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角下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改革探究
2021-11-12周琳
周 琳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在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中,分析我国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建设,则不难发现当前学前儿童音乐课程中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在内容与模式上都力求相科学化、系统化转变,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忽视对教学主体人文素养的培育。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推进中,认真思索如何转变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观念,并丰富其内涵,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展现音乐文化,使得音乐课程既能够进行知识技能培育,又与人文素养结合,营造一个开放、综合、健康的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环境。
一、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分析
(一)促动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改革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为课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空间,也是课程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地理资源、气候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受教者和施教者身心状态与课程推进过程不能忽视的条件因素。例如地处南方的幼师院校,其自然环境湿润,盆地、丘陵交错,河湖众多、植被繁茂,这些经过为课程提供丰富物质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自然环境,运用情境教学来启发学生。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以及院校等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是国家对教育方向和目标的制定,方向与目标对课程的构建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经济因素对于具体课程设置内容与实施有着很大影响,经济水平高低不同,院校课程实施的条件、过程以及结果也就不同;学校环境是受教者与施教者的主要活动场所,环境氛围的优劣对他们的身心状态、思想性格的形成等都有很大关系。
(二)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失衡表现
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浪潮奔涌,我国在追求学前儿童师资培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常常将传统师范教育体系贴上落后的标签,把西方教育理论视为现代与进步的象征,这实际上是专业课程构建中文化的失衡。例如奥尔夫教学法,是公认的培养儿童参与音乐学习与探索的一种先进教学理念,国内很多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在内都开设了奥尔夫音乐学习班,在很多学生家长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这其中能真正做到理性参与或者消费却并不多,多数都是带有盲目性的。要将先进教育理念更好的融合于我国的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中,就要认真思索如何能够在课程构建中过滤、汲取以及融合,才能使得课程构建与实施能够达到文化平衡。实施课程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教师与学生,需要两者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有效达成课程教学任务,因此主体构成对象的动力是课程体系得以推动进行的重要因素。
二、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一)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参考调研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的状况进行了整理。
第一,学生普遍对于音乐课程感兴趣,但执行力不够。多数的学生对于音乐课程是感兴趣的,这对于音乐课程教与学来说,都具有一定积极促进作用。但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院校之前多数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音乐学习,甚至于不认识五线谱,更没有天天进行练习声乐或者弹奏等习惯,学生很容易因为基础差,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没有良好课程学习习惯,而导致懈怠和迷茫。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执行力不够导致。
第二,学生实践能力差,特别是在儿歌弹唱以及幼儿音乐教学方法等方面较为薄弱。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推进与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弹唱能力都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依然有待提升,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不足。幼儿音乐教学法方面的缺乏,主要是因为经验不足,虽然有一部分需要在实际工作当中学习累积,但在走向岗位前适当了解和掌握一些音乐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但通过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搜集以及调查,在课程教学中关于幼儿音乐教学法的相关内容不够充足,很多学生在参与实习后也反应,在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技能相对缺乏。
(二)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结构的问题
关于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机构中体现出的问题如下:
一是,课程设置的具体任务与目标上相对来说缺少人文关怀。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通常将学生音乐能力的培育作为重要的任务目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构建要求既要注重学生的音乐能力提升,又要兼顾对职业精神以及具备现代教育观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工作虽然有了极大的推进,但是重技轻艺的现象依然存在。音乐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人文特性,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彰显其人文关怀,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秉承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模式,也就使得课程培育目标不够明确。
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忽略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虽然现状的学前儿童音乐课程中已经开始加入职业理想、幼儿教学法以及特色幼儿教育等相关课程,但是从整体的学生反馈来说, 效果不太如意,尤其体现在弹唱能力以及音乐活动的组织安排上,这也就说明在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没有能够将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是,课程内容缺乏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目前,倡导多元化和本土化的音乐教育观已经被公众熟知,但是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改革,并不是简单将民族音乐作品作为范例介入教材,而应该是打破原有音乐课程的构架,对我国学儿童音乐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学校,气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设置中更应该凸显民族特色,但多数学前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很少能够体现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即使有也是象征性地在声乐课或者乐器弹奏课程中穿插一两首民族音乐作品。
另外,课程资源方面有待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指的是能够满足课程教学所需求的各种材料资源,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师资与教材,教师方面主要是在课程改革执行力度上不够,缺乏创新教学方法;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待继续深入,特别是本土音乐文化内容,应该在教材中有更多地体现。
三、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重新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课程教学的目标指的是课程实施的方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通常都比较注重教师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培育。然而除了专业技能以往,学生的观念精神层面也同样重要。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学生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方法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共同构成完整的音乐审美体验。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态度应该是首要的目标任务,因此音乐课程应该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来进行教授,通过对音乐文化的传授来启发学生感受音乐艺术,促进其音乐综合能力提升。
(二)丰富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课程改革推进工作,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完善是基本且关键的环节。课程内容设置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音乐学科课程相结合,也就体现出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在内容方面的综合特性。
第一,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零散单一的课程进行统一结合,使得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整合,根据声乐理、钢琴、视唱练耳、幼儿歌曲创作等不同门类的内在联系,可将课程整合为声乐类、器乐类以及音乐教法类。如,器乐类课程要囊括钢琴基础技能、基本乐理知识、儿歌弹唱以及作品欣赏等内容;音乐教法类则包括幼儿音乐教育、歌唱教学法、以及钢琴教学法等。第二,课程内容要彰显幼教特色,提升实用性。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具备幼教工作者组织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能力,因此课程内容要与幼儿音乐课程相结合,培育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教师。第三,课程内容要涉及对幼儿音乐教学法的拓展研究,音乐课程是学前儿童重要的审美体验活动,在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幼儿音乐教学法作为重点列入其中,具体教学法的内容包括唱歌、音乐欣赏、乐器以及音乐环境创设、音乐游戏设计、儿童音乐心理研究等,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提升创设幼儿音乐环境对于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性。
(三)改善课程实施的环境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实施推进,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形式手段,为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从如下几点来改善课程推进中的各项环境因素。一是,改善师生关系。将以往“师为父”的传统思想观念向“师为友”转变,师生之间开放、公平,两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情感、认知、行为等进行交流、协作,能够利于有效解决在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注重营造积极、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环境。课堂氛围环境应当在基于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条件下,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形的一种有序、活跃的氛围,重点在于教师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巧妙设计。
(四)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关于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结合多种价值观念互为融合以寻求多元性的评价切入点和准则。首先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多元评价,不同的学生其生活环境、背景、基础水平以及个性特长等都不一样,因此改变以往单一关注阶段性测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合理运用,能够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与学。其次,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幼儿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幼儿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的主要形式,这也对学前儿童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出一定要求,课程教学评价中既要有专业技能的评价,又要兼顾学生全面整体发展原则,来构建评价体系,因此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作为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评价环节。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学前儿童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是整个教育发展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推进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凸显培育人才的综合性,师范性以及实用性,强调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才能够使得学前教育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培育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幼儿教育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