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模式研究*

2021-11-12肖慧芬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学徒技艺文化遗产

肖慧芬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

一、现代学徒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重在深化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完善育人机制,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区别于普通的大专班、冠名班等的培养模式,学徒制更重视于技能的传承与培养,通过建立规范的课程,严格的考核标准,加强企业化管理模式,进一步让非遗能够得到传承。

实行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地推进学校、企业、行业的合作,使得教师、师傅能够携手传授知识,也让企业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得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产业需求能够密切衔接。同时也能够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的衔接,让职业教育能够形成终身学习的效果,进而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升技术人才的质量。

2.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行定义的,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是被个人、群体、团队认为是组成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表演、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这种非遗文化是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而保留至今,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通过自然和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持续的必要性,也正是如此,非遗的传承带来的不仅是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并且还促进了人类的创造力。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国内掀起了一片热潮,全国各地争先申报,让濒危的遗产、地方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对此国务院还从2006年开始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设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让全社会都能都积极参与到保护的行列之中、能够形成良好、持续的保护机制。

3.现代学徒制与“非遗”的关系

目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将现代学徒制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通过“非遗”的特点,大多是传统文化所遗留下的技艺、技能,从根本上转变大家的理念,并且在“非遗”的推动下,一同开启新的旅程,为保护、传承非遗打下基础。

二、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了先进技术的冲击,使得很多从事传统技艺的人、器具、技艺等逐渐消失,甚至有的优秀手工技艺出现了失传、断代的危机,是当下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传统学徒制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断代”现象

对于非遗的传承来说,主要是固定在一个区域,以最早的父子相传到师徒相传,通过手把手、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教授。但是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让非遗的传承环境遭受到破坏,使得现在出现了生产流水线工作,在此冲击下非遗技术的传承出现了失传、断代的现象。就如湖南通道的侗锦,从家族传承到后来对外招学徒,但由于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手工艺产品制作,在面对外界众多诱惑的情况下,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还有的觉得这项手工艺品的制作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等,使得现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没有学徒、没有新鲜血液,并且关键技术没有传承人等。这也正是当下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一大危机,高龄化现象、缺乏对非遗的认知,保护意识的匮乏等,使得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师傅有心教学,但学生无心学习的现状,在以手工制陶瓷的景德镇来说,仅存的13位传承谱系的老艺人,其中只有6位还健在,其中还有2位老艺人已经转行,并且就他们年龄而言,平均年龄已超过了六十五岁,那么留给我们学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外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人们的认知、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很多人认为传统手艺的款式、外观较为过时,对于经典的物品欣赏不来,导致断代危机的加剧。

2.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也是学习专业知识、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一般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理论为主,而对于非遗传承而言,更多的是学习其实践的部分,能够将老艺人的手艺不断地传承下去,传统教学主要是家庭从小传承、师徒传承等,而这个的弊端显而易见,老艺人的能力、精力有限,教授的人群范围也有限,并且还要考虑到被教授的人员学习能力和潜力问题,因此在现代传承方面融入了学校的教学力量,通过高校进行传播,能够扩大学习的人群,并且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技艺传播出去,让非遗产品有更大的展示空间,即使如此,依旧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传授的模式的差异较大,学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然后自己去摸索,并且在传承的效率上较为低下,而且高校中的教师也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大多是理论居多,因此在传授的过程中抽象的知识、原则过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缺乏实训基地的支撑,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操作能力相差较大,也会导致传统手艺的丢失。对非遗传承的老艺术人来说,他们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不断地改善,才积累出现现在的经验,在推行的过程中时间较长,在这个“快餐文化”时代来说,大家更加讲求效率,因此,培养出的技艺人才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三、非遗保护传承中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途径

1.政策的完善,促进传承和保护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及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因此政府作为非遗传承的政策制定者及维护者,需要从大局出发,完善相应的政策、鼓励制度,引导更多的人去传承非遗文化艺术。现代学徒制大多是依赖于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作为传承的主要载体,国家教育政策应当向其切斜,建立传承的指导意见,对于技术技能人才进行相应的津贴补助,让非遗手艺的学习能够更具有吸引力,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学习中来。当然政策主要是明确大的方向,各地区可以根据非遗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培训传统手工技艺的院校、合作的企业等进行对应的资金支持,使得高校、企业更有培训手艺人的动力,能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其次是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扶持与肯定,主要是精神和物质上的激励,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技术技能氛围,引导全员参与进来,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

2.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作为高校培育人才的模式之一的现代学徒制来说,一方面是着力于国家改革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为培养更多传承非遗文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当下就业难,企业对口人才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

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应当重视的环节。高品质的培养计划,让人才能够深度的学习、更好地掌握非遗的技能,低数量的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遗文化在传承上的变形。例如:四川的川剧“变脸”作为非遗文化之一,是构成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技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少的人去深入了解、学习,因此由当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组织专家、文化传承人、企业人员及相关的部门一同讨论,形成川剧的传承指导委员会,为保护这项非遗文化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沟通,建立相应的试点和标准,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搭建实训基地,能够活学活用,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满足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需求。

3.在教学过程中权衡理论与实践,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现代学徒制是当下职业教育的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建立对应的实训基地,实现交互式的学习平台,让学徒制能够得到更好的施展,满足人才培养的前提下,也保证了企业用工的需求,让青年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还能够为传承保护非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交互式学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以工作中的内容为教学依据,开设对应的课程,以保证学生能够无缝衔接,推动现代学徒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将课堂模拟成工作场所,提前适应工作氛围;实行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的身份转化,将日常的实践作品当作产品来对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非遗中的精髓,能够在课程中逐步地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发展;其二是在课堂上运用创新的教学理论,运用先进的科技打造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围绕着非遗传承进行学习,将学习与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其三是看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现代学徒制不能只依靠与传统的学徒考核机制,认为“出师”就是学徒学习的结束,而应当是终身学习,考核只是学习检验结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过程,非遗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学徒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研究,精湛技艺,因此学校对于学徒的学习过程及考核,应当建立对应的档案,形成互评、自评、他评等记录,见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成长,当然传承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于学徒的品德、为人处世等多方面进行培养,让其能够踏实做事、踏实做人。

四、总结

传承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人才的持之以恒,要想现代学徒制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既需要从宏观上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行列中,又需要加强学校、企业之前的沟通交流,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保障现代学徒制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人才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均衡,以达到制衡的效果,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确保在传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

猜你喜欢

学徒技艺文化遗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今日菜色
Task 3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