的程度做出的判断,找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音乐舞蹈品质的评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表达、创作等方面。

(2)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综合教育评价,它强调形式的开放性、方法的综合性、体系的创新性和内容的灵活性,包括学生的考核、比赛、艺术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

(3)形成性评价: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把学生在校学习参与的各类活动,创作和表演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文献汇集到一起,是实现学习过程评价的有力工具。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舞蹈学专业教学总体上还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舞蹈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舞蹈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旨在以艺术之形塑品德之魂,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的、“德艺双馨”的舞蹈艺术工作者,推动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进程,为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美育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