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新闻在报道中的局限及优化

2021-11-12杨念明

新闻前哨 2021年9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信息

◎陆 劲 杨念明 陈 晨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已经从探索性阶段进入了规模化阶段,其应用规模也从主流媒体扩大到地方媒体,这种极具人格化的VLOG与严肃的新闻相结合碰撞出了火花,在收获了一批年轻观众青睐的同时,也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但由于VLOG新闻其自身的特性与传统新闻报道的要求存在尚待调和的矛盾,因而这种报道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亟需在善加总结之余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一、VLOG新闻在报道中的局限

(一)个人色彩浓厚,报道的客观性原则面临挑战

VLOG新闻最大特征即是人格化呈现,在呈现过程中,Vlogger会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人格属性,展示真实的自己,这能够让记者迅速与观众建立亲密联系,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但这种优势同时也会成为VLOG新闻的弊端,因为当VLOG新闻中的记者角色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主动参与式的“在场记录者”时,就不免会在报道时添加主观情感,并且VLOG新闻是以视频记录的方式展开,镜头表现的大多都是记者真实的即时感受,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从而显得与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原则相悖。此外,由于时间的限制和VLOG记录的属性,视频中所展现的内容并非是完整的事件全貌,这也不利于观众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理解分析。

(二)报道适用范围模糊,主题定位不垂直

由于VLOG新闻目前的应用程度尚在摸索中,所以媒体对于VLOG的应用还不够成熟。观察可知,目前发布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的VLOG新闻,不仅被用于严肃的时政新闻,也被应用于各种层次的会议报道以及政务工作宣传,也就是说目前VLOG新闻的应用范围并未明确,且主题定位也不垂直。

作为一种个体娱乐性工具,VLOG的个人参与度较高,而当其与新闻结合后,VLOG新闻自然会呈现出很强的个人色彩,这也就注定了VLOG新闻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对于有深度的时政新闻报道就难以承载,如果强行将VLOG与深度报道结合,不仅有“过度娱乐化”之嫌,也无法将新闻报道完整呈现。所以使用前应明确VLOG新闻的适用范围,并且扎根于垂直内容。

(三)VLOG属性不明确,报道质量参差不齐

VLOG新闻报道有几个公认的属性,首先记者在VLOG中多使用第一人称,以“我”的称谓跟观众直接进行交流对话;其次,记者以一种亲近的、非严肃的语气进行陈述;最后,在画面中Vlogger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镜框内,以一种面对面、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交谈,此外,还会配上各种网络词汇、表情包、欢快的背景音乐等。这些运用貌似抓住了VLOG的精髓,但实际上形似大于神似。虽然以人民网为代表的各大媒体在其VLOG新闻中并未沿袭传统的严肃叙事风格,但视频中Vlogger往往缺少与观众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记者们也未能真正转换身份,我传你听的理念没有根本改变,这体现出媒体在观念上对于VLOG及VLOG新闻的理解并不透彻。

(四)“后台”信息过多,新闻信息覆盖量少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到,人生是表演的舞台,他把舞台区域分为了前台与后台。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当中,我们总能看到记者们正襟危坐地播报新闻,这种状态被称为前台,而在移动互联时代,“后台”被慢慢挖掘,表现为新闻幕后的故事及那些曾经“不为人知”的真实画面。比如在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记者们纷纷转换身份变成了Vlogger,开始分享起自己的“后台”信息,表现出更加自我的一面,这种新颖的形式一经采用,就获得了大批年轻人的喜爱。

但是通过VLOG来播报时政新闻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以2019年两会的VLOG新闻为例,环球网发布的《凭实力圈粉的王毅国委,处处彰显大国风范》、中国日报社《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等作品中,视频时长一般在三分钟左右,其中时政新闻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信息解读却不到10%,其内容更多地是一些关于两会记者的日常工作状态,一些“边角料”信息,出现了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对一篇硬新闻来说,如果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时政新闻很难硬得起来。

(五)观众注意力分散,新闻信息到达率低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化,主流媒体希望VLOG新闻能为其夺回在网络传播下的主导权,树立新型的媒体形象,引导年轻一代关注时政新闻,提升舆论的引导力,但衡量实际效果,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完全达到。总体而言,VLOG新闻只发挥了辅助传播的作用,并未能真正引导人们关注时政新闻信息。比如中国日报所出的#一带一路VLOG#系列,总共有三集,从评论区网友的一百多条评论来看,95%的评论焦点并不在新闻信息上,而是在Vlogger本人上,不是夸奖其流利的英式口语,就是指点其外貌,鲜有对时政新闻内容的关注。

总之,VLOG用于新闻报道,是为了提升观众对于新闻内容本身的关注度,提升向观众传递新闻事实信息的有效度,切忌本末倒置,要避免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倾向,造成新闻媒介功能的错位。

二、VLOG新闻的优化举措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化,融媒体产品的发展也需进一步回归理性,实现技术与内容更好的融合,VLOG所具有的个性化、风格化、日常化的传播特点,能够颠覆传统新闻的严肃性,更贴近年轻受众的心。为了将这种个人化色彩浓厚的传播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新闻领域,新闻报道在进一步利用好这种报道模式的同时,也要针对性地处理好其不足之处。

(一)保持中立态度,注重细节描述

VLOG的第一大原则即是真实性,见之于VLOG新闻,其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不仅表现在Vlogger鲜明的个性,而且也体现在Vlogger对事件的真实感受中。这是VLOG新闻的一大优势,但是过于展示个性、表露情感,会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相悖。所以当Vlogger以“我”来进行表述时,应该在保持个人鲜明个性的基础之上,保持中立态度,理性对待问题,不过夹杂过多的个人情感,要客观地记录或讲述某个事件。

此外,除了掌握好个人的观点以外,在报道中还要多添加细节的描述,细节是撑起报道的血肉,也是通向客观报道的桥梁。一方面新闻细节是客观存在的,有较强的写实性,通过在拍摄画面时增加对细节的客观呈现,可以使观众有非常直观、形象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对于VLOG新闻来说,通过对细节的描述,可以避免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保持新闻的客观性。

(二)打造个性人设,统一视频风格

从目前的新闻生产领域来看,VLOG新闻的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媒体缺乏对VLOG属性的理解。要想使VLOG新闻发挥其最大的传播效果,首先媒体要明确VLOG的属性,并不是将一篇短视频报道随意贴上#VLOG#的标签,就可以称之为VLOG新闻。比如,央视网出品的《VR VLOG: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虽然展示了VR的全景效果,但是该篇报道当中连基本的Vlogger都没有,这是不会得到网友认可的。

其次,在立足VLOG属性的基础上,媒体可以着力打造各自领域中优秀的Volgger新星,Vlogger的个人魅力、神情体态、风格表现是否鲜明,是决定其能否产生受众黏性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国日报小彭的VLOG新闻一经发布,就一跃成为明星,其活泼可爱的个性、温柔的语气一改往日里人们眼中记者的严肃模样,瞬间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她的一期VLOG新闻最高获得了132万的浏览量。

最后,媒体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VLOG新闻风格,并统一视频风格,与其他媒体之间做出区分。

(三)注重新闻策划,发挥引导作用

一期VLOG新闻要想获得观众积极的反馈,从明确个性鲜明形象到确定合适主题,再到拍摄内容编排,最后到VLOG后期艺术化剪辑,都离不开最前期的新闻策划,在确定了形象和主题后,首先要明确拍摄内容的编排,调整好前台时政信息与后台日常信息之间的比例。既要避免后台日常信息过多,使新闻失去了应有价值,也要避免因前台时政信息过多而重返传统报道方式。

目前的几款爆款VLOG新闻整体上热衷于记录记者的日常活动,虽然这些“边角料”信息属于目前稀缺的报道资源,但当人们新鲜感过去,这种“不为人知”变为了“人尽皆知”时,这些稀缺资源就会失去其价值。

不论新闻报道的形式如何变化,新闻的第一要务始终是传递信息,而不是记录这些“边角料”,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才是人们需要的。所以在进行内容编排时,要增大时政信息内容的篇幅,对部分新闻信息进行描述和解读,保证新闻的专业性。

另外,还需注意VLOG新闻的适用范围,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通过VLOG新闻进行报道。在进行新闻策划时,要首先明确VLOG新闻的适用性。VLOG新闻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严肃的时政新闻,它只能充当传媒矩阵中的一个小分支,其最大的作用应是引导观众关注更完整的新闻信息,所以可在视频下方添加对应的完整新闻链接,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观众对于新闻的片面解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新闻的传播渠道。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信息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时政
时政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时政
时政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